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5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528

  高大的宫墙内,李承乾带着还不知情的太子李彻带到一座戒备森严的阁楼前,平静吩咐道:“进去吧。”
  李彻抬头看向面前的阁楼,心下激动不已。
  眼下大唐,上到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宫里有一座神秘的阁楼,传说里面收藏能点石成金的法术和让蠢猪变成圣人的天书。
  只不过一切都只是传说而已,除了皇帝本人,从来没有其他人进过阁楼。
  想到传闻中阁楼内的种种奇异之物,李彻的心脏也禁不住剧烈跳动起来,郑重应诺一声之后,朝圣般地向阁楼走去……
  ……
  李承乾带人在门外等了将近一个时辰,李彻才跌跌撞撞地从阁楼里走出来。
  和刚进去时的满心好奇相比,此刻的李彻,心里只剩下了惶恐。
  他实在难以想象,阁楼里的那些东西,究竟是怎么出现在这个世界的——
  作为皇长子,新立的储君,李彻手里掌握着全天下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科技成果。
  可是那些理念,那些成果,放在这阁楼中,就好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面对一个肌肉虬结的壮汉,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如果将阁楼里的东西全都放出去,李氏将会如何?大唐将会如何?天下将会如何?
  李彻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父皇……”
  李彻踉跄着来到李承乾面前,躬身一拜,眼中满是忧惧,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李承乾抬了抬手,平静道:“你不用管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也无需顾虑太多,朕只要你记住一点……”
  李彻深吸一口气,镇定了一下心神,躬身拜道:“父皇但有所命,儿臣无不遵从!”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朕要你在合适的时机,将这阁楼里的东西,一点点散播出去,让天下人皆受其益。”
  李彻沉吟片刻,纠结道:“父皇,如此一来,恐对我李氏不利。”
  李承乾洒脱一笑:“你以为没有这些,天下就会永远停留在眼前而不进步吗?”
  “阁楼里的这些东西,早晚有一天会为天下人所知。之所以要你将之传播出去,只是为了防止番邦蛮夷后来居上,再现五胡乱华之局面而已。至于我李氏……”
  “只要尔等能牢记「四海穷困,天禄永终」这句话,纵然日后天下有变,我李氏也可平安度过危机。”
  李彻沉思良久,最终神色郑重地躬身拜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
  李承乾「嗯」了一声,继续说道:“朕有些乏了,你先回去做事吧。”
  “儿臣告退……”李彻躬身再拜,缓步退了下去。
  等他走出大明宫,还没从之前的震惊里回过神来,就从百官那里知道了皇帝老爹打算让他主政的消息。
  刚刚成为太子,屁股都还没坐热,马上就要主政,饶是李彻这些年久经历练,一时间也有些麻爪。
  不过皇帝却不打算给他和百官劝谏的机会,大明宫内朝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一直都没有开启,
  一直到冬至快要来临,皇帝陛下才重新下了一道旨意,命令宗正和太常准备祭天和禅让的仪式。
  ……
  元新十九年冬十一月庚辰(十七),冬至日。
  皇帝的天子卤簿,时隔一个多月后,再次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御辇上坐着的还是那个人,但不知为什么,大家突然觉得有些陌生。
  人走茶凉,官场、职场从来都是最现实的圈子。
  后世的头头脑脑,前脚刚退休,后脚请人吃饭都请不到。
  眼下也不例外,和败家乾隆那种传位不传权的禅让不同,李承乾主动将权力交给了儿子,这才过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物是人非。
  除了几个跟他一起从东宫成长起来的老臣,其他人,都已经投入了新君的怀抱。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们一个个都想干到死,没有任何人愿意提前禅让的原因。
  然而李承乾从来就没将权力当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对百官冷落自己感到不忿。
  皇帝陛下牵着太子李彻的手登上祭坛,在天地神明的见证下,亲自宣读了他作为皇帝的最后一道诏书——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老;老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
  “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至今二十年矣。赖上天之灵,百官公卿用命,方内社稷安宁,靡有兵革,此善始也。”
  “然朕今年届知命(五十),所思者,唯恐老迈昏聩,行乱政,下乱命,不得善终。”
  “太子彻,天假聪明,生知仁孝,君亲一致,孝悌三成。温文之德,合於古训;敬爱之风,闻於天下。”
  “朕尝亦视其所以,察其所安,考言有章,询事皆中。知子者父,允叶于元良;以长则顺,且符于旧典。”
  “着太子彻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此诏,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寒风中,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叩首道:“陛下至公,臣等感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皇帝的位子,李承乾已经传给了李彻,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筹码。
  一方面,千金司早就被李承乾从官僚体系里剥离了出来,之前千金司一直是由李治管理,自今天以后,就将由他这个太上皇亲自统辖。
  掌握了千金司,掌握了天海商号,就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根本不用担心退休后的待遇问题。
  另一方面,李承乾学习后世天朝总S记和军W主X的模式,将七卫大军和两支水师,都划归由他这个太上皇直接统领,除非他点头,否则就算是皇帝,也别想调动一兵一卒。
  这么做,一来保证了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二来,也防止新君穷兵黩武,胡乱对外开战。
  一番布置之后,李承乾带着后宫众人搬出了太极宫,住进了他年少时曾住过几年,后来又用来安置李渊的大安宫。
  又过了半个月,新年伊始,李彻在含元殿上宣布改元「天徽」,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天徽二年夏四月丁丑(十四),王师西征,三月间占据葱岭,将点密部继续向西驱逐。
  天徽七年春三月丙寅(初三),准备充足的南洋、北洋两支水师绕道海路,和陆上的七卫大军南北夹击,进攻印度半岛。
  天徽十年夏六月丁酉(初四),王师报捷,印度半岛全境落入唐军之手,李彻以三位兄弟分别封之。
  天徽十六年秋九月壬申(初九),罗马、大食使臣朝觐天子,言及突厥攻势迅猛,请求增援,李彻表面答应,但大军并未行动。
  天徽十八年春二月庚子(初七),罗马、大食,灭,突厥点密部雄霸西域。
  天徽十九年夏七月甲申(二十一),李彻以「子不越父」为由,传位于皇三子李恒,改元「显庆」。
  李承乾也将千金司和七卫大军交由「卸任」的李彻管理,彻底过起了退休生活。
  显庆元年夏五月辛己(十八),王师与突厥大军合战于憻罗斯城,火炮焚城,大胜之,西突厥正式退出东方世界。
  显庆七年秋九月丁亥(二十四),大安宫中的太太上皇李承乾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睡梦中盍然而逝,享年七十四岁……
  经百官公卿共议,给李承乾上了个加长版的十三字谥号「至道大圣文武大广大明孝皇帝」。
  与此同时,更给李承乾定了个前无古人,后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庙号——「圣宗」!
  《唐书?圣宗本纪》解释为“圣宗者,概皇帝之德,内抚万民,外压诸夷。秉天地纯刚之精,钟河岳清淑之华,才高一世,气盖千古,智足以通天下之变,勇足以夺三军之帅,璨璨如峰头之玉,灏灏如水面之月,实千古未有之帝王也……”
  「全书完」
番外:大梦黄粱
  (本章纯属搞笑,跟小说内容无关,勿深究)
  “唔……”
  李承乾慢慢恢复意识,感觉脑子还有些昏沉,下意识呼唤道:“来人,给朕倒杯茶……”
  “呵呵,皇帝陛下,这里可不是你的皇宫内院,要喝茶,你得自己倒。”一个年轻的声音满不在乎地说道。
  (?`?Д?′)!!(?`?Д?′)!!
  李承乾吃了一惊,猛然翻身朝旁边闪去,同时凌厉的目光直直射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这一看,皇帝陛下顿时愣在原地。
  首先出现在他视线里的,是一双兔耳朵,然后是一顶头盔——
  不是唐军将士作战时戴的那种头盔,而是……摩托车头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