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528

  “这个肆叶护,此番看来真的是铁了心要与我大唐作对了!”感受到对方表现出来的决心,程咬金笑得极为欢畅。
  “呵呵,那不正是大帅所希望的吗?”刘仁轨在一旁接口道。
  唐军各部守将,已经从程咬金那里得知了最新的作战计划。
  对于西突厥这种要拼命的架势,众人丝毫不以为意。
  如果对手还像以前那样,见势不妙就直接遁逃,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苦恼。
  ……
  两位主将这边说得开心,旁边的将士们也没闲着。
  看着远处的西突厥人,每个人眼中都露出兴奋的光芒。
  议论了一番之后,一个都尉来到程咬金二人面前拜道:“大帅、将军,末将请率一部人马出城,趁敌军立足未稳,先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虽然战斗眼看着就要打响,可是在战功面前,即便只是耽搁片刻工夫,对这些立功心切的将士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程咬金看了那都尉一眼,摇头道:“袁都尉这份心思是好的,只是西突厥人也不是好相与的……”
  说着,程咬金便伸手向西突厥大营前方的位置点去。
  只见到场的西突厥大军立刻就开始搭建营盘。与此同时,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来到还没有成型的大营前方列阵。
  不用想都知道,那些人就是为了防备唐军趁机进攻的。
  “这个肆叶护,倒是心思缜密!只可惜,他却要与我大唐为敌。”刘仁轨不无感慨地说道。
  “是有些可惜。”程咬金微微颔首,紧接着声音突然转冷,“越是如此,西突厥便越是要灭亡不可!”
  说着话,程咬金回过头,对身边所有将领郑重嘱咐:“尔等都记住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世上,不为唐臣者,便为唐贼!吾辈身为朝廷鹰犬、陛下爪牙,必尽诛之!”
  众人闻言纷纷凛然,恭敬拜道:“大帅之言,卑职等必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程咬金满意地点了点头,重新回过头看向西突厥大营的方向。
  ……
  人多力量大,西突厥人成阵的速度非常快。
  没用多少时间,一座占地颇广的营盘就立了起来。
  营盘外围是一道坚固的栅栏,把营盘守得跟铁桶似的。
  营地里的帐幕,一座接着一座,一眼望不到头。
  帐幕横成行、竖成列,秩序井然,道路纵横,随便任何一处受到攻击,其他地方都能迅速支援到位。
  虽然是敌人,不过大唐诸将看到西突厥人的营盘,还是不吝言辞的夸赞了一番。
  ……
  就在众人兴致勃勃地讨论那座营盘哪里布置的好,哪里还能继续改进的时候。
  准备好营盘的西突厥人,列阵向城下走来。
  看到这一幕,刘仁轨对程咬金抱拳道:“大帅,西突厥人马上就要攻城了,还请大帅且先移步城中。”
  “末将保证,有末将在,必不会让西突厥人踏入城中一步。”
  程咬金摆了摆手,玩笑道:“正则(刘仁轨表字)勿急,本帅尚且有事要做。待到此事完结,本帅自会退下,不会与尔等抢功的。”
  仿佛是为了呼应他的话,西突厥大军在两里外的地方停住,一支百余人的骑兵队伍缓步而出,向着城下走来……
第493章
:巧言令色叔孙良
  叔孙良坐在马背上缓缓前行,目光看向远处的庭州城头,眼底尽是怨愤之色。
  他并不是西突厥人,恰恰相反,他是再正宗不过的山东士大夫。
  他的祖上,就是当年那位谏言汉高祖,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礼仪制度的大儒叔孙通。
  虽然儒门内部对叔孙通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都说他不修私德,为了荣华富贵毫无节操地跪舔汉高祖,将文人士大夫的脸面都丢尽了。
  可叔孙氏却还是靠着叔孙通的关系,家势日益显赫。
  数百年传承下来,俨然已经成了薛县第一名门。
  只可惜,自从当今天子登基之后,叔孙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说得更确切一点,是整个儒家的好日子都到头了。
  无论是宣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还是削弱科举中有关经义注解的内容,都如一击击重拳,打在了儒家身上。
  随着科举地位的日益提升,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士子越来越多,本应该是最大受益者的儒家,势力却一天比一天弱。
  习惯了躺在祖先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儒家士子,在面对其他学派来势汹汹的竞争时,没有丝毫优势。
  虽然每年参加科举的儒门士子人数比其他所有学派加起来还多,可是最后录取的儒门子弟,往往用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
  面对这种情况,儒家也开始了积极求变。
  很多儒门子弟都开始走出家门,云游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儒家接下来的发展之路。
  然而却也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反而将导致儒家现有困境的所有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皇帝身上。
  他们认为,皇帝的种种作为,就是在违背自古传承下来的圣王教训,是昏君之行,亡国之道。
  于是,其中一些人就和明末时期那些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报国无门的文人一样,喊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口号当了唐奸,投靠了以西突厥为代表的夷狄诸国。
  和明末时期那些投靠后金的文人一样,他们也想着帮助这些国家打败大唐,从而证明自己的道才是正确的,自己的学问才是最好的,皇帝不用他们,那是皇帝瞎了眼,不是他们的错。
  这些人虽然在大唐国内都是二流,乃至于三流文人,可是凭借着在大唐国内见识过的一些政策,他们的投靠,确实帮助西突厥等国在短时间内国力有了明显增长。
  而他们自己,也借此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顺利功成名就。
  叔孙良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
  眼下的叔孙良,已经是成为了西突厥的博客。
  这里说的博客可不是后世网络上的那种编辑文字,而是一个官职。
  其地位,大约等同于满清时期的总督,负责统领一片区域内的所有军政事务,权力还在各部族俟斤之上,是西突厥国内真正的顶尖实权派。
  在大唐国内,叔孙良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酸朽文人。
  到了草原,他却成为了数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
  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他生出一种得遇明主,「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早在大唐和西突厥开战之前,他就已经发誓,要辅佐肆叶护壮大西突厥。
  最终,帮助西突厥击败大唐,向现在长安城里的那个「昏君」证明——我叔孙良,就是无双国士!
  虽然叔孙良的本事稀松平常,但他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有张仪苏秦那般三寸不烂之舌。
  开战前,他向肆叶护申请游说唐军,希望能够直接说服城中守军,为西突厥省下攻城的辛劳。
  而在肆叶护看来,这么做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
  “城下何人,为何来此?”看到叔孙良走到近处,城头一个士卒喊话问道。
  叔孙良坐在马上,身后跟着一百多护卫的王廷骑兵,一脸胸有成竹的微笑,对城上说道:“在下薛县叔孙良,请卢国公出来说话!”
  唐军士卒将目光投向身后的程咬金,等着他的答复。
  程咬金早已从叔孙良身上那件儒袍看出了他的身份,闻言并没有上前,只是转头在刘仁轨耳边嘱咐了两句。
  刘仁轨一边听一边点头,等到程咬金嘱咐完,大步来到墙边,对城下说道:“大帅有命,似尔等这种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不配与他老人家说话。”
  “你有什么话,便与本将军说吧,本将会为你转达。”
  叔孙良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怒意,不过最终还是笑着拱了拱手,说道:“那便有劳将军为本官传话:本官曾闻,人贵在知天命,识时务。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天命之数,当归有德者而用之。”
  “今上年少无知,为奸人所欺,弃圣人之言而不用,专爱酷吏之学(法家),机巧之术(墨家),此大谬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