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528

  终于,在元新三年九月戊寅(十五)的朔望朝会上,皇帝下诏临时成立了一个名为「军机省」的机构。
  任命太尉长孙无忌、司徒李建成、江夏王李道宗、御史大夫王赟、武苑祭酒李靖等十六人为军机大使,推行军制改革,取消现行的府兵制,替换为募兵制!
  ……
  当然了,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次性改革所有军队。
  别说李承乾没那个胆量,就算他真有这种想法,也要先考虑考虑朝廷的实际操作能力。
  经过高祖、先帝两代帝王的发展,现如今的唐军,组织结构十分复杂。
  仅是那些说得上名号的,就有北衙八卫、南衙十六卫、东宫十率、左右屯营……零零总总加起来,足足四五十只番号,七十多万人马。
  想要一口气完成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别说现在还是落后的封建主义社会,就是后世的天朝,也绝对不可能轻易办到。
  因此,李承乾并没有火急火燎地全面出击,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办法。
  他的首要目标,正是和皇帝联系最为紧密的禁军!
  ……
  现如今的北衙禁军,足有八卫两营,将近十六万人马,这些人里,有负责后宫的、有负责外朝的、有负责看门的、有负责仪仗的、有负责守夜的……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思想爆棚的先帝,给每一件具体事务,都安排了专门的负责人员。
  这种布置,在保证了皇帝自身绝对权威的同时,也将禁军各部的权力范围划分的十分清晰,便于大家履行各自的职责。
  只是皇城拢共就那么大,分出这么多不同的部门,最后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行事效率日益低下的情况。
  除此以外,权力划分太过精密,也使得冗员冗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高祖年间,禁军只有四卫,数量也只有四万,可是到了李承乾登基的时候,禁军人数足足暴涨了四倍有余!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人数少了,根本就不足以维持这套庞大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只能进行扩编。
  而军队人数增加之后,必然会导致更多矛盾的滋生,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只能继续招人。
  于是,禁军的规模就在扩编、出现矛盾、继续扩编、继续出现矛盾、再扩编、再出现矛盾的死循环中越滚越大。
  历史上,大唐的禁军人数,在武周时期攀至巅峰,达到了足足三十万的规模!
  禁军,从国家武力的最后保障,变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直到玄宗登基,大刀阔斧的改革,才将这个问题解决。
  这一世,李隆基是没机会再当皇帝了,给禁军「瘦身」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
  秋去冬来,关中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长安城中的裁军运动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原先那些乱七八糟的衙门,被李承乾全数裁撤,统一划归到了新建的「羽林卫」麾下。
  十六万大军,裁撤之后,只留下了七万人。
  这里面,五万是护卫大明宫的,其他两万则是负责守卫已经闲置的太极宫。
  原本按照李承乾的意思,太极宫既然已经用不上了,不如将之改造成官方福利院,用来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又或者干脆直接推平,在太极宫的废墟上新建里坊。
  只可惜,这世上的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按照将作监给出的说法,如果想要将太极宫从皇室御用改为民用,中间的各种操作花费,可能与当初兴建太极宫的时候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没办法,李承乾只好熄了裁撤太极宫的想法,任由它继续空着。
第400章
:趁火打劫
  禁军虽然名义上属于国家军队,军饷也是从户部调拨,可事实上却是皇帝的私人武装。
  有了李承乾的鼎力支持,即便有人心怀怨怼,也丝毫影响不到改革的脚步。
  十月底,禁军改组进入收尾阶段,朝野对于军制改革的议论也逐渐平息。
  这个时候,军制改革的第二步悄然上线。
  这一次,李承乾的目标是东宫十率。
  虽然李承乾现在还没有立太子,短时间内也没有立太子的打算,不过按照大唐祖制,从他登基的那一刻起,原先的东宫班底就要全部更换。
  不只是文官、内侍、宫女要换新的,同样更换的还有负责护卫储君安全的东宫十率。
  这些人的数量不多,李承乾也就没有动他们,只是划出两千人,送去中山王府邸给李彻做亲卫,剩下的八千人依旧留在了东宫。
  因为李承乾之前演的那出戏,眼下的长安官场,越来越多的人将李彻认定为将来的太子。
  是以当李承乾将东宫卫率划给李彻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反而有不少原先还在观望的人,在这件事情之后,开始有意向李彻靠拢。
  对于这些人的举动,李承乾早就从缇骑卫的奏报里知道的一清二楚,不过皇帝陛下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一旁默默看着。
  ……
  将禁军和十率的问题解决之后,拦在李承乾面前的阻碍也就只剩下十六卫了。
  和禁军、十率不同,十六卫是府兵制的产物,军制改革,对他们的利益触动最大。
  十六卫改组,是整个军制改革中最有可能出现变故的环节。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李承乾召集百官一连开了半个月的朝会,总结禁军和十率改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接下来十六卫改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困难,商量解决方案。
  仔细筹划了一个多月以后,十一月下旬,以太尉长孙无忌为首的军机大使们分别赶赴各州道府县,指导地方官府进行卫军和府兵的遣散工作。
  在府兵改制的问题上,李承乾并没有像对待禁军那样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了充分的缓和余地。
  此番遣散工作,采取的是自愿原则。
  府户制度虽然取消了,但是这些人的军籍却能够得到保留。
  只有那些不愿意再当兵的人,朝廷才会给付一定的遣散费,让他们解甲归田。
  至于那些愿意继续当兵的,他们的身份信息会另外造册,收拢到长安。
  等到来年建立新军的时候,他们便会被划分到新军之中。
  ……
  有了这一连串的准备,再加上长孙无忌等人老辣的政治手腕,十六卫的改革虽然依旧有些波折,不过却被控制在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就在一切都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整个长安官场都开始惶惶不安起来……
  ……
  元新三年冬十二月庚申(二十七)。
  除夕前三天,家家户户都在筹备着新年。
  一道来自西南方向的奏疏,打破了长安城中的安乐氛围。
  奏疏的主人是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在百官面前的戎王李贞,奏疏的内容很简单——
  元新三年十一月甲申(二十一),吐蕃、西羌联军攻破清溪关,入寇剑南道,李贞和他手下的军队不是对手,上书天子请求援军。
  消息传出,朝野震荡!
  当下便有许多人呼吁朝廷马上发兵,给这群不知道从那个山旮旯里钻出来的蛮夷一点厉害瞧瞧。
  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在并不是和这两国开战的最好时机。
  朝廷的军制改革正进行到了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发兵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且不说受到军制改革影响的大军能有多少战斗力,万一要是因此导致军制改革陷入停滞,甚至于胎死腹中,下一次再想进行改革,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两拨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
  ……
  大明宫,紫宸殿。
  长安舆论沸沸扬扬的时候,皇帝陛下正斜靠在御榻上,手指在李贞的奏疏上不断敲动着。
  对于两国来攻这件事,李承乾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