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733


“卢芳鼠辈,胆子太小,本将军小小一把火,竟就逃走了。”
……
“兄长快要将弟吓死了!”
耿国将兵抵达富平县时,才见到了耿弇,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原来,在抵达神泉障时,耿弇通过俘获胡汉兵卒,得到了符节旗帜,又得知卢芳麾下组织混乱,遂心生此计。
“我军掉队太多,如今抵达者不过三千,且马匹疲敝,若在平原上与匈奴数千骑野战,乃是以吾之短击其长。”
于是耿弇想了个中心开花的主意,冒充卢芳麾下深入敌部,看看能否一举将卢芳斩首,再乱其营垒,然后弟弟将兵在外猛击匈奴,而富平守军百姓杀出,里应外合……
没想到卢芳胆怯,跑得太快,将耿弇的“歼敌”计划变成了退敌,略有遗憾。
耿国抵达之际,主动请缨带人去追击敌军的蒙泽也悻悻而归,他们被断后的匈奴人打了个伏击,损失上百人,好在对方也无心恋战,带着数不清的战利品,赶着驼满粮食的骆驼、马匹,与卢芳的胡兵一同北上。
而昔日在第五伦、宣彪等人建设下,秦渠、汉渠间肥饶的沃土,也变成了一片丘墟,胡人离开时还放火烧了庐舍,从富平县城中走出的百姓,只能望着被焚毁的里闾垂泪。自汉武以来,新秦中花了七八代人建立的家园,积蓄的财富,几乎在旬月之内毁于一旦!
是夜,作为并州职权最高的将军,耿弇与张纯、蒙泽等人合议接下来当如何。
“还用说么?当然是像当初魏王一般,渡河击胡,收复卑移山麓下的三县!杀卢芳!”
蒙泽并没有在追击失利中吸取教训,故乡沦陷,宗族离散的仇恨让他整个人散发着戾气,心里那股邪火得杀几百上千个胡虏,用他们的血才能浇灭。
“眼下绝非渡河作战的好时机。”张纯毕竟是富平侯,本地领主,又是第五伦所任命的“朔方太守”——尽管辖境在胡汉手中,但也有话语权。
他说道:“卢芳是败退了,但彼辈筋骨未损,还有匈奴人相助,吾等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而耿将军虽吓走卢芳,但长途跋涉,人马疲敝,也得休养,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现在该做的,是积蓄力量,好在下次对着卢芳,射出致命一箭!”
蒙泽无法接受:“难道吾等就要眼睁睁看着故土沦为胡人牧场,尽染膻腥?难道宣伯虎惨死的仇,就不报了?”
他看向耿弇,希望能得到支持,以耿将军平素的做派,一定会毫不犹豫出兵吧?
但耿弇却看着地图,沉吟许久,而后才缓缓道:
“我恨不得效仿蒙恬将军,收复河南地,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但天下纷乱,魏王没有三十万大军。”
耿弇站起身来,他和蒙泽一样满腔怒意,却在试图经历压制住它:“我也恨不能效仿霍骠骑,轻骑突进,横扫漠南,杀尽胡虏,封狼居胥!”
“但我麾下马匹,此番驰援新秦中死伤大半,连一支像样的骑兵都凑不出来。”
和面对其他敌人不同,耿弇从小就在上谷耳濡目染,听幽州突骑讲述与草原民族作战的技巧,他深知彼辈是难缠的对手。和匈奴角逐,急切是大忌,每每当你想毕其功于一役,就是覆军杀将之时!
汉武反击匈奴,是高后文景忍耐七十年的积蓄,漠北决战,亦是一系列大小仗打了二十年后,慢慢蚕食推进的结果。
魏王将并州和抵御匈奴、胡汉的任务交给了他,现在耿弇明白了,这场战争,注定会很漫长!
他看着悲愤到流泪的蒙泽:“张公说得对,纵有万般不愿,吾等也得包羞忍辱!修习备战,等到秋后胡虏再来,才是决战之时!”
蒙泽跟耿弇打过奔袭汧县之战,对他颇为敬佩,只能含恨应诺。
而等到二人离开后,耿国才奇异地看着他这胆大包天的哥哥:
“忍耐一时,蓄力待发,这不像是兄长会说出的话啊。”
“是么?”耿弇只笑道:“或许是我随魏王学的。”
鸿门起兵也有一年了,他经历大小十余战,总也有点变化吧。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难道不好么?
耿国压低声音:“兄长不是曾言,魏王将兵,乃是中驷么?”
耿弇瞪了他一眼,这话也敢重提?遂教训道:
“但我也不能不承认,在将将与权谋方略上,大王实乃龙驹天马!”
……
仿佛是要应证耿弇的话语一般,数日后,第五伦的诏书也从长安经北地郡,星夜送达一片残破的富平县,给坐在废墟上目中迷茫,亦或是眺望故土不知前途的新秦中人,带来了一丝希望。
诏令发自十余日前,魏王不知道战况细节,只预测了新秦中的最新形势,他的意见与耿弇、张纯一致,以击退敌军为目标,不应急于收复黄河以西三个县。因为那里迫近匈奴,随时可能再遭袭击,更难救援。倒不如以黄河为界,集中力量,并州整体防线收缩到秦昭王长城一线,抓紧练兵,练出小耿承诺过的并州兵骑才是要务。
第五伦不希望耿弇一直被拴在这动弹不得,进攻用的锋利刀子,不可长期作为盾牌来使,他会派遣善守的建章卫尉臧怒赶赴富平,协防新秦中。
魏王令耿弇在新秦中整兵备战,当地所有适龄男子,统统募为屯田兵,并向张氏借粮,希望张纯能尽出仓廪,他日国家以关中之米偿还。
第五伦做了承诺:“三县难民,余皆养之,妇孺可移于内郡就食。丁壮三万结什伍,平素辟田野、筑坞堡、修习戈矛,全民皆兵,此乃以秦人,守秦土!”
第385章
持久
五月底,宣彪的葬礼在京师举行,因为尸首还在卢芳手中,只能以衣冠出殡,用列侯之礼葬于他的云阳县老家。
但因非军功、献土不得封侯的规矩,第五伦给宣彪的最终爵位还是伯,只加封到伯的上限,食九百五十户,魏王亲自定调,谥为“鄜畴节伯”。
鄜畴乡是宣彪的封地,也是他当年和宣秉一起隐居的地方,谥号则意味着“直道不挠,临义不夺”。
因宣彪和张氏女的孩子才数月,尚未出生,第五伦便以其父御史中丞宣秉继为鄜畴伯。
第五伦也与承受了丧子之痛的宣秉承诺:“他日余必亲将十万雄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光复新秦中,斩卢芳,为伯虎复仇。”
第七彪还以为这“他日”就是明天,遂请命率兵去新秦中,号称要“横行匈奴中”,结果被第五伦呛了一句:“汝也欲为吞胡将军韩威?”
王莽与匈奴的战争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前期是首鼠两端,十二部大军驻扎在边塞,就是不出击,指望用武力逼迫单于屈服,结果几年下来匈奴没杀几个,边郡却被王师祸害得民不聊生,己方的战争基础先垮了。
后期则犯了误信祥瑞,急于求胜的毛病,猪突豨勇奔赴边塞,韩威孤军深入,结果覆军杀将,那一仗,正好将匈奴人对中原军队的恐惧给治好了!
第五伦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希望明天一个早上就把匈奴赶出去。但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在朝中给群臣开大会时,第五伦定了调子,统一战争和御虏战争,必须同时打。不论是只统一不御虏,还是只御虏不统一,皆不可取。
而御虏战争,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伟人的思想真是让人受益无穷,第五伦也照葫芦画瓢,做了规划,将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进攻,我之防御。”
第五伦已下诏,让新秦中妇孺内迁,边塞已经不求发展和安宁,因为敌寇已经兵临城下。用晁错《守边备塞疏》的故策,使丁壮全民皆兵,亦屯亦戍。
“余今日观晁错奏疏,颇有所得,唯有一处不甚赞同。“
“文景时匈奴入寇,陇西三困于胡,最后一次才被击退,是难得的大胜。但晁错却认为,这并非陇西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区分,而是将领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笨拙的差别。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但余的看法与晁错不同,良将方略固然重要,但必胜者,唯有善用民者也!”
流离失所的并州难民对卢芳、匈奴恨之入骨,当地民风本就彪悍,将其组织起来,教以五兵,就能变成一道长城,将匈奴和胡汉抵御在外围,给关中赢得恢复的时间。
再从关中源源不断支援并州,目标是挡住匈奴与胡汉秋季劫掠,使防线稳住。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第五伦分析敌方弱点:“卢芳自称汉帝,却是被匈奴单于所封,为天下笑,就算真是思念前汉的愚夫,也不会将卢芳当回事。并州各路渠帅自作主张,普通兵卒也只是迫于饥饿,随卢芳与匈奴南下劫掠罢了,所占之地,人民皆沦为臣虏,难得人心。”
“有匈奴相助时,卢芳尚能侥幸占据数郡,一旦地域扩大,既无治理之吏,也无忠心之将,魏军一到,当地人必携壶浆以迎。”
“明年春后开始,乘着匈奴马羸,便可伺机反击,拔除敌寇南下据点,占据各地坞堡障塞,缓缓向北推进。”
当战争从内线推向外线后,魏军补给压力会增大,而匈奴骑兵也更加容易南下驰援卢芳,帮他守住河套。届时战争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光靠步兵就不顶事了。
“等到一年半载后,并州兵骑练成,或得了上谷幽州突骑相助,才是收复失地的反攻之时!”
少府宋弘久在并州,他很赞同魏王的判断:“从汉六年到汉十一年,韩王信投靠匈奴,祸乱并州,汉高皇帝刘邦以举国之力进攻,以汉初良将精卒,却足足打了五年才最终击灭韩信。”
“卢芳之势强于韩王信,又有匈奴在背后相助,而如今中原分裂,大王欲完全收复并州失地,臣以为,要花费的时候,恐怕不会少于五年……”
“三年也好,五年也罢。”第五伦给这场战争定了基调:“单于与卢芳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击灭胡汉,将胡虏逐出疆界,打到完全胜利为止!”
群臣拜服,原本担心第五伦不忿一时之怒,举大兵与匈奴决死,重蹈前朝覆辙的宋弘等人松了口气。
而主战的第七彪等,听了第五伦完整的计划后,明白魏王最终目的,也稍稍安心。
敲定北方的“持久战”方略,弥合朝中分歧后,另一片战场,第五伦就没那么多耐心,只要求速战速决了。
“下诏,告诉前将军景孙卿,速速结束上党之役,挥师向北。”
“入秋时,余要第一时间,吃到太原的小米!”
……
魏军对长子城的围攻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却依然没什么进展。
此城地势太过险峻,筑在高出地面的台地上,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加上城内的上党太守鲍永是死硬的复汉派,坚决不降。
“我算是知晓,昔日绿林仰攻潼塬时的酸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