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528

  按照一般逻辑来说,流言发酵到这种地步,皇帝老爹那里不可能没收到消息。
  而皇帝老爹只要对此有所耳闻,为了稳定官心民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肯定会公开露面,驳斥流言。
  可是皇帝老爹至今都没有表态,而且连他派去问安的王妃也被挡在宫门之外,说明天子的身体就算没有流言里说的那么夸张,也一定是出了短时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
  皇帝回銮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可长安的局势如果再不控制,就很难收拾了。
  ……
  崔明也能看出眼下的困境,但他却不愿意看到李彻就这么回长安。
  长史大人苦口婆心地劝道:“大王这些年在辽东做的颇为出色,陛下时有嘉奖,日后未必不能南面称君,荣登九五。若因擅离封地惹恼了陛下,该如何是好?”
  李彻想了想,无所谓地笑道:“若果真如此,大不了去西域之地为王就是。”
  “父皇曾与我说过「大丈夫志在四方」,临山王既然肯甘冒奇险,远渡重洋去扶桑之地为王,本王身为太宗嫡孙,圣上长子,又岂能落于人后?”
  前段时间,李阙随吴王一起出发,前往扶桑封国的消息传到辽东,李彻心中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不无感慨。
  就和李显将他看做唯一的对手一样,李彻心里的皇位竞争者,从来就只有李阙一人。
  两人年纪相仿,几乎可以说是从小斗到大。
  别看李彻这些年在辽东做的如火如荼,李彻的功绩也丝毫不比他差。
  大唐西面的那些蛮夷,包括吐蕃在内,都是被李阙灭掉的。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用一兵一卒,而是如春秋时期的管仲一般,「通轻重之权」,用商业手段,瓦解了西南诸夷国内的经济,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内附大唐,请求庇佑。
  论开疆拓土的功劳,皇帝诸子中,没有任何人能比得过李阙,他这个嫡长子也不行。
  另一方面,两人在朝堂上的支持者规模也不相上下。
  李彻因为是嫡长子,占据大义名分,获得了很多信奉正统的官员的效忠。
  而那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商人子弟,则大多都聚集在了李阙身边,和他以及他身后的官僚集团打擂台。
  长此以往,将来皇帝的位置到底由谁来坐,还真不好说……
第719章
:李彻回京
  这些年李彻之所以能如此用心经营辽东。
  一方面,是因为有皇帝老爹的命令;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李阙这个竞争者在他身后不断追赶,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是让李彻没想到的是,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李阙居然会舍弃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至尊之位,选择到那遥远的蛮荒之地从头开始,筚路蓝缕地建立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国家。
  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英雄情结,李阙的这份决然,李彻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同时也热血沸腾。
  他虽然没有李阙那么大胆子,但如果真的因为此事而惹恼了皇帝老爹,被放逐塞外,去建立他自己的国家,对于李彻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
  ……
  崔明呆愣地看着李彻,半晌无言。
  他之前一直以为皇帝的脑洞大,却没想到,皇帝的这几个儿子,也特么不按常理出牌。
  在此之前,皇位的更迭,哪一次不是伴随着血腥的杀戮?
  太远的暂且不说,就说太宗皇帝和贤王,当年玄武门之变,就差点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可是到了今上这里,风向怎么变了?
  先是李阙,接着是李彻,别人趋之若鹜的皇位,对他们来说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让崔明多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都有些松动,心里生出一种幻灭感,一时有些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沉默半晌,崔明将纷乱的思绪甩到一边,继续劝谏道:“大王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下臣感佩之至。”
  “然而藩王不得擅离封地乃是历朝历代并行之规,若无陛下诏命,贸然回京,纵臣不言,一路上的文武官员也必不会让大王通过。”
  从宗周确立分封制度以来,诸侯藩王不得擅离封地,就成了每一个朝代都遵循的传统。
  宗周乃至两汉时期,一旦某人违背这个传统,就会被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如今这个规矩虽然不再像当初那般严格,但地方官员还是不敢任由大王们满天下乱窜,除非对方像李治当年那样,提前得到皇帝的首肯。
  ……
  有这个祖宗规矩在,除非李彻能直接从辽东飞回长安。否则,一旦他跨过辽河进入内地,将举步维艰,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敢放任他的队伍从自己的辖区经过。
  崔明本以为这个理由能拦住李彻,却不料李彻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淡定道:“长史所言,本王也想到了。故此,本王此番回京,只带三五随从上路,无需大军随行……”
  历朝历代之所以制定不许大王们到处乱窜的规定,主要是因为王驾仪仗的护卫动辄两三千,担心他们用这些人造皇帝的反。
  故此,李彻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干脆不带护卫,直接轻装上路,以「给高祖、太宗祭扫」的名义回京。
  这是尽孝之举,是天下人称赞的「善行」,李彻就不信,还会有人拦着他。
  ……
  这么做确实能避免一路上各地官府的阻拦,但却吓了崔明一跳:“我王万万不可!”
  “陈留王那边既已将手伸到了辽东,这回京的一路上未必没有布置。若大王孤身上路,臣恐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崔明这些话,明显有些挑拨兄弟关系的意思,但他却不得不这么说。
  翻开史书,像那种将竞争者杀人灭口,再自己登上帝位的例子还少吗?
  不是每个人都像李彻和李阙这样能对皇位淡然视之,历史上为了做皇帝,别说是杀几个兄弟,就是杀父弑君,大逆不道之事,做的人也不在少数。
  崔明可不敢将李彻的小命,寄托在李显的个人操守上。
  在崔明看来,李彻的这种想法,已经不能称之为「冒险」,而应该叫做「找死」了。
  但是在李彻眼中,这件事却并没有什么危险。
  他倒不是相信李显的人品,而是对皇帝老爹充满信心。
  外人不知道的是,皇帝老爹早就告诫过他们每个人,互相争斗可以,使绊子、耍阴招,只要不影响朝局也可以。
  但是,如果谁敢对兄弟下死手,除非他真的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否则,就准备好一命赔一命吧。
  当年皇帝老爹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极为严肃,李彻和他的这些兄弟们没人会怀疑皇帝老爹的决心。
  李显从小就将皇帝老爹奉若神明,别说皇帝老爹现在还没死,就算圣上龙驭宾天,李显也肯定不会做出违背他意愿的事。
  ……
  因此,李彻敢肯定,一旦李显知道自己回京的消息,虽然有可能在路上设置重重阻碍,但肯定不敢要他的性命。
  这才是他敢提出这个「疯狂」计划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些却不能跟崔明说,檀王殿下只是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的长史,坚定道:“本王如此安排,自有我的道理。此事本王心意已决,长史就不要再劝了!”
  看着李彻坚定的眼神,崔明幽幽叹了口气。
  他早就知道,自己这位主君,跟他那皇帝老爹一样,平日里虽然温文尔雅,可一旦决定的什么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李彻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么除非皇帝突然露面,下诏命他留在辽东,否则这一趟长安之行,他是去定了!
  稍作沉吟,崔明躬身而拜:“既如此,臣请与我王同行,以为我王护卫。”
  既然拦不住李彻,那就干脆跟他一起上路,大不了把这条命赔上,也算还了李氏父子二人看重他的恩情。
  李彻本来是打算把崔明留在家里帮自己看着这一亩三分地,以防辽东在自己走后出现动乱。
  不过看到崔明那副「你不带我走,你自己就别想走」的表情,李彻瞬间明白自己不可能劝动对方。
  考虑到自己这次回长安可能并不会待太长时间,索性就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李彻从幕僚里选出几个信得过的人,将辽东的工作安排了一下,又准备了一番路上要用的东西,这便要正式上路了。
第720章
:埋伏
  元新十九年秋九月壬午(十九)。
  筹备了几天之后,李彻将辽东的事情安排妥当,正式踏上回长安的旅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