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528

  等到李承乾把事情经过和自己的计划叙述一番之后,李二陛下并没有马上给出回应。
  皇帝老子不说话,其他人自然也不敢说什么,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
  半晌后,李二陛下终于睁开双眼,神色复杂地看了在场所有人一眼,开口道:“诸卿之意朕知道了,这道旨意朕不会下,三国之事,我大唐也不会插手……”
  “父皇……”
  李承乾没想到皇帝老爹居然会驳回自己的建议,正要开口说话,却被皇帝老爹伸手拦住:“朕意已决,尔等无须再言。稍后朕会下旨礼送高句丽王子回国,三国之事,就交由三国自己去解决吧……此事就此决断,朕有些乏了,太子留下,其余诸卿先回去吧。”
  皇帝都已经这么说了,众人自然只有听命的份,房玄龄等人对视一眼,起身再拜之后陆续走出立政殿。
  ……
  李承乾目光有些纠结地看着皇帝老爹,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父子二人的关系就有些尴尬,他虽然有意向皇帝老爹询问,却不知该从何问起。
  李二陛下靠坐在御榻上,一脸平静地说道:“承乾,你应该很好奇父皇为何要否决你的提议吧。”
  李承乾躬身一拜:“父皇圣明,儿臣确实有些疑惑,还请父皇赐教。”
  李二陛下缓缓坐起身,挥挥手屏退左右,然后才开口问道:“承乾,你以为房卿他们为何会支持你的提议?”
  李承乾不知道皇帝老爹为什么突然把问题扯到房玄龄等人头上,皱眉沉思片刻之后才斟酌着说道:“儿臣以为此计于我大唐有百利而无一害,房公等人老成谋国,赞同儿臣的建议也是应有之义……”
  李二陛下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沉声道:“承乾,你还是太年轻了……诚然,你的谋划确实很好,依你之策,能为我大唐他日收服朝鲜之地省却不少麻烦,可是这却并非房卿等人赞同你这个计划的首要原因……”
  (O_O)?(O_O)?(O_O)?
  李承乾一脑门子的问号,根本听不懂皇帝老爹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好在李二陛下很快就给出了解释:“新罗历来是我大唐最忠诚的藩属,当此之时,朕若是下旨帮助高句丽,令新罗退兵,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朕?四方诸夷又如何看待朕?”
  ……
  经李二陛下这么一提醒,李承乾总算是有所明悟。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逻辑里,皇帝,身为天子,号曰神圣,必须是完美无缺的。
  任何人都能犯错,但是皇帝不能犯错。
  任何人都能有缺点,但是皇帝不能有缺点。
  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都会对皇帝的威望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皇帝的威望一旦出现损伤,就会让皇帝的权力发生动摇。
  千万不要以为皇帝号称「代天牧狩」,就可以为所欲为。
  历史上这么想过的人都已经GG思密达了。
  有历史记载以来,这个天下就不是统治者一个人说了算的。
  从宗周时期的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到宋明时期的「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甚至到满清时期的「八和硕贝勒议政制度」,始终会有力量站出来平衡皇帝的权力。
  这些人可以是诸侯,可以是世家,可以是文人士大夫,甚至可以是皇族宗属。
  不管他们的称呼是什么,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他们在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在和皇帝进行着权力的争夺。
  眼下这件事,李二陛下如果真的按照李承乾的建议去做,必然会对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他的威望和权柄。
  虽然这个影响可能很小,但是对于将权力视作生命的李二陛下来说,依旧有些难以接受……
  ……
  想到这里,李承乾背后不免出了一层冷汗,伏地拜道:“儿臣有罪……”
  李二陛下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承乾,一字一句的郑重说道:“承乾,从今天起,你要给朕记住一句话:「我大唐之敌,不在万里之外,而就在这朝堂之中!」”
  在这件事里,房玄龄等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不过身为皇帝,怀疑所有人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
  李承乾没有想到一向表现得对臣子信任有加的皇帝老爹居然会说出这种话,一时间也有些凛然,沉吟几息之后郑重拜道:“父皇教诲,儿臣谨记于心。”
  李二陛下微微颔首,转而说道:“朝鲜之事,朕知道你是担心新罗借机做大,不便于我大唐日后出兵收服……此事朕虽不能明发圣谕,我大唐却并非没有其他办法平衡三国。”
  李承乾再拜道:“儿臣恭聆父皇教诲。”
  李二陛下手指在御座扶手上点了点,吩咐道:“承乾,你回宫后给李佑去一封信,让他以辽王的名义向高句丽人出售我大唐的兵器甲胄,必要时可以出兵以高句丽人的名义与新罗交战……”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代帝王。
  在李二陛下看来,只要自己手里的权力不受损失,不过一些普通士卒的性命,大唐完全损失得起。
  至于新罗人和百济人会不会因此怀恨大唐朝廷?
  呵呵,大不了到时候全部推到李佑身上去就是了,反正以他的性子,做出这种事根本不会让人觉得意外。
  李承乾心里虽然有些不忍,不过既然是皇帝老爹的吩咐,他也只有俯首听命的份。
  ……
  正事说完,李二陛下就将刚才赶出去的人都召了回来,又派人去请了长孙皇后,一家三口久违的在一起吃了一顿家宴。
  席间,李承乾将自己打算让狄仁杰给李彻做伴读的事情和皇帝老爹说了一下。
  这种事本来就是走个过场,李二陛下也没有反对,只是随便问了问狄仁杰的出身之后就没有再管。
  饭后,李承乾径自回了东宫,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写了封信,安排宿卫连夜送去了辽东。
  等到一切处理完,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李承乾吩咐人将文案全部归档,带着黄安朝内坊走去。
第287章
:唐三藏的去处
  夜色渐深,长安城因为宵禁而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远在数千里外的长江入海口,依旧是一片人声鼎沸,粗大的鲸油火把将四周照得亮如白昼。
  火光中,身穿短衣的工人们挥汗如雨,往来奔走。
  海岸边,一个身穿青衣的工头指挥手下将巨大的鲸鱼尸体切割成块,再由这些工人蚂蚁搬家一样把它们搬到作坊里,扔进特制的大铁锅中。
  巨大的铁锅下火光熊熊,将这些鲸鱼尸体里的油脂逼出来。
  几个工匠站在锅边垒起来的石台上,用手里的铁铲不断翻动锅里的鲸鱼肉,把那些炼完了油脂的油渣捞出来扔到一边。
  等到油渣积攒到了一定数量,就会有人拿着簸箕上前,将这些油渣收集起来,堆到门外的一片空地上。
  本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油渣并不会被浪费,它们会被用来和鲸鱼骨粉混合,制作成效果超群的肥料。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混合了鲸鱼油渣和鲸鱼骨粉的新型肥料很受江南地区的百姓欢迎,已经有了逐渐取代传统人畜粪便肥料的趋势。
  ……
  码头上,玄奘法师站在船头,看着江心两座孤岛上繁忙的景象,一时间惊讶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他现在的心情就好像一个常年待在深山老林的野蛮人,突然被扔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心里满是如坠梦中的疏离感。
  尽管他已经在柴哲威的捕鲸船上待了好几天,可是看到那些鲸鱼小山一般的身影,他的脑海里还是不由自主的浮现起一个疑问——凡人真的可以宰杀如此庞大的「怪兽」吗?
  趁着玄奘法师愣神的这会儿功夫,柴哲威已经指挥手下将捕鲸船靠上了码头。
  在将跳板搭上码头之后,柴哲威走到玄奘法师身边说道:“法师,咱们到了,吴王早已等候多时,还请法师随我一起下船。”
  玄奘法师有些呆愣地看着远处的鲸鱼作坊,直到柴哲威喊了他好几遍,才终于回过神来,跟在柴哲威身后走下捕鲸船。
  ……
  码头上,提前收到消息的李恪早就带着手下众人等在了这里,看到柴哲威带着一个和尚下船,心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圣僧」玄奘法师。
  经过这几天在捕鲸船上的舒适生活,玄奘的形象比起之前好了很多,毛茸茸的板寸被剃了个精光,身上那件灰色的百衲僧衣也被换成了天竺国王钦赐的八宝佛衣,手里提着一根九环锡杖,看上去确实有了几分得道高僧的模样。
  跟着柴哲威走到李恪面前,玄奘法师左手竖在胸前,宣了声佛号,躬身一礼:“阿弥陀佛,小僧玄奘拜见吴王。多年不见,吴王风采更甚往昔,真是可喜可贺。”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经常会去长安各大寺庙上香,李恪因为陪母亲一起上香,也结识了不少佛教僧人,玄奘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听对方提起两人当年的情谊,李恪脸上露出和善的微笑,亲切道:“法师免礼……本王已命人在府中设下酒宴,为法师接风洗尘,还望法师勿要推辞。”
  在禅宗出现以前,佛教的戒律并没有那么严格,除了不能吃肉,不能成家以外,其他方面和普通人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对于大唐的僧人来说,参加宴会什么的是常有的事。
  因此玄奘法师也就没有推辞,在众人的簇拥下和李恪一同往几里外的都督行辕走去。
  ……
  说是行辕,不过在李恪和他手下一众人等的建设下,已经几乎达到了村镇的规模,行辕里除了李恪和他的手下,来往长江口的商人和各国使臣大多也都住在这里。
  李恪将玄奘法师带到自己的王府中,命人将已经准备好的饭菜端了上来。
  因为是为了给玄奘法师接风,所以宴会上并没有大酒大肉,只有一些清淡的果蔬和素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