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5/528

  李治拱手一礼,应道:“上差慧眼,不才与家人是从并州来的。”
  小吏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伸手道:“将身份文牒并通关路引拿来看看。”
  李治对萧慎使了个眼色,后者从随身包袱里取出三人的身份文书交给小吏。
  趁着小吏看文书的工夫,李治在一旁问道:“敢问上差,不才三人的同伴还在城门处,我等正要回去与他们汇合,何以不能调头回转?”
  小吏一边查验文书,一边解释道:“盖牟城有百姓十余万,若人人都像尔等这样想转弯便转弯,想回头便回头,岂不是要乱套?”
  “在这城中,何时前行,何时转弯,何时调头,概要遵从「路标」指示,不可违背,否则便要依法治罪……”
  说着话,小吏头也不抬,随手拿起挂在椅子边的一根细长竹竿,往路旁人家墙上一块画有箭头的木牌指去。
  类似的木牌李治三人先前已见了不少,一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如今看来,应该就是小吏口中用来指路的「路标」了。
  正在李治三人好奇打量的时候,小吏已经看完他们的身份证明。
  将文书还给萧慎,小吏从屁股地下摸出一本小册子扔给三人,说道:“念在尔等初来乍到的份上,此番就不治罪了。”
  “这本《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尔等拿着好好看看,莫要再违反禁令,否则休怪王法无情……”
  李治接过所谓的《盖牟士民行事守则》,随便翻了翻,朝小吏拱手一礼:“多谢上差宽宥。”
  小吏赶苍蝇似的摆摆手:“行了行了,尔等快走吧,不要在这里阻塞道路。”
  堂堂一个亲王,被一个巡街小吏如此呼喝,李治实在有些尴尬,带着萧慎二人匆匆离开现场。
  ……
  一座临街的茶楼中,李治兴致勃勃地翻看刚刚得来的《盖牟士民行事守则》。
  在这份《守则》中,对百姓的许多行为都做出了规定,比如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扔垃圾,走路要靠右手而行,按照路标行走等等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按照《守则》的要求,一旦违反了规定,那么就要受到处罚。
  以李治刚刚的遭遇为例,他所处的位置是「直行道」,只能往前走,想要回头也不是不可以,必须得等到专门用来调头的「转弯道」才行。
  如果不遵守规定,被巡街小吏逮到,第一次不是太严重,只会被罚款,并留下不遵守「交规」的案底。
  一旦下次再犯,那就要打屁股了,按照《守则》中的规定,一般是五板起步,十板封顶,基本遵循了《唐律》小惩大诫的原则。
  但如果你死皮赖脸,连打屁股都治不了你的毛病,那么没办法,为了挽救你堕落的灵魂,只能让你去「劳动改造」了。
  是去服徭役,还是去金矿淘金,又或者是随船出海捕鲸,任君挑选,童叟无欺。
  一般情况下,经历了这么三轮之后,任凭脸皮再厚的人,也不敢再去违背规定。
  盖牟城的社会环境,自然也就能随之变得越来越好。
  ……
  看着《守则》中密密麻麻的小字,李治在心里暗暗钦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制定出如此事无巨细,一环扣一环的规定。
  这份工作量,只怕比传说中事必躬亲的诸葛武侯还要大。
  【究竟是什么人,能有这般精力和能力?】
  正在李治感慨不已的时候,萧慎带着后入城的几人走了进来。
  将几人安排到另一张桌子坐下,萧慎来到李治身边小声禀报道:“公子,已经打听清楚了,这本册子,出自前任盖州刺史的手笔。”
  李治转头看向萧慎:“前任盖州刺史是何人?”
  萧慎低头答道:“回公子的话,前任盖州刺史乃是莱成公杜老大人的长子,现任莱国公杜构杜文建,其已于今岁岁首迁任洛州刺史。”
  听说这些事情出自杜构的手笔,李治有些意外。
  杜构当年也是东宫的属官,皇帝大兄的潜邸之臣,他有多少能耐,李治是清楚的。
  “没想到当年那个唯唯诺诺,只知奉命办事的杜家大郎,如今也有这般本事了……”
  李治目光闪烁地做着评价,心里对杜构这几年在辽东的经历好奇不已。
  到底是什么样的遭遇,能让只有中人之姿的杜构,短短几年时间里进步这么大。
  要知道,这份《守则》里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关系到每个百姓的生活,足以影响整个城市正常的运转。
  想要把这一切理顺,即便是浸淫官场数十年的积年老吏,也不一定敢打包票。
  杜构不过官场菜鸟,之前只是在东宫做过几年属官,凭什么让老百姓买他的帐?
第651章
:荀子之学
  萧慎也知道李治会对什么感兴趣,早就将杜构这几年的经历打探了七七八八,闻言解释道:“公子,杜文建所以能有如此变化,概因其在辽东改师了荀子学派。”
  “荀子之学,精义有二,其一曰「法令所以导民,刑罚所以禁奸,以法致礼,以刑奉仁」,其二曰「法后王,崇贤,尚众智,以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
  萧慎的话很佶屈,但说白了也没什么:
  荀子之学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点是肯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法令和刑罚可以帮助「礼」和「仁」的实现。
  这一点从李治手里的《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能体现出来。
  随地吐痰,谁都知道这种行为不符合「礼」的要求,然而别说是在大唐,就是后世天朝,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盖牟城中,却没有人敢随地吐痰。
  为什么?
  因为代价太大。
  吐一口就是十文钱,吐的多了还会被打屁股,还要服劳役,谁还敢随地吐?
  哪怕堵到嗓子眼了,恐怕都得硬生生咽回去。
  罚钱、打屁股,这些是「法」,而让百姓不随地吐痰,这是「礼」,用「法」的手段,达成「礼」的目标,这就是「以法致礼,以刑奉仁」,简直完美。
  至于荀子学派的另一个主张,那就更简单了,整本《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这项工程如果让某个人来做,能不能做到这么完美且不论,光是耗费的时间就不知要多少年。
  但是换一种方法,集合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短短几个月就能成型,即使后期有漏洞,几十双眼睛盯着,也比一双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集合众人的智慧,即便尧舜再世也不用害怕。
  ……
  有那么一瞬间,李治突然对荀子学派感兴趣起来,恨不得马上赶回长安,向荀子学派的高足讨教一二。
  萧慎看出李治有所意动,停下话头,在一旁怂恿道:“公子,不如我等先回关中一趟,待太极殿之会后再来辽东如何?”
  就本心而言,萧慎是很想去太极殿之会上见识见识的,只是因为李治对此不感兴趣,他才随驾来了辽东。
  如今李治好不容易对荀子的学问产生了兴趣,他当然是要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只不过可惜的是,李治虽然好奇好奇荀子的学问,却并不急迫。
  听了萧慎的建议,李治想了想,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算了吧,关中远隔千里,一来一回,又不知要耽搁多少工夫。”
  “左右杜文建已迁官洛州刺史,待回京之日再顺道去见他一面也不迟……本公子让你去打听的另一件事可有结果?”
  见李治反对,萧慎虽然很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拱手应道:“回公子的话,自今上下诏开禁坊市制度以来,盖牟城内的商户虽已深入各闾里,然而东西两市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我等不妨去那里看看,或许能有所得。”
  李治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今日时候不早了,先找间客栈歇下,明日再做计较……”
  听李治这么说,萧慎有些犹豫:“公子,不去五公子府上拜访吗?”
  萧慎嘴里说的「五公子」,指的当然是先帝太宗文皇帝第五子,辽王李佑。
  盖牟城是他的封地,李治既然来了这里,不去和他见上一面,于情于理都稍稍有些说不过去。
  却不料李治想都不想就拒绝道:“又不是什么大事,还是不要麻烦他了。更何况,即便我去了,五兄怕是也没工夫见我……”
  ……
  去年王师战胜西突厥,不仅房玄龄等人成了郡王,开国家建社稷,李佑也在继李恽之后,成为先帝诸子中第二个完成封建社稷任务的人。
  只是他一不小心玩嗨了,班师的动作慢了些,没能赶上封国大典,这才被落下。
  不过皇帝大兄已经口头答应他,将他的辽王王位徙封为蒙王,将铁勒数千里方圆的土地,全都划归他的名下。
  君无戏言,早在来辽东之前,李治就已经听说,自己这位辽王兄最近几个月都在忙着收拾行李,准备一接到皇帝诏命就立刻启程。
  自己这个时候跑去找他,让他给自己帮忙,实在有些不近人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