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528

  自从去年皇帝将其他儿子召回京师养猪,关于吴王的消息就在朝野传的沸沸扬扬。
  有人说是因为皇帝不想看见这个儿子,才把他发配到吴州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做都督。
  也有人说是因为吴王惹怒了太子,发配吴州是对他的惩戒。
  可是随着捕鲸业的兴起,一切谣言都不攻自破,李恪摇身一变,成了所有人都要巴结的对象,吴州也成了整个天下目光交汇的中心。
  不为别的,就因为李恪以吴州都督的身份把持了长江入海口,在入海口的东沙、西沙(崇明岛前身)上建立了完整的鲸鱼处理作坊。
  现在的那些捕鲸人,捕到鲸鱼之后,直接就会拉到李恪的作坊里,处理干净之后用船拉着沿长江逆流而上沿途销售。
  当然了,李恪也不是神,不能把所有的路都堵死。
  如果不想让李恪手下的人帮忙处理鲸鱼,也可以学着当初谢青那样,拉着鲸鱼沿钱塘江一路北上,到扬州进行处理,不过前提是你要有能力像当初谢青那样将整个扬州码头清空。
  否则就算官府不管你,那些因为你拉了一条死鱼而让整个码头臭气熏天的商人也饶不了你。
  至于你说要自己在长江沿岸建造一间处理鲸鱼的作坊,呵呵,麻烦先问问长江口那些虎视眈眈的卫军答不答应。
  只要你拉着鲸鱼进入长江水道,走不出一里地就会有人找上你,告诉你根据某某名医的观察,发现鲸鱼尸体有可能会引发疫病。
  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吴州都督特地颁发了一条政令——
  任何未经处理的鲸鱼,都不允许进入长江水道,以免引发疫病。
  至于这个名医是谁?
  每一个被拦截过的船主都会告诉你一个不同的名字。
第262章
:父子兄弟
  凭借着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手段,李恪如今俨然已经成了所有捕鲸人的「太上皇」,知道他要回京,长安城中经营捕鲸产业的人早早就做好了拍马屁的准备。
  船队刚刚靠上码头,李恪还没有现身,鼓乐声就响了起来,几十个衣着锦绣的人冲到岸边,对着李恪的坐船拜道:“草民等恭迎大王。”
  听着码头上的动静,正在船舱里休息的李恪脸色有些阴沉。
  他这次回长安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打着的旗号却是「探望皇帝的病情」。
  这个时候不做出一副悲痛的模样,反而敲锣打鼓,难道是嫌御史台和门下省的那些家伙太闲,想给他们找点事做么?
  在心里骂了几句「笨蛋」、「蠢货」之后,李恪对舱外守着的卫士吩咐道:“让码头那些不晓事的家伙都给本王滚蛋!”
  “诺!”
  卫士郑重应命,一阵呼喝之后,码头的动静逐渐小了下去。
  等到所有人都离开,李恪这才走出船舱,带着贴身内侍杨琏走下坐船。
  看着从各船上搬下来的货物,李恪对杨琏吩咐道:“你在此处守着,将所有货物清点一番,进贡父皇的那些直接送去太府监入库,呈递东宫的那一份你亲自带人送过去。”
  “诺。”
  杨琏答应一声之后下去安排,李恪则登上一旁早已准备好的马车,向着长安城的方向驶去;
  ……
  太极宫,立政殿。
  李二陛下放下手里长长的礼单,对下首站着的李恪说道:“吴王在江南干的不错,没有叫朕失望。”
  李恪俯首再拜,神色恭敬地说道:“儿臣能有今日,全赖父皇昔日悉心教导之故,纵有微末功劳,也是叨天之幸而已。”
  李二陛下摆了摆手,随意说道:“吴王就不要谦虚了……你前些日子上书请求在沪地设立府县的事,朕已经交给太子去办了,你趁着这几日的功夫,多和太子走动走动,商量个章程出来。”
  “唯。儿臣谨遵父皇之制。”李恪老老实实的拜道。
  经过上次的昏厥之后,李二陛下的身体确实是大不如前了,只是坐了这么一会儿,头就有些发晕,揉了揉有些发涨的太阳穴,李二陛下对李恪吩咐道:“好了,朕有些乏了,你先退下吧。”
  “还请父皇多多保重龙体,儿臣先行告退。”李恪关心了一句,躬身退了出去。
  ……
  李恪走后,长孙皇后端着一碗汤药来到李二陛下身边,轻声说道:“陛下,该服药了。”
  李二陛下转过头看向长孙皇后,情绪有些低沉地问道:“观音婢,你说朕是不是老了?”
  以前只有一个李承乾在身边,李二陛下还不觉得有什么,可是今天看到李恪也变得这么能干,李二陛下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
  长孙皇后大约能猜出李二陛下的心思,温和笑道:“陛下这是说的哪里话,孙太医不是说了嘛,陛下只是一时引动了旧疾,只要安心调养,总能恢复过来的。”
  说着,便将托盘放在御案上,端起药碗吹了吹,递到李二陛下面前。
  李二陛下接过药碗一饮而尽,将空碗往桌上一墩,皱眉叹道:“吴王和齐王、蜀王都是朕的儿子,为何会相差如此之大。”
  想想刚刚李恪表现出的沉稳大度,再想想李佑等人不成器的样子,李二陛下只感觉肺都快气炸了。
  当初他顶着文武百官的压力将几个儿子全都封镇四方,原指望让他们成为朝廷的藩卫,却没想到这几个不成器的东西不仅没能干出成绩,反而因为没了束缚,将地方搅得不得安宁。
  李二陛下没办法,只能把自己说的话又吞了回去,把他们全都召回了长安。
  却没想到心玩野了的李佑等人回到长安之后也不消停,行事比起从前越发的放肆了几分,如果不是还有他这个皇帝老子在上头压着,有李承乾这个太子大兄在一边时刻约束,只怕这些家伙早就把长安城给掀翻了。
  ……
  想到秘书监那里堆成山的弹劾奏疏,李二陛下刚刚缓和下去的头疼又发作起来,真是恨不得把李佑等人全部吊起来抽一顿。
  看着皇帝夫君气愤的模样,长孙皇后连忙伸手帮他顺了顺气:“陛下万勿生气,李佑他们还小,再过几年他们也就能体会到陛下的苦心了。”
  李二陛下叹了口气:“朕也不指望他们有多出色,不要说和承乾比,他们就是能有李恪一半的才干,朕也就心满意足了。”
  做父母的,哪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李二陛下也实在是被李佑等人伤透了心,才会说出这种话。
  长孙皇后走到李二陛下身后,一边替他按摩头部,一边说道:“陛下既然想让齐王、蜀王像吴王一样,何不将他们放出锻炼一番。”
  李二陛下无奈苦笑:“皇后说笑了,这办法朕又不是没有试过,可是那几个混账有哪个能给朕省心,就是李恪,当初安州刺史参劾他的奏疏也不少。”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陛下也知道李恪当初没少被人参劾,那么他是怎么变成眼下这副模样的呢?”
  李二陛下眼前一亮,转过头看着长孙皇后:“皇后的意思是……”
  长孙皇后颔首道:“陛下,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与其让他们在长安为非作歹,不若将他们派出去,让他们也体会一番筚路蓝缕的艰辛,或许能有所收获也说不定……”
  听了长孙皇后的话,想到当日李承乾对自己做出的承诺,李二陛下深为赞许地点点头:“皇后说的不错,等到今岁大朝仪后,朕便下旨将李佑等人放出长安,让他们去自谋生路。大丈夫生于世间,当靠着自己的双手建功立业才是……”
  稍稍一顿之后,李二陛下转而问道:“依皇后之见,该将他们放到哪里去合适?”
  长孙皇后笑道:“妾身只是个妇道人家,不明于国政,此事还得陛下亲自决断才是。”
  李二陛下闻言开始在心里谋划该将几个儿子扔到哪里去才好……
第263章
:沪地设县
  李恪不会想到,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使得李佑等人马上就要被皇帝老爹扔到某个穷乡僻壤去遭罪。
  出了立政殿,李恪先是去了杨妃的寝宫向母妃问安,聊了一会儿家常后才告辞出宫,向着李承乾的东宫赶去。
  王驾马车刚刚驶进嘉福门,恰好遇见收到消息赶回长安的李承乾。
  兄弟相见,自是好一番寒暄。
  等二人走入宣德殿,分宾主落座之后,李承乾开口问道:“老三你此番回长安,应该是为了之前上书所言,要在沪地设立府县的事情而来的吧?”
  李恪点了点头:“大兄英明,臣弟回京,既是为了看望父皇,也是为了设立府县的事情而来。”
  “眼下参与捕鲸的人越来越多,加之许多来往我大唐的番邦船队也开始选择由长江通行,以臣弟手下的那些人手,实在支应的有些困难。是以臣弟才斗胆上书建议,在沪地设立府县,派遣官吏前往管辖。”
  李承乾神色平静地听着李恪的描述,一直等他说完,才叹息道:“如今想在沪地设立府县……难!”
  ……
  李承乾不是看不出在沪地设立府县的好处,作为后世的魔都,沪地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治理天下不是过家家,设立地方政府这种事不是随便说几句话就能办到的。
  如今大唐设立府县的标准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土地,其二是人口,其三是税收。
  第一点很好理解,土地是统治的基础,没有土地,自然也就没有统治存在的意义。
  沪地作为大唐未开发的处女地,各种空置土地多的是,别说是设立一个县城,就是设立一个府城也完全足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