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528

  众人闻言都投来疑惑的目光,不明白他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薛林陀一脚踢开面前碍事的案几,身子前倾,冷声道:“依我之见,我等眼下当联合起来,与那些贪生怕死的懦夫开战。”
  “以唐人的性子,一旦草原陷入混乱,他们必然不会轻易出兵,而是会选择坐山观虎斗,待我等与拔和那分出胜负再做计较。”
  “我等正可借此机会壮大自身,只要能够击败哥施等部,吸纳他们的部众和奴隶,即便唐军出塞,我等也能冲破点密部的封锁,前往西方……”
  听着薛林陀描述的美好未来,不少人都露出向往之色,只是想到现在各部面临的处境,还是有人担忧道:“白灾马上就要来了,此时开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虽然在场的部族都底蕴深厚,面对白灾的时候要比拔和那联合的那些小部族多些转圜的余地。
  但白灾就是白灾。
  作为草原上仅次于瘟疫的噩梦,即便是他们,也要小心应对,一个不慎,就有可能给部族带来极大的打击。
  薛林陀不屑地摇了摇头:“就那些人马不过数千的小部族,也值得我等兴师动众?”
  “依我之见,各部仅需派出千余人马组成联军,便足以横扫整个草原。”
  “以诸位的家底,动用千余人马,想必不是什么难事吧?”
  众人在心里算了算,纷纷点头称是。
  薛林陀脸色好看了一点,重新靠回椅背,平静问道:“既然如此,诸位俟斤可愿与我部一同行事?”
  众人对视一眼,同时起身抚胸而拜:“我等愿从薛林陀俟斤之命!”
第577章
:褒赏
  关中,长安。
  虽然这次的寒潮也影响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但是大唐朝野并不知道草原即将因此发生剧变。
  此时长安、关中,乃至于整个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上。
  元新六年秋八月己酉(十六)。
  端正月的第二天,经过一阵跋涉之后,杨师道领衔的钦差队伍终于踏过浅水原,回到了关中。
  只是这一次,钦差队伍并没有按照惯例直接回长安,而是去了位于醴泉县的乾陵。
  以李承乾这个皇帝为首的大唐朝廷,早已提前等在了那里。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此时的乾陵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人烟罕至的荒山野岭。
  因为「学区经济」的关系,眼下的乾陵邑,比绝大多数的府城都还要繁华。
  杨师道带领摆放着唐军将士骨灰的车队从醴泉县和乾陵邑中穿过,朝着梁山的方向走去,路边围满了百姓。
  这些人说什么的都有,有为王师大捷喝彩的,也有为死难将士落泪的,但杨师道觉得最刺耳的声音,莫过于某些人对他的辱骂。
  ……
  中国人的丧葬方式,在汉代以前,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各自的信仰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死后遗体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可是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些处理尸体的方法都被视为「异端」,最后留下的只有一种,那就是「入土为安」。
  千百年来,除了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中国的老百姓都十分注重这一点,某些有条件的人,更是一定要「落叶归根」,葬进老家的祖坟。
  早在给这些将士举行火化之前,杨师道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来非议。
  只是他没想到,民意竟然会如此汹涌,以至于竟然有人当街朝他这个宰相扔臭鸡蛋!
  如果不是他反应得快,躲了过去,那仆射大人今天可就真要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看着被羽林卫七手八脚拉下去的那个壮硕汉子,杨师道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实在冤得慌。
  如果不是皇帝让他一定要将有功将士的骨灰带回长安,他又怎么可能会对这些功臣的遗体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
  只是这件事能怪皇帝吗?
  显然是不能的。
  除非杨师道活腻味了,否则皇帝就绝对不会有错,错的只能是他们这些做事的臣子。
  在一片鄙夷和谩骂声中,杨师道就像只斗败了的公鸡一样,有气无力地带领车队来到位于乾陵邑北面的梁山下。
  此时的梁山早已洒扫一新,李承乾的御驾正停在乾陵外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则分别列在广场两侧。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缓缓靠近的钦差车队。
  大约离广场还有百丈左右的时候,杨师道示意车队停下,他自己则翻身下马,缓步朝着御辇的方向走去……
  ……
  “老臣恭问吾皇陛下圣安。”杨师道来到近前,对站在御辇上的李承乾躬身一拜。
  李承乾微微低头,旒珠后的目光隐隐微微地落在杨师道身上,平静道:“朕躬安,杨卿免礼。”
  “谢陛下。”杨师道答应一声,不过却并没有起身,而是将手里的天子旌节捧过头顶,恭敬道,“臣奉陛下诏命劳军陇右,今诸事已毕,特向陛下交旨。”
  “准!”
  李承乾淡淡吐出一个字,站在御辇旁边的黄安立刻走上前,接过杨师道捧在手里的节牦。
  总算完成任务,杨师道心里大大松了口气,退到一旁站定。
  李承乾站在御辇上,看着杨师道有些憔悴的面容,心里多少有些不忍。
  这些天朝野上下的舆论,他早就从缇骑卫的奏报里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知道,那些舆论其实都是冲着他来的,只是没有人敢对皇帝说三道四,这才拿杨师道这个尚书右仆射做了出气筒。
  杨师道这次也算是给他这个皇帝背锅了。
  而对于给自己背锅的臣子,所有皇帝都是不吝赏赐的,李承乾当然也不会例外。
  只是稍作沉吟,皇帝陛下就对一直站在御辇边太常张行成吩咐道:“宣诏吧。”
  “唯。”
  张行成对着李承乾躬身一拜,捧着一卷圣旨走上前,对广场内外的文武官员和百姓宣道:“天子诏下!”
  文武百官同时躬身而拜,至于广场外围看热闹的百姓,则跪倒一片。
  张行成的目光巡视全场,发现没有人不守规矩,这才展开圣旨,缓缓念诵起来:“诗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朕自受命于先帝,获保宗庙,六年以来,夙兴夜寐,唯恐朕之不德,以修先帝遗德……”
  “今王师将士西拒夷狄,御敌于国门之外,朕甚嘉之……”
  “特诏,有功将佐入飨乾陵,永褒常祀!”
  ……
  随着张行成的念诵,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同时惊讶地长大了嘴巴,愣愣的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或许围观的百姓只是听个乐呵,可是他们却明白,皇帝刚才这道圣旨有多夸张。
  首先,圣旨开头引用的那段诗句,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那句诗出自《小雅?采芑》,说的是周宣王的卿臣方叔率军出征,攻克夷狄的事迹。
  自古以来,这首《采芑》就被世人看做对武将的最高褒奖。
  这一点不止是文臣,就连没什么学问的武将都知道,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为此而努力的。
  只是没有人想到,皇帝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把这句话搬出来。
  当听到张行成口中念出那几句话的时候,有人甚至恨不得自己死在前线,被人烧成灰装进那一个个小坛子才好……
  如果说《采芑》是最好的精神褒奖,那么最后那句话,就是最好的物质赏赐。
  什么叫「入飨乾陵,永褒常祀」?
  说白了,就是给皇帝陪葬!
  只要大唐还存在一天,只要李承乾的皇陵还有人祭扫,就有他们一份血食祭祀!
  这在以前是只有国公以上爵位,或者做到六部尚书以上官职,还要和皇帝关系亲密的大臣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而现在,这些毛都没有一根的大头兵就能享受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