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28

  虽然表面上和杜如晦的来往少了,不过李承乾有什么重要的计划想要执行的时候,总是会提前透露给杜荷知道,让杜荷回去问问杜如晦的意见。
  可以说李承乾走到今天,杜如晦在其中也出了不少的力。
  杨林从杜府下人手里接过几只香,就着桌案上的烛火点了,正准备往香炉里面插,就听到李承乾说道:“孤自己来吧。”
  对于太子殿下和杜大人之间的事,一直服侍李承乾的杨林多少知道一点。
  不过按照规矩来说,李承乾这个太子是不能直接给身为臣子的杜如晦上香的。
  听到李承乾的吩咐,杨林回过头,问了一声:“殿下……”
  李承乾当然知道他的意思,摇了摇头,说道:“没事,杜大人做过孤的老师,杜师走了,孤这个做学生的给他上柱香也是理所应当的。”
  既然李承乾这么说了,杨林也不好反对,躬身将手中的香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执香上前,心里默祝了一番,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这才将手中的香插进香炉,之后走到一边的杜构面前。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给足了杜如晦面子,看着走过来的李承乾,杜构的泪水又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激动的哽咽:“小臣谢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到杜构哭得跟桃子一样的眼睛,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杜卿有大功于国。不只是孤,父皇、百官,乃至天下百姓都不会忘记他的。不过逝者已矣,孤还是劝你节哀,不要太过悲伤了……”
  “臣谨记殿下教诲。”
  拜祭了杜如晦,李承乾带着杨林走了出来。
  看到李承乾,李二陛下夸了一句:“承乾,你做的很好。”
  “父皇夸赞儿臣愧不敢当,杜大人曾经是儿臣的老师,儿臣这么做,不过是尽为人弟子的本分而已。”李承乾的神色有些黯然。
  “嗯。百官就要到了,我们就不要在这里碍事了,先回宫吧。”李二陛下吩咐道。
  “是,父皇。”
  “陛下还宫。”
  黄易喊了一声,所有人都连忙跑出来:“臣等恭送陛下。”
  ……
  太极宫,立政殿;
  李二陛下抓着长孙皇后的手,正一脸唏嘘地回忆自己以前和那些功臣们纵横沙场,征战南北的岁月。
  “当年炀帝无道,天下群雄并起,生灵涂炭。南有宇文化及,北有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占据东都,李密雄踞河南,皆为一时之雄。”
  “我李家从太原起兵,兵马不过数万,战将不足百人,克明(杜如晦的字)前来投效的时候,连朕自己都不敢想象这天下最后会为我李唐所有。”
  李承乾侍立在李二陛下身边,就这么静静地听着,也不说话。
  “等到后来大唐一统天下,朕和贤王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贤王外有百官拥戴,内有张、尹二妃的支持,朕当年的日子可是难过的很。
  就连克明骑马经过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的府邸,都被尹阿鼠的家仆拽下马毒打了一顿,大半个月都下不了床。”
  “可笑父皇居然听信那恶毒妇人的谗言,诬陷我指使克明欺负尹阿鼠。”
  “克明为了朕的大业选择隐忍不言,可朕怎么能视而不见,等朕登基之后,便将这蛇蝎心肠的恶妇挖心掏肺,丢到荒野喂狗去了。”李二陛下颇为自得的说道。
  “当年先皇想要削弱朕的权力,把朕手下的人全都派了外职。玄龄对朕说「即使王府里的人都被迁出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只有杜如晦决不能放走。此人聪慧绝顶,能洞察事理,有王佐之才,只要有他在,朕就不用担心大事不成。」”
  “事实果然尽在玄龄掌握之中,因为克明的谋划,玄武门一夜,贤王向朕低头,太上皇也不得不将皇位交到朕的手中。”
  李二陛下说到这里,看着李承乾,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唯一让朕没有想到的就是你小子居然会出现在贤王那边,克明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计划居然会被一个不过八岁的小孩子看透,为此还郁闷了许久。哈哈哈……”
  李二陛下这么一说,李承乾突然想起玄武门之后的一段时间,杜如晦每天缠着自己问是怎么看穿他的谋划的,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
  “自朕登基以来,克明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了大唐费尽心力。可惜啊,如此年轻,就这么去了。”李二陛下满是悲伤的感叹道。
  前两年殷开山和屈突通死的时候李二陛下还没有这么感慨,不过随着年纪慢慢变大,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强烈,也就越来越看不得有人去世。
  而且当初殷开山和屈突通都活了挺大岁数,算是寿终正寝了。
  可是杜如晦是李二陛下手下那些文臣武将里面最年轻的几个之一,比李二陛下也大不了几岁,今年连五十岁都不到。
  这要放在后世,不说年富力强,至少也是「尚能饭否」的年纪,没想到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去了。
  这让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常年为「风疾」苦恼的李二陛下难免有些唏嘘。
  “父皇,这些功臣为我大唐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人寿有数,天意难违,总有一天他们会故去。
  既然父皇如此不舍,何不让阎立本为这些人作些画像,专门建立一个地方供奉起来。”
  “此举一来可以显示我大唐唯才是举,敬贤重能;二来,父皇以后如果想念他们,也能凭画追念,睹物思人不是。”李承乾说道。
  李二陛下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来人,去把阎立本给朕找来。”
  等到阎立本到了,李二陛下把事情和他一说,阎立本立马就答应下来:“陛下,此事倒是不难,不知陛下准备给哪些大人画像?这画像又该绘于何处?”
  “人选的名单朕过后给你,至于绘于何处……”
  李二陛下稍作考虑之后说道:“就绘在三清殿边上那座凌烟阁里吧。”
第85章
:沸腾的官场
  大唐当年初步平定天下的时候,李家因为出身的原因,并不被天下世家所看重。
  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维护统治,李渊借着老子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也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了大唐的国教。
  三清殿是皇城里供奉道教三清的宫殿,是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李二陛下选择的供奉功臣画像的凌烟阁,就在三清殿的旁边。
  这样一来,皇帝陛下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要让这些人流芳百世,受天下香火,供百姓敬仰。
  陛下要给有功之臣画像凌烟阁,供后人敬仰的消息从阎立本出宫的那一刻便开始在长安城中里流传开来。
  李二陛下也没打算瞒着谁,一来二去的,这个消息也就坐实了。
  中国人好名甚过于好利的性格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唐朝廷这些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的博学鸿儒也不例外。
  凌烟阁画像的具体人数还没定下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功臣能进这凌烟阁,这些日子每天都有不少人借着上奏的机会到李二陛下面前刷存在感。
  其实他们要禀报的那些事,一个刀笔小吏就能处理,根本不用上报给李二陛下。
  可是这些人为了让李二陛下能够记住自己,就连长安城安乐坊有户人家的鸡被人偷了这种事都上报给皇帝。
  还有的人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今天告中书令,明天告六部尚书,反正他们平日里干的就是参文参武的事,也不怕陛下迁怒于自己。
  如此过了没几天,李二陛下实在是受不了了。
  原来其他的官员看到前几天胡闹的那些人都没受到处分,还以为这种方式有用呢。
  一个个的都拿着奏疏排着队等待皇帝陛下的召见,奏疏里骈四俪六写的那些事简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惨绝人寰,让人觉得大唐马上就要亡国了。
  但是仔细一追究,要么就是空穴来风,要么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百官如此热衷于上书,导致衙门里的工作没人做了,政务严重的堆积了起来。
  盛怒之下的李二陛下把这些排着队上书的人统统骂了一顿,赶回了衙门办差。
  这一次不像前世,李二陛下自己早就把要画像凌烟阁的人想好了,事到临头直接吩咐阎立本一声就行。
  这一世因为画像凌烟阁这个主意是李承乾出的,李二陛下自己心里也没考虑好到底哪些人能上这凌烟阁。
  虽然心里没有成策,不过事儿还得办,李二陛下考虑了一晚上,直接把选取凌烟阁功臣的任务交给了李承乾,让李承乾根据大唐立国以来百官的功绩选取可以进入凌烟阁的人选。
  把选人的工作交给了李承乾,李二陛下的日子轻松了不少,百官也消停了。
  李二陛下已经说了,要按照大唐立国以来的功绩进行评选,那些自知没什么希望的也就消停了下来,长安各大衙门终于恢复了正常的运转。
  李二陛下这边是舒坦了,李承乾可倒了霉了。
  虽然自知无望的人消停了,可还有不少有希望的呢。
  这些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开国元勋,资历功劳都没的说,以这些人的身份,李承乾也不好怠慢,只能耐着性子和他们聊。
  有的人能听得进去劝,李承乾好言宽慰了几句也就回去等消息了,有的人可听不进去,对付这些人,也不知道要费多少心思。
  现在,李承乾面前就有这么个人。
  “王叔,你先回去吧,有消息我自然会告诉你的。这事孤说了又不算,最后还不是父皇拿主意。”
  看着面前的河间郡王李孝恭,李承乾觉得自己脑袋都大了一圈。
  李孝恭不同于其他的臣子,他是李渊的侄子,李二陛下的表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