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28

  虽然李承乾自己不怎么赞同唐善识的话,不过在大部分人听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这是中国自古以来行之于世几百年的普遍做法。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如果李承乾不是知道后世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怕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想法。
  只是李承乾既然知道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这个时候就不能放任不管。
第80章
:历史的目光
  李承乾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一脸平淡地问道:“你们都同意唐兄的说法?”
  众人点头。
  【唉……历史的局限性啊。】
  李承乾心里叹了口气:“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倭国要来我大唐学习?”
  “自然是因为我朝国富民强,他们才会来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当然难不倒在座的这些人。
  “那么你们想过没有,为何我朝国富民强?”李承乾继续问道。
  “这……”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他们现在还没接触实际的政务,只是跟着李承乾看看六部的奏疏,没办法直观的了解大唐为何强盛的原因。
  知道众人回答不上来,李承乾直接解释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为经济,其二为吏治,其三为军事。”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强盛最根本的原因,经济发展了,税赋才会增加,朝廷才有条件去做修桥铺路、开凿渠道这些事。”
  “除此之外,吏治的作用也很重要,官吏清廉,则政令通畅,社稷安宁,官吏昏庸则政事堆积,法度不行。”
  李承乾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继续说道:“如何保证吏治的清明?一者,要察查吏治,保证现有的官吏不会有贪腐,昏庸的情况。二者,开科取士,选拔有能力的人做官。”
  “这两点不管哪一个,都需要钱的支持。有了清廉高效的官员体系,经济自然也能获得发展,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过主要还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最后就是军事,军队的战力是国家实力最直观的体现。”
  “想要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除了兵士以外,铠甲武器、粮草辎重缺一不可,这些可都要白花花的银子做支撑。”
  “没有钱,朝廷什么事都办不了。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让经济发展起来?无非就是百工兴旺,商贸发达而已。”
  “可这和让倭国人来我大唐学习有什么关系?”程处亮听的有些糊涂。
  长孙冲到底是继承了长孙无忌那个老狐狸的血统,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过来了:“你小子怎么这么笨。”
  “你觉得那些倭国人来我大唐真的只是为了学习孔孟之道,先贤之言?”
  “他们肯定会千方百计把我朝先进的生产方学到手,然后带回倭国,说不定用不了多少年,倭国的实力就能发展到让我大唐侧目的地步了。”
  “那怎么办?中书门下都已经做出了裁定,就算是太子殿下也不能够随意更改的。”秦怀道说道。
  “孤去找父皇说说,你们先自己看看还有什么事要处理。”李承乾起身说道。
  ……
  ——大安宫——
  李渊自从生病以来一直睡的不好,李二陛下好不容易把他伺候着睡下了,黄易进来禀报说李承乾求见。
  李承乾看着面前有些憔悴的李二陛下,发自内心的说道:“皇祖父久病不愈,儿臣知道父皇心急如焚,不过也要保重龙体啊。”
  李二陛下晃了晃有些发沉的脑袋,摆了摆手:“无恙,朕只是有些疲乏罢了。承乾今天来见朕可是有什么事解决不了的。”
  “父皇,今日有东瀛倭国之人前来我朝觐见天子,欲修两国之好。另外派遣贵族数十人,前来学习我大唐文化。”李承乾把袖子里的国书和奏章拿出来呈给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将倭国国书和中书门下的奏章看了一遍,说道:“温卿的建议并无不妥,以前也有成例。便按着他的意思把这些人安排到国子监就是了,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李承乾行了一礼:“父皇,儿臣以为,对待这些番邦之人,不可如此轻率。”
  “你有什么建议?”李二陛下问道。
  李承乾恭敬道:“父皇,这些番邦之人来我大唐,明着说是学习我大唐的文化,其实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学习我朝的百工之术、经商之道、农稼之学。此举恐于我大唐不利。”
  “怎么说?”以李二陛下的眼光来看,李承乾说的这些都是小道,并不足以引起他这个皇帝的重视,他觉得这些东西就算被外人学去了也没什么关系。
  唐朝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不过「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了。
  不仅是李二陛下这个皇帝,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行商务农,钻研工艺什么的都是下等人做的事,身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并不太看重这些。
  早就知道李二陛下会是这个态度,李承乾没有直接劝说,而是问道:“父皇觉得突厥为何会败给我大唐?”
  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突然问这个,李二陛下想了想,说道:“李药师谋划得当,三军将士用命,方才有此大胜。”
  “父皇所言甚是,不过儿臣觉得还有一点,那就是我军战力强于突厥。如果不是如此,就算李将军用兵如神,三军将士奋不顾死,我大唐也不是突厥人的对手。”
  李承乾的话虽然不好听,不过也是事实。
  李二陛下也是个务实的人,不会计较这些。再说了,唐军战力比突厥强,也是他这个皇帝的功劳不是。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军战力强于突厥也是一个原因。”
  等到李二陛下说完,李承乾继续说道:“我军为何战力超过突厥,无非就是甲胄精良,兵器锋利而已,这些可都是因为百工兴盛带来的好处。”
  “那些番邦异族来我大唐,除了学习儒家经典,更主要的还是偷取我朝先进的百工技艺,有了这些技艺,他们也能造出锋利的兵器,坚固的铠甲。”
  “除此之外,他们还偷学我大唐的耕作技术,等到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粮食,就能组建更庞大的军队,而且这些军队还拥有着不逊于我大唐的铠甲兵器。”
  “到那时,就算是他们的人数赶不上突厥,其所造成的破坏,也绝不逊于突厥!”
第81章
:暗中使坏的太子殿下
  其实李承乾还有一个原因没说:
  大唐如今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盛不少,随着大唐继续发展,对于可以用来铸币的贵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偏偏中国并不是金银铜储量的大国,李承乾早就把目光落到周围几个国家身上了。
  听说倭国好像盛产金银,李承乾觉得反正前世也是你们欠了中国的,对于攻打倭奴诸岛一点压力都没有。
  为了以后动起手来方便,李承乾怎么可能让倭国有发展的机会,这才屁颠屁颠的跑来劝谏李二陛下,至于高句丽等国,只能说是被倭国人拖累,遭了池鱼之殃。
  李二陛下皱了皱眉,有些不确定的说道:“蕞尔小国,应该不会到这种地步吧?”
  【治国之道,如履薄冰,怎么能有这种侥幸的心理?看来最近这些年安逸的生活让李二这个千古明君也有些飘飘然了。】
  李承乾心中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嘴上却说道:“父皇,战国之时,秦国僻处一隅,列国卑秦,不与会盟。商鞅入秦之后,鼓励农工,奖励耕战,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才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李承乾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他知道以李二陛下的头脑,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秦国那种都快亡国的情况都能奋起直追,最后一统天下,何况是现在大唐周围那些虎视眈眈的家伙。
  就算他们对大唐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可是癞蛤蟆掉在脚面上——不咬人它还膈应人呢。
  李二陛下神色一动,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
  李承乾躬身一拜:“儿臣以为,这些人既然说是来学习我大唐的文化的,那么就好好的学习文化就是了,其他的就不要接触了。
  朝廷可以暗地里安排人监视他们,如果发现这些人有什么不轨的举动,便按盗窃我朝机密论处。”
  “嗯,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太上皇的身体也好的差不多了,过两天朕亲自召见这些倭国使臣。”
  “儿臣遵旨。”
  ……
  过了两天,李二陛下下旨召见倭国使臣,时间就在几天后的朔望朝会。
  在朔望朝上召见外国使臣,算是很给面子的举动了。
  作为这次倭国使团正使的犬上御田锹和副使药师惠光得到消息的时候高兴不已,看到同样住在驿馆的其余各国使者羡慕的眼神,更是觉得走起路来都有飘飘然。
  等到朔望朝会,商量了几件事之后,李二陛下示意了一下黄易。
  “宣倭国使臣犬上御田锹,药师惠光觐见。”
  【犬上御田锹?这什么破名字。】
  虽然知道倭国人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名字,可是这个犬上御田锹的名字还是让李承乾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小国微臣犬上御田锹(药师惠光),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承乾转头看去,只见两个身穿前世电视里看到的那种倭国人的衣服,梳着月代头的家伙跪在地上,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两人看上去三四十岁的年纪,应该是贵族,白白嫩嫩的,不像普通的倭国人那样黑不溜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