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既然不学五经,知晓论语、孝经就能参考,那还花上几年几十年,苦学五经作甚?
聪明点的博士已经意识到,这关乎学派存亡,下次考试尚有时日,努力游说朝廷,说服魏王加入五经题目,最好是自己学派的题,乃是重中之重!
而这时候,一个困扰考生良久的谜题,也被揭晓。
“诸君,奉常府说了,经术那道‘习乎习’,出于魏王之师扬子云的《法言》!”
这是确凿无误的消息,另外还有不少里巷传闻。
“听说策论模仿扬雄《上书谏伐匈奴》书的,都得了高分!”
“也是,魏王能晓九州方言,便是扬子云所教。”
反应慢的人忽然一下子明白了,纷纷相互询问:
“何处能借到《法言》来抄?”
“何处能学得扬子之学?”
……
三月下旬,考试策论最优秀的五人,如杜笃、伏隆等,在当上郎官的第一天,就被要求,将他们阐述汉家气数已尽的文章重新润色一番。
毕竟是应试匆匆写就的,和斟酌笔墨慢工出细活的没法比。
改进之后,第五伦会让这几篇文章与王隆、冯衍的作品一起,散布各郡,甚至发到敌人的地盘上去。
民心思汉?经过诸汉大半年折腾,老百姓基本放弃了幻想,倒是士林还在犯迷糊。在舆论的阵地,第五伦自认为,自己随便想个办法,都是降维打击,飞龙骑脸,怎可能输?
只希望他令少府、水衡都尉出人力赶班加点,在前汉灞桥纸基础上制作的麻纸,以及一步到位的雕版印刷能够赶上进度。
与此同时,长安城里也席卷了一股“扬雄热”。
第五伦下诏,从四月起,长安城各里闾的十多个蒙学复学,要统一使用扬雄的《训纂篇》作为识字教材,官府已经抄了许多发放下去。
这识字之书本有多种,比较久远的是《仓颉篇》,蜀中以司马相如《凡将篇》为主,近来较多的是《急就篇》。
但要论最新最全,确实得数扬雄在汉平帝时奉命编撰的《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其重复之字,共三十四章,二千零四十字,基本囊括了所有汉字。
这件事交给管文教的太师张湛,以及奉常王隆去做。关中秋后开始推行此书,其余各郡,明年后也要陆续落实。
而第五伦又将藏在天禄阁的扬雄著作《法言》《太玄》以及扬雄所有诗赋副本,“送”给太学。
魏王一片好意,太学的老博士们还不能不收,并且要免费开放给太学生们抄写。
众人看这架势,认为下次文官考试,魏王肯定又会将他老师的学问塞进去,遂竟相求抄,一时间长安简贵。虽然这些篇章文义至深,晦涩难懂,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啃。
至于里巷之中,扬雄最得意的诗赋也再度热络,成了士人踏春竞相吟诵的雅辞,过上林者赋《长杨》。
作为扬雄的大弟子,蜀国使者侯芭进入长安时,遇到的便是这样的情形。
侯芭没有和冯衍一同北上,他在等蜀军攻占武都,出暖花开后,才从武都往北,走散关道抵达陈仓,再慢慢东行。
进入长安后,听着耳熟能详的辞赋,又闻人必言扬子云,给扬雄守了三年坟,胡须已经老长的侯芭不由得泪流满面。
“只可惜,夫子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
扬雄虽然喜欢自嘲自苦,但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广泛传播,只可惜政治上不如意,腿折了,名声毁了,他的学识也遭到轻蔑。除了桓谭,竟没几个人能识,至于桓谭预言扬雄不止是“西道孔子”,也无人相信。
但师弟第五伦,不仅记着,还身体力行做了!
侯芭感动归感动,但他并不知道,第五伦在尊师长学识这表象背后,还有更加深层的目的,遂有了隐隐的忧虑。
等被王隆迎进了未央宫,师兄弟三人时隔数年再聚一堂,饮酒欢笑后,侯芭就忧心忡忡地避席而拜,对第五伦道:
“夫子虽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但希望的是顺其自然,用心于内,不求于外。”
“大王如今用政令强推,虽有速效,但恐怕并非夫子乐见啊。”
第371章
冯衍
面对侯芭的担忧,第五伦没直接回答,只对王隆道:“文山且说说,夫子当年为何厌恶今文经学?”
王隆应诺:“大王说过,汉武独尊儒术,其实是让百家归一。当是时间也,五经学派尚且还能相互争鸣,大一统、华夷之辩、大复仇,都于现实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后过去了,今文经学已不复昔日进取,而是暮气沉沉,博士老儒们沉迷于钻研字句,除了经、传以外,衍生的家法、师法日益繁琐,动辄上百万言。与其他学派还以邻为壑,高筑壁垒。这一点,夫子和刘歆都曾痛斥批驳过。”
“但汉家取士,居然是从这样一群人中挑选,精通五经成了晋升之资。经学博士们做了三公九卿后,又试图从微言大义中按图索骥,将古时制度只言片语,在治国时还原,汉末政治焉能不败坏?”
第五伦颔首,确实如此,在出题“汉家气数已尽”时,他也和王隆等人讨论过“国家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话题,前车之覆啊,焉能不鉴。
单从意识形态上说,汉朝后期的治国思想整个歪了。从汉元帝到汉平帝,半个世纪里,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争权夺利,最热衷的就是改制复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将秦制视为原罪,承秦制的汉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这可不行,必须改!但改革却只浮于表面,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汉朝皇帝要保留几个祖庙上反复斗争,争了几代人,终于有了成果,砍掉几座庙,却因为汉平帝生病,担心是祖宗不高兴,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样。
好像这么一改,王朝末期的种种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会保佑汉朝万世一系。
当然,在这些事遭到掌权外戚阻挠而搁置时,清流们就想当然认为:“国家日益败坏,是因为王道复古还不够彻底!”
就跟后世“之所以中东混乱,是因为民主不够彻底”一套逻辑。
王隆斥责起刘歆来毫不留情:“刘子骏本与夫子是同路人,也厌恶今文经学做派,抨击博士们分文析字,烦言碎辞。但他的办法是兴古文经,考证儒家经典的原意,结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学阀。到头来,仍是标立新经,争立学官。”
于是就有了王莽、刘歆合作后,轰轰烈烈的改制,来了一场中原之春,先把大汉改没,又把新朝改灭了。
第五伦接过话说道:“但夫子却不同,夫子推荐孔子,言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师兄一定记得这句话。”
侯芭颔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经本原,希望能合五经之学识,为现世所用,而非钻研字句。”
第五伦拊掌:“然也!夫子说过,孔子圣道在古时有杨、墨之学塞路,多亏了孟子辞而辟之,前路方才畅通。”
“然而如今的五经博士,窃自比孟子,实则他们才是塞路者!彼辈售伪而假真、羊质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肆意用谶纬之学来曲解五经!”
作为朋友,刘歆和扬雄就在此分道扬镳,刘歆想用古文与今文竞争,引回正道。
而扬雄觉得不管古文今文,经学已经彻底忘了孔圣初心,倒不如立足于五经之根源,来建构新的经学体系。
说白了,两个老头都想做新圣,只是走的路数不同罢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样扫除塞路者,为圣人之道往前走开辟道路。”
第五伦看着二人,深情地说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来完成。”
“如今新莽覆灭,太学博士名声扫地,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互相攻讦,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从,正好慢慢将其扫除!”
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对势力抱团才来干,面临的阻力只会更大。
第五伦会对五经学派温水煮青蛙,老博士们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让五经入卷么?可以!两年后的下一次文官选拔,就给他们两道题,十分的份额。
然而却只考经,不考传,默写个原文即可,那乱七八糟的家法、师法就不必学了。顺便让古文经、今文经为以谁为标准继续撕,第五伦会时不时挑拨离间,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经学问,幼童拜师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乃是士人们一踏进去,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职业。第五伦不欲彻底废黜,只把它变成区区选修课,为了分数要通读五经,但不求甚解也能应试。
第五伦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这满路的荆棘,焉能只靠学问潜移默化?而没有刀斧开道?是故时不时,余也要依靠政令强推一些事,想来师兄应能领会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随扬雄,对扬子之学的掌握最扎实,第五伦所言,确实是老师的心愿,这才松了口气。
他还暗暗责怪自己:“就怕魏王会曲解夫子的学问,看来是我担心多余了!”
但侯芭的担忧确实并非多余,第五伦今日的话半真半假,他确实要用扬雄的学问打击五经,但却根本不打算事后,让扬子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欢,说的多是过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没有再谈学术与政治。
送二人离开后,第五伦却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汤后,喃喃自语:
“老师啊老师,不是我轻蔑你,只是《法言》与《论语》之间,确实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法言》里有给王莽唱赞歌的部分,大赞王莽勤于王事,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井田和象刑,引导汉帝国走向中兴,实在是堪比尧、舜一样的伟大人物,是周公之后当之无愧的“圣人”。
那一篇已经被第五伦下令删了。
扬雄的作品更像是模仿者,思想性和普世性就不提了,最难受的是文中常常不说人话。通俗易懂程度,居然还不如几百年前的论语。
《太玄》就更是晦涩难懂,第五伦看着都会打瞌睡,没看出来桓谭推崇的“合五经概要”。
在他看来,扬子值得称道的学问,除辞赋外,就是《方言》和作为识字课本的《训纂篇》了,但一个过于小众,一个过于低幼。
如此看来,扬雄的学问,哪怕靠政令强推,也顶多火个百来年,然后就会自然淘汰,无人问津。
“老师虽欲取五经精华,舍其糟粕,造出新的儒家理论来,但粟穗上长不出稻子,终究和刘歆殊途同归,造出来的理论,纵是换了个名,但本质上,依然是‘向后看’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