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733


言罢竟敬了盖延一盏酒:“将军以精骑两千,便敢奔袭三百里袭我淮泗口,秀得知后,惊出一身冷汗,这才星夜南撤回来,若迟片刻,这淮泗口已是火海一片,亡国在即了,将军虽未能得手,实乃友军支援不及,非战之罪也。”
这话让盖延听得很舒服,既然是敬酒,那就喝呗,他被俘后饿了许久,这下也不管了,开始大快朵颐起来。
刘秀看着盖延狼吞虎咽,继续道:“听说将军投魏,是在河北?随吴汉举事渔阳,以大郡降第五伦,得拜偏将军。”
他竟将自己打听得如此清楚?盖延嘴里吃着,心中难免有些动容。
却听刘秀继续道:“河济大战后,将军立功卓著,才得封侯,至今列入杂号,也算大将之一。”
刘秀忽然话音一转:“但将军被困时,魏军横野部就在边上,竟坐视不救,致使盖将军被俘,将军可知为何?”
这也是盖延恼火之处,刘秀遂为他“指点迷津”:“将军并非第五伦亲随嫡系,故受排挤,以骁勇之功,却只能带渔阳突骑,而第五伦对将军及渔阳兵亦不甚惜,常用于奔袭攻坚等事,归根结底,是第五伦身在北方,不缺骑将骑兵,既有耿伯昭、吴汉、马援及新秦中旧部、上谷突骑,让将军及渔阳兵自行损耗即可。”
盖延停下了咀嚼,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刘秀的话确实有部分是事实。
刘秀又拿出他过去招抚丹阳江盗那一套来了,殷切地说道:“群臣皆要杀将军,但我却想留将军!南国其实不乏马匹,也有部分骑兵,可就是缺少一位骑将!”
“将军若能归汉,秀何吝骠骑将军之位,列侯之爵?若能为汉立功击败第五伦,他日将军必为灌婴之属!”
前汉太尉、丞相,开国功臣灌婴,这是盖延的人生目标,他看着刘秀真挚的双目,似乎就要被说动了。
但下一刻,盖延忽然发飙,口中没嚼完的肉也吐在刘秀脚下:
“呸!”
“一臣不事二主,想要乃公降?痴心妄想!”
盖延用还好着的那只手将案几上杯盘一扫,让它们乒乓落地摔碎,帐外的汉兵也闻声一拥而入,抽刃对准了他。
盖延更是冷笑:“原来是假大气,真提防。”
“看来盖将军还要多想想。”
倒是刘秀伸手制止了他们,让人将盖延押到对岸的江东去看管。
盖延昂首走出营房,心里却慌得不行。
在刚才某个时刻,他差点就被刘秀说动了,好在最终稳住了,只要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眼下大魏占尽优势,就算没拿下淮泗,但就算拖下去,刘秀拿头赢啊!还为他统帅骑兵?那是自污名声啊。
不过,虽然嘴上说着“一臣不事二主”,但刚才电光火石间,盖延心里想的却不是第五伦,而是另一个人……
“我若降刘,有何面目再见马文渊将军!不行,万万不行。”
第603章
坚持守住
运载盖延的乌篷船渐行渐远,渡过宽阔的淮水,驶向淮阴方向,而刘秀则在岸边驻足看了许久,感慨道:“第五伦麾下,确多虎将啊。”
他不知道的是,第五伦手下大多数人,包括盖延原本都该属于自己,即便墙角几乎被挖空,但刘秀手下的南阳、颍川两批文武将臣也颇为不俗,诸如冯异之辈,也能和对面的岑彭打个五五开。
但将才是不会嫌多的,第五伦大兵压境之际,汉军旧将们也相继战死,痛心之余,刘秀也少不得要感慨一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尤其是会用骑兵的将军!
去年拿下东海郡后,刘秀可在郡武库捡到了不少好东西,汉朝、新朝积攒下来的兵车器数十万,零零总总,足以武装十万大军。
这使得刘秀不由大为感慨:“区区一郡武库便有如此众多兵器,足知前汉之强悍,岂料祸起萧墙,竟为奸佞所篡。”
幸好它们落到了刘家人手中,靠着这批陈年旧货,汉军一口气武装到了牙齿,这才能在淮北和魏军掰一掰腕子。
这其中,就包括了鞍鞯两千八十具,上马鞒八百廿五具,战马首铠九百余,然而这些马具,尤其是马铠,汉军骑兵用不上,南方马匹太矮小了,披挂上重甲根本跑不起来,只能当魏军弓弩的活靶子。
北人乘马,南人驾船,有些兵种确实是地域特色,但刘秀却不信这个邪。
“项羽南人也,麾下多为江东子弟,淮南父老,与朕颇类,然项羽却擅用车骑,曾以三万精骑战车破高皇帝数十万,可知若有善战骑兵统领,南人亦不逊于北人!”
正因如此,刘秀才对盖延起了招募之心,他得知此人并非第五伦心腹,而魏军中派系山头斗争,丝毫不比汉军轻。
岂料盖延果断拒绝,刘秀望着他远去的船影,感慨道:“若朕手中能多出十万人,两个州,与第五伦势均力敌,盖延或许便会答应了。”
若盖延真是他口中的大魏忠臣,怎么会被俘后好睡好吃呢?这是心存活命之欲啊。
但古人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没人会无缘无故投奔岌岌可危的残汉。
既然暂时无法得到盖延,那就将他利用到底吧!
刘秀又交给邓禹一个使命:“仲华且带上盖延,借口让他游历南方,思虑归汉之事,将淮南、江东好好走上一走。”
邓禹立刻明白了刘秀之意:“陛下是想让后方著姓、官吏、百姓皆知,汉军大胜,还生俘了魏国大将?”
刘秀颔首:“然也,将斩获数量夸大十倍,就说破敌数万,斩俘万余,须得将盖延名号多吹嘘吹嘘,让人以为,他与耿、马、岑、景、万、吴这魏国几大名将并列。”
他很清楚,打仗打的不止是军争,还有人心,第五伦十余万大军兵临淮北,给东南小朝廷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不但军中将吏心怀忐忑,后方更是什么想法都有,不少人恐怕已在思量何时“投诚”比较合适了罢?
刘秀知道戏马台之败瞒不住,遂大张旗鼓给刘植发丧、封王,给他最高的死后殊荣,稳住亲信忠臣们的心。
而对那些“谁赢帮谁”之辈,就得靠盖延这硕大的战利品,让他们看到,魏军绝非不可战胜,而刘秀已经打出了大胜仗!
后方需要胜利的鼓舞,哪怕是掺水的胜利。
但刘秀却不会自我欺骗,觉得下相、徐县两场小胜,就能拿扭转大局。
在邓禹南下前,刘秀向他询问:“仲华以为,如今形势如何?汉可还有胜机?”
“陛下所言之‘胜’,指的是挡住第五伦猛攻,保汉社稷立于淮南江东不失;还是守住彭城,夺回淮北?”
邓禹道:“若是前者,大汉已胜!”
刘秀却不太满意地摇头:“若只满足于此,朕何必与第五伦斗智斗勇,直接将淮北众人撤往淮南即可,也不会痛失刘植,更令来君叔被困彭城。”
邓禹只好如实道:“纵然陛下所求是后者,也已胜大半,第五伦集十余万众,却未能一鼓作气席卷淮北;顿于彭城半月,欲诱陛下击灵璧,未能得逞,反在下相损兵数千,尤不吸取教训,更遣盖延孤军深入,欲定胜负于奇袭淮泗口,再失大将,此二鼓而衰也,第五伦已无法再遣师南下,越过下邳、睢水一线了。”
刘秀却没这么乐观:“但汉军沿泗水反复奔波,也疲敝不堪,再难北上救援彭城。”
是啊,双方都打得不如预料中顺利,战局僵持住了,就像这将地面冻硬的天气一样。
“拖下去于汉有利。”
邓禹指着外头的寒风料峭道:“天冷若此,若第五伦不能在一个月内攻克彭城,大军必然损耗严重,待其师老而劳,三军且有归志,陛下率休憩之众击魏,必大克之!”
这分析刘秀颇为认可,他握紧双拳,返身北望,无比渴望一场惊天逆转的大翻盘!
“月余,只要彭城再撑住月余时间,第五伦便师老兵疲,天亡期至!”
……
虽然对彭城的坚守心存幻想,但刘秀、邓禹毕竟不清楚此城形势,他们的预测太过乐观,就在盖延被俘后数日,彭城已岌岌可危。
更让刘秀绝对想不到的是,彭城守军的意志,并没有在魏军投石机呼啸的抛射中被摧垮,却在一群刘姓俘虏的呼喊中,行将崩溃!
不得不说,魏军工兵和随军匠人的效率确实高,才短短半月,就在彭城四面城墙外修了十余座望楼,几乎每天都有一座高过彭城城墙的狭窄木楼拔地而起。
望楼不仅可用于持千里镜的魏军斥候观察城内虚实、哪面城墙防守最弱,还可以对敌人展开宣传攻势。
“彭城的昆父兄弟!”
这天,投石机的抛射轰击刚刚停下,望楼上又有人举着铜皮卷的简易喇叭,朝城内喊话了。
话是本地西楚方言,大概和数百年前楚霸王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口音差不多,他先是自报了籍贯姓名,原来是戏马台一战中,率先拔刃对准守将刘植的人,住在某县某乡某闾,最重要的是:他姓刘,是前汉宗亲。
“我也是楚元王后裔,连吾等刘氏人都知道,汉德已尽,早就被王莽中断,如今刘秀再建炎汉,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与天下其余诸汉一样,迟早也会亡!”
他的一些宣传,在城内熬着寒冬在城墙上苦战的徐州普通人听来,确实很有诱惑力:
“城内谣传魏军残暴,要屠彭城,尤其是将刘氏杀得一个不留,这是乱说!吾等不是还活得好好的?魏皇待俘虏极好,每日都能喝热汤,食精米,我在戏马台上饿瘦,如今都补回来了!”
“大汉,不过是刘姓一家私产,吾等身为刘氏都不帮了,汝等乃外姓,汉家于汝等何加焉?何苦豁出性命保刘氏社稷,最后弄得易子而食,折骨而炊?值么?”
这些话当然是绣衣卫负责起草,让戏马台一战的投诚者轮番上去读,却恰恰戳中了守军普通士卒的心:“是啊,吾等何苦为刘氏江山将命都舍了?莫要到最后,外姓苦战而死,诸刘却靠投降作享富贵。”
彭城守军的心开始剧烈动摇,虽然暂时没有投诚、起义事件发生,但已经影响到了战局:当魏军再度发动进攻时,守卒的抵御就没那么拼命了,而是拼命往后缩,各念其家,反正魏皇承诺,破城后,只要不负隅顽抗,皆赦而不诛,日后各复其业。
他们可不懂什么家国大义,真正对汉死忠的人物,王莽时就冒头死绝了,剩下的人,不过是乱世中随风而动的小草。
大多数人不尽力,这使得来歙手下为数不多的精锐死忠为守城左支右绌,死伤颇重,连他们也渐渐不支后,彭城防务漏洞百出。
“守不住了。”
彭城之围进入第二十天时,一直如旗杆般屹立城头,带队击退魏军一次次突击的来歙,也无奈说出了这样的话。
来歙已经数日不眠不休了,脸上被流矢划出了好几个口子,手上的虎口因寒冬日持刃搏杀而崩裂,现在连握刀都痛得颤抖。
士卒们情况比他更差,尤其是来歙的三千“大司马亲卫”,已折损小半,被飞石砸死、被如雨的箭矢射死,被攀爬上来的魏军白刃刺死,甚至有在大冷天站岗,抱着矛立了一夜,次日袍泽来换班时一推,竟直接倒下,发现已死去多时的……
而城内父老子弟的态度越发叵测,开战前,三老们口口声声:“彭城身受历代大汉天子、楚王厚恩,至今两百载,也是时候一报汉恩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