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8/528

  一行人沿着龙尾道来到含元殿外,褚修安回头对扎第古提等人说道:“还请王子殿下暂且在此稍候,本官先去通传。”
  说完,就将扎第古提等人留在殿外,自己当先走进含元殿中。
  扎第古提站在含元殿外,回头朝来时的方向看去。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太阳已经有大半落到了山的另一边,整个长安城都暗了下来,城中灯光陆续亮起。
  无数的灯光汇聚在一起,如同天上的星河一般,看得扎第古提咋舌不已。
  正在此时,褚修安重新走出大殿,来到扎第古提二人面前,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陛下有旨:宣吐火罗王子扎第古提觐见!”
  扎第古提回过神来,连忙右手抚胸,按照褚修安之前教过的话恭敬回道:“外臣扎第古提谨奉诏!”
  说完,就带着耶肆古第跟在褚修安身后,朝着那座金碧辉煌,无时无刻不在震慑着他们灵魂的宫殿走去。
  ……
  跨过殿门的那一刹那,扎第古提的心脏扑通扑通地剧烈跳动起来,他感觉自己此刻仿佛走进了神话传说中神居住的宫殿。
  脚下的地面干净明亮,如同幽深的湖水一般清澈,低头看去,甚至能看到映照出来的人影。
  殿内的柱子上,一条条黄金神龙张牙舞爪,盘旋而上,仿佛马上就要腾跃而起,当空而舞,为这座宫殿的主人献上庆贺。
  殿内四周,一队队身穿明光甲胄的羽林卫肃然而立,如同雕塑一样俯视着走进大殿的人。
  大殿正中高耸的御座上,一位年轻贵人正襟危坐,平天冠前垂下的旒珠后面,深邃如幽潭的目光一瞬不瞬地落在扎第古提的身上。
  这种目光成为了压垮扎第古提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褚修安复命之后,扎第古提整个人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支配着,缓缓上前几步,整个人匍匐在地,恭敬道:“外臣扎第古提朝觐天可汗陛下,恭问圣天子安。”
  扎第古提的官话说得不怎么好,加上紧张,叽里呱啦地说完之后,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刚才说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好在朝觐的仪式都有固定流程,虽然根本就没听懂眼前这个胡子拉碴的吐火罗人说的什么,不过李承乾还是一脸平静地回复道:“朕躬安,王子免礼平身。”
  “谢陛下!”扎第古提听到皇帝的吩咐,连忙顿首再拜,起身退到一旁。
  李承乾目光平静地看着扎第古提:“王子所呈之国书,朕已经看过。西突厥可汗肆叶护率兽食人,轻启战端,涂炭黎民,此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获罪于天,无可祷也,朕为天下民父母,当兴王师,伐无道,以应先王之所倡……”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扎第古提顿时热泪盈眶地拜道:“外臣代吐火罗百姓,叩谢陛下天恩。”
  “陛下厚恩,臣铭感五内,无以为报,唯世世代代为大唐忠臣,为陛下效死,方可报陛下厚遇之万一。”
  对于扎第古提表忠心的话,李承乾并没有放在心上。
  狗血谁都会洒,可是真当事到临头的时候,还能老老实实按照承诺去做的,就李承乾所知,一个都没有!
  别说这些异族,就是那些整天嚷嚷着「忠君报国、死而后已」的文人士大夫,真到了要让他们「死而后已」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真的坦然赴死?
  所谓的忠臣孝子,无非就是「水太凉」和「头太痒」的区别罢了。
  是以除了自己之外,李承乾从来就不相信任何人,哪怕是曾经一度被他倚为长城,凡事都会与之商议的赵元茂,在登基之后,也开始有意将一些事瞒着对方了。
  或许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十分的冷血,不过在李承乾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帝王最基本的自我修养而已。
第431章
:征服前的准备
  朝觐仪式之后,李承乾在麟德殿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为吐火罗使团接风洗尘。
  是夜,长安城中的王侯公卿几乎全数出席,所有人都笑吟吟地凑到使团众人身边,就好像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热络地交谈着。
  扎第古提等人没想到大唐的人这么「好客」,一时有些受宠若惊,面对上前敬酒的人来者不拒,很快就被居心不良的大唐官僚们给灌醉了。
  ……
  李承乾坐在御座上,端着酒杯自顾自地抿着,对于殿中的乱象,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
  他很清楚,这些家伙之所以会这么做,根本就不是为了他们口中所说的什么「两国友谊」,纯粹只是想通过使团众人的嘴来了解西域——尤其是有关天竺的事。
  这一切,全因为长安城中最近流行的一本书——《大唐西域记》。
  作者正是赫赫有名,刚刚被李承乾册封为一品三藏法师的玄奘和尚。
  别看这本书的名字和真实历史上玄奘法师所写的那本一样,其中的内容,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李承乾的强烈要求下,在这本新出炉的《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将他西行路上的见闻详详细细地描绘了一遍,着重描写的就是眼中各国的富庶程度。
  有楼兰国王用黄金和宝石打造的王座,有焉耆国王用葡萄美酒倾而成的酒池,有大宛国王用汗血宝马组成的骑兵部队……
  其中,最为详尽的就是对于天竺的各种记载。
  在玄奘法师的描述中,天竺成了一个流淌着奶和蜜,遍地都是黄金和白银的国家。
  ……
  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些已经从皇帝陛下口中得到封镇许诺的贵族们心生向往。
  当他们知道吐火罗人是从天竺绕道而来的时候,早已迫不及待,想从这些人嘴里打听到更多有关天竺的消息。
  刚开始的时候,听说天竺并没有大唐富庶,众人心里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直到最后使团副使耶肆古第半醉半醒间,迷迷糊糊说出一句「戒日王拥有一座黄金城」后,人群顿时鸡冻了,所有人都猛咽口水,想象着黄金打造的城市该是个什么模样。
  这一刻,众人征服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
  接下来的几天,李承乾不断接到百官请求朝廷出兵,给西突厥人一点颜色瞧瞧的奏疏。
  就连那些最保守、最反战,成天用「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之类的话劝谏李承乾的人,这一次也不说话了,反而扭扭捏捏的上书“唯陛下口含天宪,履则乾坤,动合阴阳……”
  一副皇帝要俺们干嘛,俺们就去干嘛的小受做派。
  ……
  对于百官能如此热切的请战,李承乾是很满意的,不过他却不打算现在就出兵。
  一来是因为马上就要到冬天了,不利于大军作战。
  二来也是因为在那之前,他还有两件事情要去做。
  第一件自然是河东的事情。
  就在吐火罗使团抵达长安之前几天,许敬宗的结案报告呈交回了长安。
  有了牛郎中的口供做引导,加上许敬宗不计后果的严刑逼供,河东的事情很快就有了结果,那些与牛郎中有过苟且的地方豪强,在短短数月间就被连根拔起。
  大案完结,接下来就该是在河东试行新的乡里制度的时候了。
  在李承乾和百官商议出来的新制度中,朝廷取消了传承上千年的由地方名流出任乡正、里正的传统,改为由个人申请,经州县审核之后指派。
  而申请和指派的对象,就是举人。
  ……
  自从科举进行分级之后,短短数年时间,诞生了一大波的举人群体。
  原本这些人是没有资格当官的,不过现在却不一样了。
  只要有了举人的身份,就可以前往所在州县衙门,申请成为乡正、里正,经过州县主官审核,确认能力足够,就可以走马上任。
  虽然这些人和之前的乡正、里正一样没有俸禄,不过却有其他的好处。
  只要在各自的位置上干上三年,经上级审核没有工作疏漏,就会由朝廷安排,出任某县的县丞或者主簿。
  再干三年,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就能和科举进士一样,出任某地县令。
  等于是用六年时间,省去了科举入仕这个过程。
  ……
  李承乾很清楚,这么做并不能完全避免乡正、里正利用手中权力中饱私囊,不过至少有一点是不会错的——
  这些读过书的人,无论眼光还是见识,肯定要比成天窝在乡下的土财主们要强。
  就算是贪污,他们的吃相也会比那些土财主「文明」很多。
  更何况,乡正、里正三年一换,他们就算是贪,又能贪多少?
  ……
  这件事情早已在朝会上获得了通过,具体该如何实施,如何监督,也有了完善的方案,倒不用李承乾多操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