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528

  在他们各自的文化里,神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即便是国王或者酋长,都不能对神明有丝毫不敬,否则就会给国家和部族带来灾难——反正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大唐的皇帝居然能够和上天交流,甚至能够请动上帝来观看他准备的乐舞,这就有点牛逼了。
  虽然他们并没有看明白大唐君臣用的究竟是什么手法,可恰恰因为看不明白,反而让他们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看着一脸平静(其实是冻麻了)站在天坛顶上的李承乾,这些番邦使者纷纷在心里下定决心,回国之后就劝告自家国王(酋长),千万不要与天朝为敌,否则很有可能落得和西突厥一样的下场。
  ……
  李承乾并不知道,自己这番安排竟然会有意外收获。
  等到一曲奏罢,舞者们陆续离场,皇帝陛下缓步上前,淡淡道:“宣诏……”
  张行成尽职尽责地传话:“陛下制曰「宣诏」!”
  文武百官闻言纷纷抖擞起精神,注意力前所未有的集中,关注着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房玄龄、李建成、长孙无忌三人缓步上前,来到天坛下躬身一拜:“臣等谨奉诏!”
  说完便同时转身面对百官。
  房玄龄作为首辅大臣,第一个走上前,接过太常寺礼官递上的诏书,清朗的声音在寒风的吹送下传遍全场:
  “朕闻「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其有德者位崇,有功者秩厚。事本关乎国体,理无隔于亲疏。故周有八百之封,汉有列侯之爵。”
  “朕君临率土,劬劳庶政,昧旦求衣,思宏至道。”
  “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乔,器宇沉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
  “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
  “其册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乔为梁郡王,封国千里……”
  ……
  虽然自己给自己颁诏这种事看上去很古怪,但是已经没有人再顾得上去计较这些。
  当房玄龄将「梁郡王」「封国千里……」几个字念出口,文武百官的眼睛几乎都要瞪出眼眶了!
  尽管皇帝早在数年前就已经承诺过不吝以异姓为王,可是大家都没怎么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众人难免都有些如在梦中的感觉。
  要知道,自从汉高祖亲手将他封的几个异姓王斩尽杀绝之后,就再也没有统治者主动册封异姓之人为王。
  但凡出现异姓为王,必是受千夫所指的乱臣贼子、窃国大盗。
  可是,这并没有浇灭世人对王爵的渴望。
  事实上,但凡有能力的人就有野心,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幻想着自己是不是有一天能够出将入相,得到那个象征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封号。
  而今,这一天到来了,房玄龄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尽管只是一个郡王,而不是等级最高的亲王,但那也是「王」!
  是数百年来都没有臣子再得到过的最高封爵!
  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之后,所有人都用炽烈的目光看向天坛上的皇帝,圜丘附近的气温似乎都为此升高了几度。
  就连向来沉稳干练的房玄龄,此刻宣诏的声音也带上了几分颤抖。
  虽然他早在华清宫的时候就已经得知了皇帝的安排,然而直到现在,他依旧觉得自己或许是在做梦。
  勉强撑着将诏书最后那句「往钦哉,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念完,房玄龄立刻转身面向天坛拜倒,高呼:
  “伏唯陛下口含天宪,动合阴阳,履责乾坤,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接着,圜丘中的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亦同时拜倒:“伏唯陛下(天可汗)口含天宪,动合阴阳,履责乾坤,吾皇(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607章
:变革的先奏
  李承乾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抬了抬手,朗声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公卿躬身再拜,各自归位。
  房玄龄也在郑重一拜之后退了回去,将位置让给长孙无忌。
  太尉大人一脸严肃地走上前,从礼官手里接过诏书,念诵道:“卫国公、上柱国、武苑祭酒李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
  “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古之韩、白、卫、霍亦不能及也!”
  “其册卫国公、上柱国、武苑祭酒李靖为卫郡王,封国千里,带砺山河,永光休烈,朕命尔惟懋哉!”
  【又一个郡王?!】
  文武百官的眼镜再次掉了一地,被皇帝的大手笔震惊到了。
  只不过他们的震惊还远远没有结束。
  等到李靖领旨谢恩之后,司徒李建成紧接着走上前,接过诏书:“卢国公、上柱国、宣武大将军程知节……”
  ……
  时过正午,太阳躲进了云层后面,纷纷扬扬的雪花再次飘落。
  长安各界都开始为除夕夜的逐除仪式做着准备,可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在手里的活计上,每个人都在热烈地讨论南郊刚刚结束的那场封国大典。
  典礼上,皇帝陛下一次性册封了四位异姓郡王,十三位国公,二十六个郡公,县公县侯等加起来更是足有二百之数,堪称大唐立国之最。
  百姓们本就对朝堂轶事、宫廷秘闻一类的消息很感兴趣,碰上如此数百年未见的盛况,八卦之火更是熊熊燃烧起来。
  遍布于长安各处的茶馆酒肆中,各种小道消息疯狂传播。
  靠着编排那些新晋勋贵的「奇闻轶事」,长安城中的小说家和说书先生们赚了个盆满钵满,纷纷在心里给身为「始作俑者」的当今天子点了三十二个赞。
  ……
  和百姓们的狂欢不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要「冷静」的多。
  尽管他们心里其实也很振奋,但在振奋之余,他们的注意力,更多还是集中在了皇帝这么安排的用意上。
  此番受封的四位郡王,分别是梁郡王房玄龄、卫郡王李靖、卢郡王程咬金、鄂郡王尉迟恭。
  论功劳,这四位都是当世一流,从高祖时期开始便为朝廷效命。
  封他们为王,没人能挑出毛病。
  然而,如今朝堂上真的只有他们有资格封王吗?
  却也未必。
  至少在百官看来,太尉长孙无忌和兵部尚书李绩,就完全能够和这几人平起平坐。
  长孙无忌被先帝评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虽然是占了一点皇亲国戚的便宜,但其本身的功劳也是不凡。
  早在李家父子还窝在太原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和先帝交好,成为了他的谋士,并且终先帝一生都尽心辅佐。
  等到先帝驾崩时,更是遗诏命其为太尉,作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
  如此功勋,如此地位,还是当今天子的亲娘舅,给一个郡王的位子丝毫不过分。
  可是偏偏皇帝没有那么做,这就难免让众人猜测皇帝到底意欲何为。
  至于李绩,也是一样的道理。
  先帝在位时,曾经不止一次将李绩和李靖拿来对比,认为二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功劳都不相上下。
  可是现在,李靖已经成为了郡王,李绩却还是个国公兼任兵部尚书,连三省都没能混进去,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
  如果当今天子是个类似于周幽、晋惠那样的庸君,大家会以为皇帝肯定是又犯2了。
  可是当今天子自从登基以来,一举一动皆有深意。
  很多时候,就连他们自己,也是等到掉进坑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皇帝埋下的陷阱。
  这样的皇帝,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
  显然不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