辉煌之世(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341

  但是想要把沉重的木头从树林里面拉回军队驻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厚达一米多深的积雪覆盖着茫茫原野,人力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的。没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把一根根木头拖回来。只能是使用汽车或是坦克装甲车进行拖拽。
  而出动这些车辆去拉木头也就意味着巨大的燃料消耗。以盟军官兵的数量来看,其燃料的消耗速度之快足以让所有人震惊。
  这也是为什么盟军不顾一切,哪怕是大规模放弃部队和伤员也要立刻进行突围的主要原因所在。他们已经耗不起了,再继续这样消耗下去,根本就不需要明军来主动进攻,缺少一切的盟军自己就将被茫茫大雪和冷酷的严寒给吞没。
  被逼上绝路的盟军已经无路可退,他们在进抵巴泰斯克城附近之后立刻展开部队向着这座城市发起猛烈炮击。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虽然将巴泰斯克这座不算太大的城镇给炸的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倒塌的建筑和燃烧的火焰与浓密的硝烟。但是德军也消耗掉了一万余枚大口径炮弹。
  要知道这些炮弹可都是用堪称运输生命的车辆一路运过来的。这些本来可以装载官兵的车辆在装上炮弹送来这里然后炮弹打完,这就意味着原本能够装载的官兵们的生命被打了出去。
第478章
封锁与突围
(九)
  别看盟军从各处赶往顿河附近只有区区数十或者是百多公里的距离。但是这段路程在没有车辆代步需要人员自己用腿走的情况下,尤其重要的是此刻这种极端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用双腿赶往前线作战的官兵们之中有许多人都会被冻死饿死在半路上。因为缺乏补给他们在路上会极度消耗自己的生命力。许多人都会被活活累死。
  德军第六步兵集团军的指挥官保卢斯上将一路上坐在自己带有空调的车上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道路上到处都或卧或躺着一具具奇形怪状,身躯僵硬的盟军官兵们的尸首。他的心中满是悲哀。
  这些都是久经训练的优秀军人,他们与强大的明军南方集团军群激战多时也能够一步不退。可是现在他们并没有战死在战场上,而是被俄国寒冷的天气所吞没。这一刻,保卢斯对于国内高层们将他们派来这个鬼地方送死感到异常愤怒。
  俄国人的战争应该俄国人自己去打!
  这一路上已经见过太多惨烈场面的保卢斯心中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自己的部下们带回家。哪怕是他们的骨灰。
  炮击的硝烟还未散去,大量的德军官兵们就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冲入了巴泰斯克城。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他们在城内几乎没有遇上什么抵抗。想象之中的惨烈争夺战并没有发生,明军在这里的守军在德军发起攻击之后很快就通过多座横跨顿河的大桥退回了河对岸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城去。将看起来非常重要的巴泰斯克交给了盟军。
  攻入巴泰斯克城的德军感到非常奇怪,他们不明白明军为什么要放弃这座重要的城市。毕竟这里距离河对岸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只有区区数公里的距离而已。这座城市作为出发阵地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
  驻守在顿河畔罗斯托夫的是大明海军陆战队第二远征军下属的第六陆战师。这支拥有两万八千名官兵的强大部队只在河对岸的巴泰斯克城内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进行警戒。并且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后很快就奉命撤退,将巴泰斯克城留给了德军。
  之所以要放弃巴泰斯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位于顿河南岸,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据守的地方。面对着三面围攻非常不利于防守。陆战队决定将主要阻击地点放在顿河一线,而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市。
  发起攻击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下属第三摩托化步兵师的部队冲入了空无一人的巴泰斯克城后一时之间变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里既没有明军守军也没有当地的俄国人。整个城市都安静的可怕。
  不过这个时候的盟军军人们更加可怕。他们都已经被寒冷和饥饿给折磨的快要发疯。在占领这座城市之后德军官兵们几乎翻遍了整个城市所有的角落寻找一切他们认为有用的物资。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不少的好东西。
  明军因为补给充足,很少会去翻弄当地人的家当,而且富裕的明军一般也看不上,俄国这里实在是太过穷困了。因此,在当地人都被强行带走之后,这里还是遗留下来了不少的好东西。
  在野外摸爬滚打多日的德军官兵们甚至于还有了睡到床上的机会。软绵绵的床垫和能够遮挡住刺骨寒风的屋子让许多德军感觉自己宛如身在天堂。
  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在城市里面找到了许多的食物。甚至是酒类和甜食。毕竟是一个城市,这些东西还是有的。进入市区的德军官兵们美美的享受了一次面包肉干还有伏特加。甚至到了天黑之后,许多德军官兵们裹着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各种布料躲在没有在战火之中被摧毁的建筑之中美美的睡了个好觉。
  一些德军军官们还得以在完好的屋子内睡着柔软的大床,享受着壁炉的温暖。这种生活于之前在冰天雪地之中挣扎求生的时候完全就是身在天堂之中一般幸福。
  只不过,巴泰斯克这里真的是天堂吗?或许这些德军官兵们不知道,在许多时候,天堂与地狱之间只不过是一线之隔而已。
  明军虽然没有想过坚守巴泰斯克这里,但是他们同样也没有想过让德国人轻易得手。之前之所以轻松的就将巴泰斯克给让了出去,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早就已经设置好了伏笔。
  巴泰斯克可是一座拥有着固定坐标的城市。明军炮兵们早就已经将这里的位置计算的清清楚楚。甚于在都给城内各处区域划分了不同的坐标片区。
  明军海军陆战队第六师所属的炮兵部队以及配属给他们的数个炮兵团的部队在当天夜间向着已经陷入沉寂之中的巴泰斯克进行了突然的,猛烈的炮击行动。
  超过二百门以上的重型火炮按照各自早就已经划定好的坐标进行了长达三十分钟的密集炮击。炮击程度之猛烈甚至于将整个巴泰斯克城都给点亮了。纷飞的炮弹将众多进入巴泰斯克内的德军第3摩托化步兵师的官兵们从睡梦之中惊醒,还有许多德军官兵直接就死在了睡梦之中。
  惊慌失措的德军官兵们四散奔逃,他们在巴泰斯克城内好似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钻,试图找到一处能够躲避钢铁风暴的地方,但是这个时候的巴泰斯克城已经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半个小时之后,明军的炮击终于沉寂下来。而此时德军第3摩托化步兵师进入巴泰斯克内的官兵已然损失惨重。至少有超过五千名的德军官兵在这轮炮击之中伤亡,这个数字让接到报告的保卢斯无法接受。这还没接触作战呢就被狠狠的痛揍一番。德军官兵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原本作为前锋部队的第三摩托化步兵师都还没有来得及向着顿河畔罗斯托夫发起攻击就几乎被打残。原本这个师满编高达近一万七千人,可是自从来到前线作战之后就再也没有补充完整过。在经历了撤退以及放弃伤病员之后。这个师能够作战的力量已经不足万人。而明军一轮炮击将让他们直接退出了战场。
  明军这次晚间的炮火急袭给盟军带去了极大的震动。甚至于盟军在第二天一整天的时间里都无法组织起来向顿河畔罗斯托夫的攻击行动。
  保卢斯亲自下令所有部队晚间不得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内驻扎,这也就意味着德军想要向顿河畔罗斯托夫发起攻击就必须从至少数公里之外的地方出击才行。这对于已经精疲力竭的德国步兵以及没有多少燃料的装甲部队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噩耗。
  保卢斯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现在他们手中的力量已经无法支持部队进行长时间的攻击,与其不断的进行消耗还不如一鼓作气将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一次攻击之中。
  保卢斯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将军的支持。他也认为以德军现在饥肠辘辘赶路都成问题的状态是不可能进行持久战的。所以他也倾向于集中全部力量进行一次超大规模的攻击行动。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保卢斯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向着顿河沿岸进行火力侦查和渗透,甚至有一支小规模的精锐侦查部队在越过结冰的顿河之后渗透过了明军的防线。与南下解救他们的曼斯坦因部队取得了联系。
  随着抵达顿河岸边的盟军部队越来越多,包围圈内的盟军总司令官,德军资深将领卡尔·鲁道夫·冯·龙德施泰特将军在2月13日下达了正式的攻击命令。而这一天也是对岸的曼斯坦因发动所有剩余力量进行最后一次解救行动的日子。两边的德军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两边的德军距离已经被拉近到了不足三十公里。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在经历了噩梦般的日子之后,终于看到了逃出生天的希望。因为是以德军作为主导。所以德国总参谋部将这次的作战行动称之为胜利日行动。他们希望两边的军队能够在这一天成功的打破最后的一道封锁线成功会师。
  2月13日的凌晨时分,天色阴暗,大雪纷飞。连续不断的降雪极大的影响了盟军的行动,导致他们的移动非常困难。不过大雪对于盟军也有有利的地方,那就是实力强大的明军陆航战机部队无法参战。这对于盟军来说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大明陆航带给盟军太多的悲伤。
  凌晨五点半,天色昏暗,鹅毛般的大雪从低压着好似就在头顶的铅色云层之中纷纷扬扬的洒落下来。在巴泰斯克城外的旷野上,盟军最后的一支强大炮兵力量正在等候着来自上级的命令。
  这支拥有超过四百门各种口径重炮的炮兵部队是包围圈内的盟军最后一支炮兵部队。其它的火炮全都已经在撤退的时候被盟军官兵们为了避免落在明军的手中而自己毁掉。
  在这些火炮的旁边堆满了炮弹,为了能够将这些炮弹运到这里来,至少有数万名官兵失去了坐在卡车上抵达这里的机会。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死在半路上。
第479章
封锁与突围
(十)
  这些德军炮兵们接到的命令很简单,那就是把所有的炮弹全都给打出去。一直追在后面的明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已经很靠近了。如果盟军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与顿河北岸前来接应的曼斯坦因所部汇合的话,那他们就完蛋了。
  这个时候盟军已经下定决心抛弃一切,只要能够把人带走就行。至于炮弹什么的,还留着做什么?难道还要带着炮弹一路去乌克兰不成?
  五点三十分的时候,盟军炮兵阵地的后方阴暗的天空之中猛然间腾起了一长串的橘红色信号弹。这些橘红色的信号弹在幽暗的天空之中是如此的显眼,甚至于映亮了半边夜空。
  原本寂静无声的盟军炮兵阵地在转瞬之间就就变成了沸腾的岩浆。黑洞洞的炮口喷射出炙热的火光,一枚枚的重型炮弹撕裂空气,带着怪异沉闷的呜鸣之声狠狠的砸在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城内。将着弹点附近的一切全都撕裂成碎片。
  此时从顿河畔罗斯托夫城内制高点上向着对岸看去,就能够看到对面的巴泰斯克城外天地交接的地方几乎亮如白昼,不断密集闪现的炮口火焰就像是连锁闪电一般刺眼。那是死亡与毁灭的问候。
  成吨成吨的炮弹砸进城内,给这座城市和驻守在这里的明军带去重大损失。不过明军的反应速度极快,陆战队所属强大的炮兵们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开始进行炮火压制。
  明军的炮兵阵地上的情形与对面的同行们几乎一模一样。数百门重炮密集射击时候炮口产生的射焰远远的看过去就像是在地面上闪动的连锁闪电。大地都为之震动。
  双方的炮兵在互相炮击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进行炮位转移,这在炮火压制与反压制之中是很罕见的事情。毕竟对于训练有素的炮兵们来说,打上几轮就立刻转移阵地是训练时候的铁律。
  炮兵们在进入阵地展开的时候都会建造好多处的炮兵阵地,用来方便自己的火炮迅速转移。毕竟这个时代的火炮观瞄设备已经异常先进,哪怕不用天空上的侦察机,地面上的炮兵观察员们也能够通过各种精密工具通过对方炮击时候产生的尘烟和炮口火焰计算出大致方位。然后汇报给己方炮兵。
  只需要几次试射。就能给确认敌军炮兵阵地的确切坐标。到时间就是密集的弹雨飞过去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为了躲避反击,炮兵们一般打上一段时间就会转移阵地。除非是明确知道自己能够完全压制对方。但是这条炮兵铁律在今天失效了。
  盟军已经不在意宝贵的重炮和培养艰难的炮手们的损失了。如果今天不能够突围成功,那这些火炮和炮手们哪怕保留下来也全都没有什么意义。既然已经决心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把所有的赌注全都压上吧。
  盟军开始发飙了,他们为了能够牵制住明军强大的炮兵力量,不惜牺牲自己的炮兵部队为攻击部队提供一个良好的攻击环境。
  今天下雪。明军陆航部队的战机无法起飞。这里远离海岸线数十公里,而且顿河结冰,明军地中海舰队的重炮也无法提供支援。一旦明军的优势炮兵部队被牵制住,那盟军的攻击部队就将得到最好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盟军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盟军对于这次攻击看的极重。所有参与第一波攻击的部队全都是从各支部队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冲过顿河,杀入顿河畔罗斯托夫城内,夺取这座城市。
  这些官兵们都是坐车来到前线,并且得到了少量的补给物资。相比于那些在寒风之中苦苦挣扎,用双腿绝望赶路的同僚们。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官兵们是幸运的。但是,这份幸运却是需要他们用生命来换取。
  在凶猛炮击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之后,在昨天夜间悄然潜伏进入巴泰斯克城内的数千名德军官兵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从各处隐蔽点冲了出来,向着不远处的几座顿河大桥冲了过去。与此同时,德军精锐的威力搜索部队的官兵们也悄然摸上了几座大桥的各处桥墩。
  虽然不是专业的特种作战部队,但是这些德军装甲部队所属威力搜索部队的官兵们全都是异常精锐的士兵。他们在半夜二点多钟的时候就悄然出发前往几座横跨顿河两岸,连接巴泰斯克与顿河畔罗斯托夫之间的大桥下面。
  盟军之中的军官们都是专业的军人,尤其是德国的军人几乎都是世代从军。他们的军事素养告诉他们。这几座大桥底下肯定是埋设有摧毁大桥的炸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换做是他们也会这么做。
  明军之所以不在德国人抵达之后立刻就摧毁这几座大桥,那是因为明军认为如果德国人无力进攻的话。这几座大桥他们还要留着自己用。毕竟顿河南岸可是还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大明俄国战区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这些部队在结束了高加索战役之中就将北上进入乌克兰作战。
  如此之多的部队和海量的装备物资想要越过顿河北上那就需要有重要的运输道路,所以这几座重要的桥梁对于明军来说还不到毁掉的时候。
  当然了,明军也不是傻瓜。他们早早的就已经在这几座大桥的桥墩上安置好了威力巨大的炸药,只要桥梁无法坚守的时候那就直接炸掉了事。让德国人从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冰面上慢慢爬去吧。
  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如何越过顿河,那就等到时候再说,毕竟现在的战场更加重要。反正有工兵在可以修桥。而且现在顿河结冰直接走冰面也可以。
  相比于覆盖着厚厚积雪的顿河河面,德国人显然还是想要走大桥的。然而想要走大桥的话那就必须清除掉那些炸药才行。在德国人的特战部队不在场的情况下,德军指挥官们将希望寄托在了同样精锐的威力搜索部队上。(装甲部队的侦查部队称为威力搜索部队。也只有装甲部队可以如此称呼,其它部队都是侦查营。)
  二百多名自愿参加这次行动的德军之中的兵王们在接近零下四十度的气温下,用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在半夜两点多钟的时候摸黑悄然靠近了几座大桥。然后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攀登上高达数十米的桥墩去寻找明军安置的炸药拆毁。
  有些人成功了。他们剪断了导火索,挖出炸药仍在雪地里。然而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不少人遭遇了明军巡逻队,被那些驾驶着装甲车的明军巡逻队无情射杀在了顿河冰面上。有一些德军从桥墩上摔了下来直接摔死,还有一些德军因为天气严寒直接被冻倒在了路上。
  最终,出击的二百余名德军精锐兵王们只有不足十个人活着回到自己的阵地。而这几个活下来的幸存者们全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身体被严寒侵袭,给他们的身体机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三名活到了战后的德军兵王都是在数年之后被持续不断的疾病折磨致死。
  这些盟军官兵们的付出实际上很少会有人记得。这种事情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一样。默默的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了一切,但是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记得了那些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起来的官兵们。他们的故事最终只有一座无名墓碑。
  不得不说,德国人的悍勇顽强打乱了明军的计划。当德国人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冲上几座大桥的时候,明军很快就引爆了预设在桥墩上的炸药。但是,只有一座公路桥被炸成了几段。而另外一座至关重要的双线铁路桥和一座公路铁路混合型大桥却全都安然无恙。
  二百多名多年之后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们名字的德军官兵们为自己的部队打通了回家的一线希望。他们的付出取得了成成果。
  发觉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方向转变的德军攻击部队的士气立刻就升起来了。他们呐喊着涌上桥面,毫不在意密集的弹雨向着对岸冲去。
  因为有人类活动,城市里面和重要的交通线路上的积雪都会被清理掉。就像是这些桥梁上一样,这就大大方便了德军的攻击行动。为了突围而赌上一切的德军动用了他们的一切力量。他们甚至于在桥面上采用了密集冲锋。
  德军第六集团军下属第44和第71步兵师的近一万名官兵在集团军直属的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和密集炮火掩护下涌上了那座双线铁路桥。这上万名德军官兵呐喊着,嚎叫着,激发了身体之中最后一丝能量拼命的沿着铁路线向着对岸冲过去。
  这座铁路桥实际上并不是很长,总共只有两千多米。桥面上比较宽阔,毕竟是双线铁路桥,能够容纳许多德军在这里通过。当黑压压的德军汹涌而来的时候,驻守这座桥的大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下属22团的官兵们一开始的确是有些慌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3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