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528

  那人冷不防被崔妍顶了一句,顿时大怒,正要继续训斥,一旁的崔秉突然说了一句:“崔良,既然是大人们说话,又哪里有你多嘴的份?”
  崔秉的语气十分平静,可是听在崔良耳中却不啻惊雷,刚刚被崔妍顶撞的怒火转眼间消退得一干二净,一骨碌跪倒在地:“小子莽撞,大伯公恕罪。”
  崔秉看都没看他一眼,不容置疑道:“崔良烂言无状,自明岁起,六房岁供削减一半,以示惩戒。”
  听到崔秉这么说,六房房主恨不得冲上去把崔良的嘴给撕烂,考虑到众目睽睽,这才忍住怒意,躬身拜道:“一切凭伯父做主。”
  处置完崔亮,崔秉将目光看向崔妍,温和道:“丫头,你来说说,为何我崔氏不可错过这次机会?”
  崔妍曲身一礼,答道:“回大伯公的话,我崔氏自先祖仲牟公立家,千余年间,世代公卿。然自先帝以来,除二房玄暐(音同伟)公(崔浩真)外,再无一人官居四品以上。”
  “世人皆以我崔氏为天下士族之冠,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如今我崔氏又恶了当今天子,待到玄暐公致仕,朝中仅有堂兄一人,势必独木难支。”
  “当今之世,群雄并起,上谷侯氏,龙门薛氏,杜陵张氏,清河房氏皆显贵于天下。五姓七望,早已是过眼烟云。”
  “若我崔氏还不愿奋起直追,只怕再过二十年,世间便无崔氏立锥之地了。”
  ……
  崔妍清脆的声音在堂下回荡,却再没有人出来打断她。
  一方面是因为不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反驳。
  虽然众人都不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崔妍说的一点都没错。
  包括博陵崔氏在内,传统的五姓七望,除了陇西李氏成了皇族,其他几家大多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赵郡李氏,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因为抱上了皇帝的大腿,虽然和前人没法比,但过的还算舒心。
  荥阳郑氏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家底在河南做起了土财主,清河崔氏已经被房氏稳稳压了一头。
  七望之中,也就他们博陵崔氏还能蹦跶,但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就现在的情形来看,一旦崔浩真致仕,而李彻又没能继承皇位,崔氏在朝堂上的势力将彻底崩溃。
  对于崔氏这种大家族来说,如果不能保证自己在朝堂上的话语权,那么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
  之前他们傲娇着不肯低头,完全是因为还沉浸在祖宗留下的美梦中无法自拔,还以为自己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连皇帝都要给自己面子。
  可是当崔妍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这些平日里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所谓「士大夫楷模」,瞬间都成了缩头乌龟。
  现场还能保持平静的,也就只有崔秉和崔明这爷孙两个了。
  崔明之前对崔氏的处境就已经有所察觉,所以他才会选择兼修法家之学,为崔氏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至于崔秉,崔氏这些年的变化一直都被他看在眼里,之所以一直没说,只是因为缺乏一个合适的机会。
  今天这番话从崔妍嘴里说出来,倒是让他松了口气。
  老人家的目光巡视一圈,问道:“幼珺的话尔等也都听到了。如何?尔等可有谏议以教老夫?”
  众人闻言同时低头,那模样,恨不得干脆把脑袋塞进裤裆里。
  看到众人的反应,崔秉心里一凉,撑着摇椅扶手站起来,哈哈大笑几声,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可怜,可叹,满堂男儿,竟不如一女子!”
第636章
:R大的构思
  崔氏内部的争论,因为崔妍的一番话而落下帷幕。
  另一边,李承乾也见到了他倚为臂助的几位重臣。
  和先帝喜欢在立政殿召见臣子不同,李承乾几乎从不在皇后的寝宫接见外臣,今天还是几人第一次在清宁殿面圣。
  例行见礼之后,几人中官职最高的长孙无忌出列拜道:“未知陛下召臣等入宫有何吩咐?”
  李承乾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自己的计划,先对黄安使了个眼色,接着说道:“朕这里有些东西,诸公先看看再说。”
  话音未落,黄安便带着几个内侍走上前,将几本厚厚的书稿分发下去。
  长孙无忌等人有些疑惑地翻开书册,只看了几眼,便都瞪大了眼睛……
  ……
  李承乾给他们看的是当今天下各大学派的档案。
  作为一个穿越者,生活在后世那个资讯爆炸,各种消息满天飞的时代,李承乾当然清楚任由学术界胡乱扩张会有什么后果。
  早在缇骑卫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帝陛下就已经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任务——时刻监督各家学说的发展,为各大学派建立档案。
  档案的内容包括该学派的思想,山门,以及其主要成员的个人履历。
  靠着这些档案,李承乾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天下读书人的思想,一旦某些人走上歪路,朝廷也能有所防备。
  因为是私底下的活动,所以朝臣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长孙无忌等人今天也是首次接触这些档案。
  看着书页上记录的点点滴滴,几位老大人年迈的心脏差点跳出胸腔。
  他们也知道诸子百家已然复苏,但却没想到,仅仅十年光景,竟然能发展到这个地步。
  在缇骑卫的档案里,将天下学派分为儒、道、法、墨、农、杂六个大类,零零总总共四十多个流派。
  这些还是至少在一州之地有影响力的大学阀,如果把那些盘踞在府县中的小学派算上,保守估计也得有两百之数。
  特么的就连名家这种只会耍嘴皮子的学派,都被人从犄角旮旯里翻出来,行之于世。
  可以这么说,如今的天下,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时隔近千年,春秋战国那个思想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眼看就要重现人间。
  诸子百家,将再次在这片土地上捉对厮杀。
  面对这种情形,长孙无忌等人不仅没有丝毫喜悦,反而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想想也能理解,现在已经不是东周末年那个混乱的时代了。
  对于大一统的王朝来说,要的不是碰撞,而是稳定。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当权者奴役下层民众的手段,同时也是现实的需求。
  只有思想先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
  社会稳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至于独尊的是儒术还是法典,区别并不大。
  ……
  宦海沉浮多年,长孙无忌等人的见识远非一般人可比。
  不过片刻功夫,几人便都发现了潜藏在暗处的危机。
  可他们却什么也做不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写进皇帝登基诏书里的治国方略,放在后世,那就是和毛思、邓理一样的基本国策。
  除了皇帝自己,谁也没有更改的权力。
  想到这一点,几人几乎同时抬头看向御座上的李承乾。
  他们很好奇,皇帝到底要怎么应付眼下的局面。
  是重新回到「罢黜百家,独尊一派」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全凭皇帝一言而决。
  几人中房玄龄的心情尤为迫切,黄老学派才刚刚复苏,根本经不起折腾。
  一旦皇帝决定选择前者,那么以他的手段,除了被他选中的幸运儿,其他学派将再无翻身的可能。
  不过他也明白,和国家命运比起来,一个学派的生死存亡实在不算什么大事。
  因此他只是静静看着天子,什么话也没说。
  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态度,影响皇帝的判断。
  ……
  面对众人殷切的目光,李承乾好整以暇地喝了口茶,施施然道:“太极宫闲置多年,太府每岁修缮花费数千万,实在有些浪费。”
  “朕意将之改建,拆除前朝后宫,仅留正殿太极殿,效昔年汉宣帝石渠阁之会故事,招天下贤达与会,共商国是,求同存异,诸公以为如何?”
  李承乾口中的石渠阁之会,是汉宣帝在位时期的一件大事,后世有些人将其与盐铁会议,白虎观之会并称为汉朝三大会议。
  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学术界,掌控了舆论,但却不是完全没有杂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