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的商人(校对)第7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7/743

  第1023章
北上之前
  
  这个时代有才能的人有很多。百家争鸣的时代刚刚过去没有多久,儒学也没腐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法家、墨家、黄老派等等依旧存在,并且为了生存锐意进取,人才辈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高阳结束了乱世,并且提供海量的科技与物资之后。整个被各种灾祸整的痛不欲生的大汉帝国,好似沙漠之中遇上了滔天暴雨的种子一般重新苏醒过来。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高阳一直奉行的行事准则。
  军事天才们去做军队革新的工作,能臣干吏们去做政务革新的工作,马钧这种人就去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蔡邕这种人去做教育工作,荀彧这种人去做朝堂上的工作。
  至于那些腐儒们,高阳毫不介意的将他们送上孙坚的无敌风帆船,送去遥远的扶桑、南洋诸岛、身毒等地传播教化。不是整天说以德服人吗?高阳就给了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
  当然了,高阳还留下了一部分的腐儒,这些是准备送去北方草原的。在高阳平定了北方草原之后就该他们登场了。
  司隶一带建起了无数的原始工厂,也诞生了这个时代第一批的产业工人。
  田地里种上了全新的种子,使用上了便利的水车和被农民们视若珍宝的化肥。再加上科学规划,使用全新材料建造的灌溉系统让农田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秋收的时候让无数人惊掉了下巴。
  水利锻造工坊很快就出现在了这个时代。这种原始基础加工工业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绝对是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全新的甲胄武器,以及一切的金属物件都将给整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数不清的冒着黑烟的烟囱被竖立了起来,向着原本纯净无比的湛蓝天空喷吐着浓浓黑烟。
  在整个大汉帝国的土地上,几乎到处都是这种比那些最原始的土法炼钢还要原始的炼钢作坊。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高阳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运来足够用上千年的海量钢铁,但是必要的技术累积与发展是绝对不能少的。一蹴而就的科技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旦遇上风雨必然原形毕露。
  随着钢铁产量的急速增加,让高阳郁闷不已的铁轨建造计划也终于可以再次进入前期勘探工作。
  高阳从西凉回到洛阳之后,曾经在洛阳城外到孟津渡口建造了一条试验性质的轻型铁轨。但是压根就没有建成过。
  不是什么有人用害怕破坏风水祖坟什么的理由拼死反对。而是因为白天铺设下去的铁轨等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保准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高阳真是挺无奈的。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属于特种钢材的沉重铁轨给溶了重新锻造。那些沿途的百姓们抗走这些沉重到了极致的东西有什么用处?
  在建造了一个月之后就连几公里的路程都铺不成,巡逻守护的官军们抓了数千名当地的百姓之后。高阳也怒了。“那么喜欢钢铁,那就炼钢吧!”
  从那以后,遍布整个大汉帝国的炼钢作坊就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原点估算了一下,过去一年里,大汉帝国平均一个郡的钢铁产量就比全世界其它国家民族加起来的产量还要多!
  有了海量的钢铁,有了海量的粮食。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准备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整个大汉帝国就恢复了元气。
  这个时代发生过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十几个人手中有了两套铠甲几把弓就敢扯旗子造反,然后被当地的郡兵们随手剿灭。
  这种事情高阳一直都是当做笑话看的,因为但凡是有智商的人都认为太假了。直到他不断的遇上之后才改变了这个想法。
  这个时代还真的是有明明实力上差距大到了没有边没有谱的程度,却依旧悍不畏死的举旗造反的存在!
  从十几个人到数千上万人的叛乱自从高阳平定天下之后就一直都没有消停过。
  高阳也就纳闷了,自己手上的实力这么强大,还尽可能的给所有的百姓们以安居乐业的环境,甚至就连最为重要的农业税赋都给免除掉了。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叛乱?难道是因为没有业余的消遣活动才选择叛乱?
  后来还是郭嘉给高阳解惑。
  首先是高阳的一个思维误区。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人或许知道有高阳这么一号人物,是朝廷的太尉大人,权倾天下。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高阳的实力究竟是怎么样的。尤其是在东汉帝国因为实力大幅度衰退,无力再继续执行全民两年的驻屯和戍边义务兵制之后。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怎么离开了过自己生活的村庄。
  不要说上网看电视用手机了。看书在这个时代都是一件最最奢侈的事情!被珍藏起来的书的价值完全就是传家宝级别的宝物。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最为正宗的文盲。有教无类这句话在整个封建时代一直都只是喊喊而已。
  没有眼光见识,思维狭隘,一辈子都在一个小地方厮混的人。在此时这种地方宗族势力一统地方的时代里,随随便便被人忽悠几句就能跟着人造反。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天下大势,甚至不懂什么叫做造反。只是单纯的盲目追随而已。
  黄忠赵云张辽等人平叛的时候抓过很多战俘。他们都是最为普通的百姓,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不少人还以为是在和邻村抢田地。他们只是习惯性的追随宗族的命令而已。
  这个时代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无知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县里的县城就是世界的中心,是天底下最大的城池。他们认为皇帝种地的时候是用的黄金打造的锄头,而太尉大人的家里肯定不止一头牛!
  对于这种叛乱者,高阳还能怎么办?总不能全杀了吧?那些被裹挟的百姓们在好好教育一番之后就放走了。
  不过,高阳对于那些领头的人可一点都不客气。砍头没商量。他们能够领头造反,要说一点点的见识都没有那就是骗鬼。现在生活变好了还敢这么做,高阳自然是不会手软。
  除了无知引发的血案之外,其余的叛乱大部分都是那些世家门阀与地方豪强们的残存势力发起的。
  大汉帝国数百年,造就出来的这种人的数量太多,隐藏着的实力也很强大。他们和地方宗族势力才是这个帝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高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横扫天下,自然而然的就会遗留下来许多漏网之鱼。在这个不能去国外那些蛮荒之地的年代里,他们自然是选择了扯旗子造反。
  此外还有一些叛乱很有意思,他们背后的支持者是皇室和那些认为高阳是权臣,想要清君侧的‘忠臣’们。
  皇室不用说了,他们与此时的高阳是天然敌对的关系。因为高阳抢走了所有的全力。但是那些忠臣们就让高阳很是看不顺眼。人品方面或许不错,但是这些人太自私了。
  为了名节,为了史书留名,为了所谓的汉室正统。这些人完全无视整个天下来之不易的大好和平局面,想方设法的要除掉高阳。压根就不在乎一旦能够镇得住局面的高阳不在了,那这个天下立刻就会重新陷入大混乱之中。那好不容易获得美好生活的百姓们又将再一次的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人全都不在乎,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名节。
  一年的时间里,洛阳城内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叛乱行动。目标都是高阳,背后的主使者也都是那些‘忠臣’们。在这些人的眼中,汉室的正统远比那些黔首们的生活更加重要。
  至于高阳死后会不会天下大乱,那些被抓了之后依旧还是梗着脖子的‘忠臣’们说他们相信汉室正统会让地方安宁。至于高阳死后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普通百姓们会不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忠臣’们说汉室正统会让百姓们顺从。
  对于这种人,高阳甚至就连说话的意愿都没有。程昱被高阳任命为执掌刑罚的廷尉,所有参与叛乱的人全都交给程昱去处理。
  刘协完全成了一个吉祥物,每个月只能在仅有的几次朝会上被朝臣们见到。话都很少说。有从荆州调回来的荀彧掌控朝堂,高阳也不相信还有什么人能翻起浪花来。
  高阳并不是想要幽禁刘协,皇帝原本天生就是被幽禁在皇宫之中的。也不是想要杀他,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高阳是准备将刘协培养成类似于现代时空之中的那些没有实权,只能以象征意义存在的皇室。
  对于刘协暗中参与了这几次叛乱的事情,高阳只是警告了他一番,加大了皇宫内的保卫力度。他还没到对一个孩子下手的地步。而且还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位皇帝陛下的有生之年估计都会在皇宫之中度过了。
  黄忠赵云张辽等人在这一年里不停的在整个大汉帝国的疆土上南来北往的平叛,在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叛乱被一一扑灭之后。整个帝国才勉强进入了平稳时期。
  国家太大,通讯手段太落后,道路交通更是原始的不行。在北上之前,高阳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第1024章
一汉顶五胡
  
  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加上乱世被提前终结。以及大量被各路诸侯强行征召的,战斗力和士气都不行,高阳也没有兴趣留下的军队复员。
  这些都直接导致各地的闲散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人如果不安排些事情给他们做,那他们就是各地叛乱的最好后备兵源。这个时代可是尚武的。
  在得到荀彧的建议之后,高阳很快就下令开启了多项能够吸收大量人力资源的工程。
  原本这种工程都是属于徭役,是赋税的一种。百姓们需要无条件的服从,并且没有报酬还要自己吃自己的去免费工作。在这种外部条件下想要百姓们热情高涨的投入到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那是在瞎扯。华夏的百姓们可是最聪明的。
  高阳先是安排郑浑,马钧,浦元,韩浩、刘晔等人作为大工匠总领各项重大工程。
  主要是以大规模的修建直道、重要河流上的大型水利工程、边境地区的军用屯田、各种矿山的大规模扩建等等等等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巨大工程。
  随后高阳直接下令免除了全天下的徭役,顿时再一次将自己的声望刷到前无古人的地步。高阳连农业赋税都敢免除,取消徭役又能算的了什么呢?
  大批的民壮被招募起来前往各处工地,他们都是被那丰盛的铜钱、粮食、食盐布匹以及各种奢侈品所吸引主动前去做工。有付出,有得到,天经地义。
  高阳相信有积极性的主动干活远比强行征发的积极性要强的多。因此,高阳提供物资来招募大量闲散人员去做工,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地叛乱频发的情况。同时也建造起来大量利民工程。
  至于日常维护,压根就不需要朝廷去做些什么,附近的百姓们远比朝廷更加爱惜这些直道、水利工程等等。他们甚至能每天都将自己家附近的直道给打扫的干干净净!什么是对自己好,华夏的百姓们可是心里明明白白的。
  这些事情高阳实际上并不是太过在意。对于他来说,他此时最为看重的事情是北上清剿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西进清扫出一个干净的后方来。
  实际上这一年的时间里高阳都在为这件事情做着大量的准备。他本人虽然不经常待在这边,但是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人去做。
  拥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各项战前准备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除去曹操带去了西域的万余骑兵之外,整个大汉帝国几乎所有的骑兵都被集中在了并州和幽州一带。总数高达近十万之众!
  这个数量当然是没法和卫霍时期相提并论,不过却已经是国力衰退的大汉帝国能够搜刮出来的极限了。高阳无法提供大量战马,在这件事情上他也只能是看着。
  此外还有十余万的精锐步卒和同等数量的辅兵一同北上。他们构建成了高阳北伐草原的主力阵容。高阳没有征召民夫,因为在这种规模和跨度的战争之中,征召民夫就是在让他们去送死。
  在调派兵马的这段时间里,准备北伐的军队也没有闲着,他们随手解决了许多小麻烦。
  幽州那边,张纯在被枭首之后,乌桓丘力居等人投靠幽州牧刘虞,却最终被公孙瓒杀败。整个部落北迁,不敢靠近汉境。公孙瓒接受高阳的命令不时骑兵出击塞外,彰显存在。
  幽州那边的乌桓、夫余、高句丽等部落都不是高阳的主要目标,或者说暂时还不是。有公孙瓒在那边看住就可以了。
  而并州那边却大不一样。
  作为高阳预订的主要出击路线,并州这里肯定是重点中的重点。首先就是因为无法返回南匈奴而一直停顿在河东郡平阳一带的于扶罗所部被重点围剿。
  虽然说于扶罗是汉臣,但是他本身是匈奴人的事实却无法改变。而且,董卓入京的时候于扶罗与白波贼联手寇掠河东,杀伤百姓无数,还与高阳狠狠的打过一仗。无论如何高阳都不可能放过他。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趁着中原大乱入境劫掠的就是这些南匈奴们。蔡文姬和大批的汉家女儿都是被这些南匈奴们劫掠而走的。于公于私,高阳都会用强力手段镇压这些蛮夷们。
  徐晃率领万余精锐从司隶一带北上进兵平阳。而之前一直都驻屯于并州的吕布也接到了高阳的严令,不允许一个于扶罗部落的野人们逃亡草原。
  于扶罗奉汉室命令出征乌桓的时候,他的父亲羌渠单于被叛乱的部众杀死。成了无根之萍的于扶罗这些年来的手下一直都是当初跟随他出关的人马。经过几年的消耗之后,早已经所剩无几。
  南边是智勇兼备的徐晃,北面是勇猛无敌的吕布。在地形复杂的并州被南北夹击之后,无路可逃的于扶罗绝望请降。
  徐晃接受了他的投降请求,但是却在解除武装,接管军队之后将于扶罗和他弟弟呼厨泉以下数千之众全都坑杀在了平阳西南露齿山脚下。也算是为这几年惨死在他们这些异族手中的百姓们讨还了公道。
  清理掉于扶罗之后,大量的各种物资和人员马匹源源不断的通过新近建成的浮桥渡过大河北上,一路前往西河、太原、雁门等郡。一时之间,整个并州旌旗似海,兵马连营。数不尽的各种物资和兵马人员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来到这里。
  除了公孙瓒带着一支偏师在幽州作为牵制之外,高阳将手下的主力全都集中在了并州一带。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匈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7/7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