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528

  老将军一脸淡定地将房遗爱放在地上,只见刚才还形如恶魔的房遗爱,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意识,躺在坚硬的夯土路面上鼾声大作,竟然就此睡了过去。
  就在众人惊讶之际,一阵落马声接连响起,房遗爱麾下骑兵一个接一个从马背上摔下来,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尉迟恭伸手推了房遗爱几把,却怎么也叫不醒他,只得抬头对众人说道:“来人,将这些将士都抬回大营,请医官诊治!”
  一语惊醒梦中人,四周围观的士卒和百姓纷纷上前,将躺了一地的唐军抬起来,飞也似地朝大营方向跑去。
  尉迟恭弯下腰想要将房遗爱背到背上,却发现房遗爱浑身软得像面条一样,根本吃不上劲。
  见此情形,杨师道一言不发,挽起袖子就冲上前抬起房遗爱的双腿,和尉迟恭一起抬着房遗爱向大营跑去。
  ……
  等二人将房遗爱抬回中军大帐,程咬金早已将钻进伤兵营的孙思邈给拉了出来。
  眼见房遗爱被抬进大帐,不用几人吩咐,孙思邈就已经凑上前给他检查了起来。
  看着榻上一脸安详的房遗爱,程咬金在一旁不无感慨地说道:“没想到,房家二郎竟也有这么一天……”
  同为太宗旧臣,这些勋贵平日里没少来往。
  房遗爱小时候是个什么德行,大家都心知肚明。
  老实说,房遗爱虽然不能算「爵二代」里最混账的一个,但却一定是最没出息的那个。
  早些年,就连他老爹房玄龄都已经放弃他,开始一门心思培养老大房遗直。
  在多数人看来,房遗爱这辈子也就只能依靠父荫和兄长的庇护求个安安稳稳,梁国公府想要靠他发扬光大,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风云突变。
  和高阳公主大婚之后,房遗爱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一样,一路扶摇直上。
  先是走了狗屎运,靠着在辽东发现金矿的事情混了个子爵,成为「爵二代」里的第一人。
  此番陇右大战,以房遗爱守城加上追击的功劳,一个县公是肯定跑不了的。
  看在高阳公主的面子上,就是给个郡公都不过分。
  如此一来,在各家子嗣中,反而是这个之前一直不被人看好的「废物」走在了所有人前面。
  这让人不由得感叹世事实在无常。
  ……
  不只是程咬金一人,其他几人看着鼾声不断的房遗爱,心里也感叹不已。
  过了片刻,孙思邈慢慢松开抓着房遗爱腕子的手,微眯的双眼重新睁开。
  杨师道连忙凑上前问道:“孙道长,房二郎情形如何?”
  孙思邈一脸淡定的回答道:“阁老无需担忧,房都尉并无大碍,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加之劳累过度所致……”
  “待贫道给他敷上疮药,再服用些定神的汤药,修养几日便无大碍了。”
  杨师道闻言松了口气,拱手道:“如此就有劳孙道长了。”
  孙思邈客气了几句,从道童手里接过剪刀,将房遗爱套在身上的甲胄剪成了零碎。
  等房遗爱的身体露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庭州官吏同时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房遗爱胸前大大小小十几处伤口,有的里面还残留着箭头,显然是因为野外条件有限,没办法处理才留下的。
  虽然众人刚才已经从孙思邈那里知道了房遗爱受的不过是皮外伤,可是真看到这一幕的之后,众人心里还是有着难以自抑的震惊。
  这个时候他们才算是明白,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个什么意思了。
  ……
  孙思邈没有理会众人的震惊,依旧有条不紊地对房遗爱展开救治,擦洗、上药、包扎一气呵成。
  只用了不到一刻钟,孙思邈就已经成功将房遗爱裹成了木乃伊。
  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水,孙思邈将收尾的工作交给徒弟,起身对程咬金三人嘱咐道:“房都尉受的都是皮外伤,并无性命之忧。”
  “然而流血过多,加之操劳过甚,身子极虚,至少也要两月方能恢复,此间切记荤腥之物,多吃些清淡的吧……”
  程咬金三人连忙点头答应不止。
  孙思邈又嘱咐了几点注意事项,留下一张药方,然后便带着徒弟匆匆离开,朝伤兵营赶去,那里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他救治。
  将房遗爱的事情安排妥当之后,程咬金等人也联袂朝着伤兵营而去。
  ……
  房遗爱大军的归来,标志着陇右唐军至此全员回归,剩下在草原上的,就只有李佑和他麾下的兵马了。
  对于李佑,众人倒不怎么担心,李佑手下足有万余人马,还都是熟悉草原形势的安北骑兵。
  西突厥人想要对他们下手,非得有成建制的大部队不可,只是现在想要在陇右找出这样一支队伍,基本不可能。
  除非李佑自己作死,翻过阿尔泰山去追击那些已经成功逃遁的西突厥大部族,否则陇右境内基本上不会有人能够威胁到他。
  因此众人并没有去管他,而是商量起大军下一步的安排……
第571章
:战后小结
  大唐和西突厥之间的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已经赢定了,即便还有一些西突厥余孽作恶,也没必要再出动大军围剿。
  从朝廷收到西突厥入寇的消息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也是时候让将士们回到桑梓,享受英雄的待遇了。
  只不过在那之前,众人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要办,那就是统计战果。
  在之前给皇帝的捷报里,程咬金等人只是汇报了庭州之战的结果,整场大战的总斩获还没有报上去。
  杨师道此番来陇右的一个任务,就是拿到这份战报,提前赶回长安,便于朝堂诸公赶在大军班师前确定赏赐。
  只是杨师道在庭州待了好几天,依旧没能见到这份早该交到他手里的战报。
  ……
  并不是程咬金等人故意拖延,实在是眼前的情况千头万绪,根本无从算起。
  要知道一场战争,斩获最多的时刻往往并不是双方正面交锋之时,而是一方落败,胜利者乘胜追击的时候。
  这是战争的铁则,无论什么时代,概莫能外。
  唐军此番在陇右境内的追击,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尽管有不少大部族被唐军有意放过,逃回了草原,可是那些人数数千的小部族,十有八九都被留在了大唐境内。
  这些人里,下到不值一名的奴隶,上到一部巴什、俟斤,应有尽有。
  区别这些人的身份,按照各自不同的地位给出合适的赏赐,将军法官们忙到吐血。
  在杨师道到来之前,各军的军法官和庭州刺史衙门的小吏已经连续加了好几天班,可是却依旧没能理出个头绪。
  不能说他们无能,实在是这一次的斩获太多,往往前面的功劳都还没有算清楚,后面的又堆了上来。
  随着追击大军的接连回归,各部的功劳千头万绪,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
  自从军制改革之后,大唐的军功计算方式已经从个人计算改为了统一计算。
  可是这种方式只能用在大军正面交锋,在追击战中,还是得按照不同的部队各自计算,否则对那些作战英勇,斩首众多的军队来说实在太不公平。
  而这种计算方式,使得军法官们的工作量顿时翻了数十倍。
  别说是这些只学过半吊子数算的军法官,就是那些常年和各种数据打交道的积年老吏,一时间也得麻爪。
  没办法,杨师道只能将自己带来的尚书省佐僚一起派出去跟着一起计算战功。
  如此又过了小半个月,恰在李佑班师回到庭州的当天,在三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大军此番的战功终于算出了个大概。
  ……
  庭州刺史衙门。
  因为杨师道的到来,卢国公老大人不得不从他住了几个月的刺史衙门搬了出去,老老实实住进了军营。
  然而曾泰还没来得及搬回去,他的刺史府就再次被征用,成了临时的钦差行辕。
  此时的刺史衙门大堂,杨师道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金紫团绣官衣,高坐上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