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528

  李承乾听出他话里的玄机,笑着说道:“大师错了,在下问的是杀一人,而不是要让大师自我牺牲……佛祖割肉饲鹰的故事,在下也是听过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提醒对方,不要想着岔开话题,自我牺牲和枉杀人命是两个概念。
  道贤和尚面色一苦,沉吟了半晌才说道:“佛陀伟能,能明知千万轮回,却从未干预世间演化,概因世事变迁,自有其定数,千万人生死,在佛陀心中,也不过蛮触之争而已。”
  道贤口中所说的「蛮触之争」,并非出自哪部佛经,而是出自《庄子》:“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李承乾没想到自己一番话居然把一个和尚逼的连《庄子》都说出来了,忍不出「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大师果然博学,连庄子都有参研。”
  言语间揶揄之意只要不是聋子就能听出来。
  道贤和尚却不觉得有什么,平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论佛法还是《庄子》,都不过是大道的一部分而已。”
  听到这里,李承乾实在是有些无话可说了。
  面对他提出的问题,对方每次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最后全都扯到玄之又玄的东西上面。
  虽然从场面上看来好像是李承乾赢了,但其实却是他输了。
  李承乾刚才说的那些话,都不过是为了告诉对方一个道理——
  别整天闲着没事光扯犊子,老老实实做些实事比什么都强。
  可是他失败了,道贤和尚每次都要把话题扯到各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摆明了就是要把不作为主义贯彻到底。
  ……
  沉默片刻之后,李承乾正要继续发问,门外几个身穿禁军服饰的军卒闯了进来,几人身后跟了不少和尚,却没有一个敢上前阻拦他们的。
  禁军走进禅房,目光一扫就看见了李承乾,连忙上前拜道:“殿下,陛下急召!”
  李承乾闻言神色一凛,没敢耽搁,直接从蒲团上站起来,带着秦怀道和柴令武跟随禁军离开。
  看着几人离开的背影,道贤和尚的脸色越发难看了几分:“没想到他竟然是太子!此番却是有些麻烦了……太子殿下一直对我佛门不假辞色,今日我又如此对他,日后我等的处境怕是要越发堪忧了……”
  在心里想了想之后,道贤和尚对明空和尚吩咐道:“你去将你在长安的几位师叔师伯请来,就说老衲与他们有要事相商。”
  明空也被李承乾的身份吓了一跳,听到师父的吩咐,答应一声之后匆匆离去。
第294章
:皇帝的考虑
  李承乾让罗飞带人护送苏薇等人回宫,自己则与传旨的禁军一道骑快马赶回了长安。
  刚刚走进两仪殿,李承乾就发现殿中不只有皇帝老爹一人。
  以房玄龄为首的三省六部主官,以李靖、李绩、程咬金等人为首的武将勋贵竟然全数在座!
  李承乾心里一沉,小心翼翼地上前拜道:“儿臣参见父皇。”
  李二陛下应了一声,让李承乾坐回自己的位置。
  等到李承乾坐下,李二陛下看了众人一眼,从面前的御案上拿起一封奏疏,说道:“朕这里有份奏疏,诸卿先看看吧。”
  说着就将奏疏递给一边侍候的黄易,由黄易交给众人传阅。
  ……
  李承乾身为太子,理所应当是第一个接到奏疏的。
  当他看到奏疏封面上「吴王」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就是一激灵,还以为是李恪做了什么事,让皇帝老爹要对他动手。
  好不容易稳住了心神,李承乾翻开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一直到将奏疏的内容全部看完,才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唐僧的突然出现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不过只要不是李恪那边出了岔子,其他的事,在李承乾看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将奏疏递还给黄易,李承乾老神在在地坐直了身子,在心里暗暗准备接受皇帝老爹的问询。
  ……
  李承乾之后,房玄龄等人先后查看了奏疏的内容,一直到地位最低的苏定方也看完奏疏,李二陛下这才缓缓开口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李承乾还以为皇帝老爹问的是唐僧偷渡出关的事,稍作考虑之后说道:“父皇,虽说玄奘法师私自出关确实有违法令,可是念在他并未造成什么损失,又有天竺国王为他求情的份上,儿臣以为不宜处置过重……”
  李二陛下摇了摇头:“朕问的不是这些。”
  【?_??】【?_??】【?_??】
  不只是李承乾,房玄龄等人也有些糊涂,不明白李二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李二陛下从御座上起身,一脸淡然地吩咐道:“诸卿随朕过来。”
  说完就走下缓步走下御陛。
  李承乾等人连忙纷纷起身,跟上了李二陛下的脚步。
  ……
  李二陛下并没有将众人带出两仪殿,而是把他们带到了大殿左侧的一面墙壁前。
  在那面墙壁上,挂着一张直径足有数丈的大唐舆图,地图上将天下山川地理形势描绘的十分具体,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名家之手。
  李二陛下目光在地图左侧新近勾画的区域扫了扫,对众人说道:“候卿如今正在漠南与西突厥交战,以我大唐国力,战胜突厥当不在话下,朕只是担心战事迁延日久,天下百姓会有所不安……”
  “朕有意联合西域诸国,两面夹击,共灭西突厥,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李承乾这时才明白过来,感情黄帝老爹是从玄奘法师西行的故事里看到了剿灭西突厥的希望,这才迫不及待地把一干重臣召进宫商议。
  在心里稍作权衡之后,李承乾不得不给皇帝老爹泼了一盆冷水:“启奏父皇,儿臣以为眼下并非与西突厥全面开战的最好时机。”
  “我大唐刚刚经历辽东之战,虽然损伤不大,可是将士们多少有些疲惫,此时贸然出塞,恐有劳师之忧。”
  “再者,如今春耕刚刚开始不久,离收获还有数月光景,此时出塞,辎重粮草或许会接济不上。”
  “依儿臣之见,不如再等几年,等到北地粮秣充足,将士各个奋勇,再出塞与西突厥决战不迟。”
  李二陛下叹了口气,向其他几人问道:“诸卿可有其他建议?”
  众人对视几眼,同时拜道:“臣等皆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眼下并非我大唐与西突厥全面交战之时,还望陛下三思。”
  李二陛下神色一暗,沉声问道:“那依诸卿之见,我大唐何时才能出塞?”
  房玄龄出列拜道:“启奏陛下,依老臣之见,三年后我大唐当可扬鞭出塞,与西突厥一决雌雄。”
  三年,是百官商议出来能够初步稳定辽东的年限。
  只要辽东彻底落入大唐手中,大唐就能毫无顾忌的西进,而不用担心后方出现危机。
  同时,辽东肥沃的土地也能为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补充,解决大军在外,粮草不足的担忧。
  ……
  听了房玄龄的话,李二陛下并没有马上给出答复。
  皇帝老子不说话,其他人也不敢多嘴,大殿之中一时沉默下来。
  许久之后,李二陛下发出一声微不可察的叹息,有些怅然地说道:“也罢,此事就按诸卿的意思去办吧……太子,你替朕给吴王去一封信,让他遣人将玄奘法师送来长安,你代表朕出城迎接。”
  李承乾躬身一拜:“儿臣遵旨。”
  李二陛下转身重新看向挂在墙上的地图,淡淡吩咐道:“朕想一个人静静,尔等先退下吧。”
  众人躬身拜道:“臣等告退……”
  ……
  空旷的两仪殿中,李二陛下的目光一直看着地图上的西突厥,半晌也没有挪动分毫。
  “三年……三年……朕还能撑上三年吗?”李二陛下喃喃自语道。
  李承乾等人不知道,他自己却清楚得很,自从去岁突然昏厥之后,他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
  李承乾那件事情后,更是直接一落千丈。
  李二陛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就想在自己真的撑不下去前再立一份功勋,给自己死后博取一个更好的名声。
  看着标记在地图上的西突厥,李二陛下越看越难受,越看越想不顾一切的派遣大军将之剿灭。
  心情激动,血气自然也就随之上涌,李二陛下只觉得眼前一花,脸色有些发白,整个人不由自主地晃了晃。
  黄易神色骤变,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道:“陛下,是否要传召太医?”
  李二陛下摆摆手,有些虚弱地吩咐道:“将孙卿配置的药丸拿一粒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