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4/528

  如今大唐确实在各方面领先整个世界,但这种领先还能持续多久,李承乾也不敢保证。
  因为蝴蝶效应的关系,当下的一切早已和史书上的记载截然不同。
  随着点密部整体西迁,这种影响力必将波及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
  此时的罗马帝国,还没有完全陷入中世纪的泥潭,帝国的执政者和统治阶层还是很务实的。
  一旦让他们察觉来自东方的危机,提前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那么大唐统一蓝星的征程将平添无数困难险阻,将来的X战X战,将不再是利益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理念之间的直接碰撞。
  到那时,中华民族失去的,会比正常工业化过程中损失的更多。
  因此,李承乾必须帮助大唐抢在所有人前面,点亮工业化这条科技树。
  这样一来,不管是希腊还是罗马,不管是盎克鲁土匪,还是日耳曼蛮子,都只能远远跟在华夏民族屁股后面吃灰。
  所以,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对李承乾来说,工业化这件事他做定了,谁也不能阻止!
  ……
  李治没有李承乾的经历,也不知道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见皇帝大兄突发感慨,晋王殿下有些好奇地问道:“大兄何出此言?”
  李承乾回过神,没有解释,转而问道:“雉奴你可知今日所用织机,筒车为何人所创?”
  李治疑惑道:“不是墨苑诸贤所制吗?”
  据他所知,这两件东西都是墨苑的产品,最初由天海商号负责销售,然后才被其他人学去,最终在全天下流行开。
  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隐秘不成?
  李承乾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是墨苑所制也无不可,若要说全凭墨家诸卿的智慧,却也不尽然……”
  “如今灌溉所用之筒车,最初乃是江南地区的百姓所制,谢氏将之上报朝廷,经墨苑改造,这才有了今日便行天下的灌溉利器。”
  “至于那织机……哼哼……最初乃是荥阳郑氏所作。”
  “郑氏布行销天下,质量上乘,即便是少府织坊,与他们相比亦有不足,然而郑氏布的价格,却要比少府所产布匹还便宜一分。”
  “朕不解之下遣缇骑卫暗查,这才发现,郑氏早已制出一种新式织机,不仅织造工艺更加精湛,效率也要比原先的织机快上一半……”
  听到这里,李治也明白了,墨苑虽然制作出了很多便民的器械,但并不全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还有其他人的启发和智慧。
  同时,他也知道皇帝跟自己说这些的用意了——
  商人们走游天下,能见识到这样那样的新奇事物,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像筒车一样的便捷工具。
  为了获利,他们会将这些便捷的工具做成商品,满天下贩售。
  同时,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不用任何人跟在屁股后面催促,商人自己就会追求技术革新,用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新工具,代替现有的生产工具。
  和闭门造车的墨苑不同,这样的技术进步,无疑要更有效率,而且更贴合实际。
  只是……
  这样就能抵消商人们的罪恶了吗?
  ……
  想到自己在辽东看到的一幕幕,想到那些带着镣铐耕耘工作的奴隶,李治实在无法说服自己对商人的罪恶视而不见。
  哪怕商人确实有利国家,确实能促进技术进步,确实能给天下带来更多的财富。
  然而和他们的罪恶相比,一切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
  就算没有技术进步,没有那些「不义之财」,国家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任由商人继续胡闹下去,当奴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当剥削压榨的矛头转向大唐子民……
  那后果,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
  “若任由商贾继续胡作非为,臣恐当年长白山之事再现……”李治目光低垂,苦涩着说道。
  李治提到的长白山,并不是后世东北那个旅游名胜,而是位于山东章丘附近的一座小山峪。
  前隋末年,杨广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搞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天下群情汹涌。
  山东人王薄以长白山为据点,号召百姓起义反隋,一时间从者如云,最终导致天下板荡,神器易主。
  李治现在提起这件事,显然就是在用杨广的例子提醒李承乾,如果把百姓逼急了,后果很有可能会GG思密达。
  话虽有些僭越,但道理却没有问题。
  李承乾也明白,中国的老百姓虽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顺的族群,但前提是统治者做的不要太过分。
  一旦统治者做过头,把他们逼上绝路,那么他们的反抗,也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
  所以,辽东的事情必须解决。
  但是,却不能按照李治的想法去做。
  辽东的事,只能当做一个孤例去处置,不能波及到其他地区,更不能因此污名化整个商人阶层——虽然商人作为一个群体,确实很不是东西。
  ……
  “辽东诸事,朕已有决断,总不至于激起民变就是……至于禁商之言,仅限你我兄弟二人知晓,万不可传将出去……”考虑了一番之后,李承乾一脸郑重的对李治嘱咐道。
  听到皇帝说不会对辽东置之不理,李治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一点,答应一声之后问道:“大兄欲如何处置辽东商贾?”
  李承乾没有直接回答李治的问题,转头对黄安吩咐道:“传朕旨意,召中山王,太尉,司徒,四位宰相,六部尚书,太府、少府、司农、卫尉、太仆、大理诸卿臣华清宫见驾……”
第689章
:抢蛋糕
  太极殿之会的余晖还没有散去,长安城中的百姓,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贩夫走卒,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地讨论这件事给天下带来的影响。
  还没等他们议论出个结果,又一件事引爆了整个长安城。
  以皇长子中山王为首,三公三省,六部九寺的头头们纷纷奉诏离京,前往骊山面圣,各家的仪仗队伍加起来绵延出去足有数里。
  自从新君登基至今,除了和西突厥大战那一次,从来没有如此大张旗鼓地一次性召见这么多臣子,更是从来没有在华清宫召见过群臣。
  突发的变故,让所有人都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太极殿之会的事情,顿时被大家抛诸脑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汇向骊山方向,各种流言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皇帝在泡温泉的时候出了意外,这才着急让皇长子和几位重臣前往,准备在华清宫来个灵前继位。
  对于这种臆想,只能说,中国老百姓们的脑洞,真不是一般的深……
  ……
  骊山,华清宫。
  李承乾并不知道他在某些人的心里已经成了「先帝」,皇帝陛下此刻正在九龙殿接见从长安连夜赶来的一众臣工。
  见礼已毕,为首的李建成首先开口说道:“未知陛下今日召见臣等有何训示?”
  李承乾斜靠在御座的扶手上,平静道:“朕今日召见诸位卿家,确实有一件要事,需要诸卿议论议论……”
  说到这里,李承乾转头看向坐在一边的李治,吩咐道:“晋王,将你在塞上所见,与诸位卿家说一说吧。”
  “唯。”
  李治答应一声,转而面向众人,将自己在瑶池的经历,原原本本描述了一遍。
  听着李治的陈述,几个出身九寺五监的大臣脸色都不怎么好看。相反,三省六部的人则都露出笑容。
  之所以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全都是因为「利益」二字。
  ……
  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相当于大唐的参众两院。
  两方人马,都想把更多的权力揽到自己怀里。
  高祖和先帝时期,三省六部基本上是压着九寺五监揍。
  可是自从李承乾登基,墨苑和天海商号的先后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势力格局。
  掌握了技术,又有了比国库还多的钱粮,卿臣们的尾巴也都翘了起来。
  曾经只会唯唯诺诺的九寺五监,如今也敢跟三省六部对着干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