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528

  李二陛下心里虽然也恨极了吐蕃,不过他也知道大唐现在的情况,没有贸然决定,而是问道:“诸卿可还有别的看法?”
  中书令温彦博出列拜道:“陛下,如今改革正是紧要关头,此时劳师远征,恐会引发朝内动荡。”
  “再者说,吐蕃此番只是为求娶我大唐公主而来,并非与我大唐有什么仇怨,大动干戈反而不美。”
  “依老臣看来,不如派遣一位大将将吐蕃人赶出去,彰显我大唐天威,然后再令吐蕃遣使言和,陛下嫁一位公主过去,以修两国之好。”
  温彦博的话顿时引来不少人的附和,就连李二陛下也有些心动。
  看到皇帝老爹似乎有意赞同,李承乾连忙出列拜道:“陛下,臣有一议。”
  李二陛下神色稍稍收敛了一些,平静说道:“太子有什么看法就说说吧。”
  李承乾应了一声,拜道:“陛下,臣以为中书令的建议很有道理。只是这和亲之举,臣以为万万不可。”
  李二陛下有些疑惑:“太子何出此言?”
  ……
  虽然汉唐和亲在后世被很多人批判的一文不值,说什么「把天下安危寄托在妇人的胸脯上,简直丢脸至极」。
  可是纵观历史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王朝中,真正解决了边患的唯有行使和亲政策的汉唐——汉朝灭亡了匈奴,唐朝灭亡了突厥。
  除了这两次外,可曾有哪个朝代能像他们这样,将草原上最强悍的部族剿灭?
  没有了……
  哪怕是后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太祖、成祖两代帝王追亡逐北,最终依旧没能将游牧部族灭亡,反而出现了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国家的实力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
  不可否认,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面对游牧部族的时候天然占据上风,可是这种优势只是量变,还算不上质变。
  中原王朝想要彻底剿灭游牧部族,像明朝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不是好办法。
  只有暂时收敛锋芒,拖延战争的脚步,同时不断积蓄国力,训练军队,最终毕其功于一役,才是真正可行的办法。
  汉朝经历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传承,最终才在汉武帝时期打残了匈奴。
  唐朝也是积攒了十多年,示弱了十多年,才在李靖和李承乾的手中灭亡了突厥。
  如果历史继续沿着原来的轨迹运转,李承乾也不介意支持和亲,可是他现在有了别的想法,和亲这件事就有些难以接受了。
  ……
  面对皇帝老爹的疑问,李承乾解释道:“陛下,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吐蕃今日敢因求亲之事兴兵犯境,日后未必不会因为其他事再次行此伎俩。”
  “为防万一,臣以为当循突厥之例对付吐蕃。使彼国之土成为我大唐屏障,方可保万世太平。”
  听李承乾这么说,多数官员只以为他想在未来灭亡吐蕃,然后像设立安北都护府那样设立一个安西都护府之类的衙门,只有岑文本从他的话里听出一丝别样的味道。
  想到之前李承乾对自己说过的话,岑文本眼珠一转之后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我大唐乃天朝上国,岂可因吐蕃一番威逼就低头嫁女。此例一开,其他野心之辈必然相仿,臣恐日后边境再无宁日,望陛下三思。”
  【岑文本居然会替太子说话?!】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李泰更是目瞪口呆。
  ……
  李二陛下没有理会一众大臣的反应,作为另一个知道李承乾未来计划的人,他也和岑文本有着同样的看法。
  只是略作沉吟之后,李二陛下就神色平静地说道:“岑卿所言十分有理,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长,诸卿以为如何?”
  皇帝老子都已经发话,众人哪里还有不听话的道理,当下就躬身拜道:“陛下圣明。”
  ……
  既然已经决定要对吐蕃用兵,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要商讨领军的人选。
  李承乾起身拜道:“启奏陛下,臣以为靖王元吉勇武不凡,当可为吾皇平定边疆之患。”
  听到李元吉的名字,李二陛下有些皱眉,不为别的,就因为他这个弟弟最近几年实在太不给他省心。
  不是今天纵马踩踏了这家的田地,就是明天驾车撞坏了那家的围墙,甚至还曾经干过强抢民女的事!
  短短几年的工夫,门下省和御史台弹劾他的奏疏集中起来能堆满一间宫殿,李二陛下给他擦屁股擦的手都酸了。
  能有这么个机会把这个祸害送出去,李二陛下当然是求之不得,当下点头道:“诸卿以为太子的建议如何?”
  百官也早就想把这个混世魔王送出去了,闻言都出声表示赞同。
  虽然吐蕃国力和大唐完全没得比,不过怎么说也是一方势力,因为担心李元吉玩脱,李二陛下打算给他配置一套豪华阵容。
  最后经过百官推选,决定以靖王李元吉为阔水道行营大总管,刑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迎战吐蕃!
第六卷:九二,见龙在田
第198章
:监国太子
  长安城西,长亭。
  调动大军的圣旨早就已经由快马送往各卫军的驻地,李元吉等人因为要商量战略,所以在京师逗留了两天,今天才要离京去接手各自统领的军队。
  因为不是什么大战,所以朝廷也就没有举行誓师大会,李二陛下只是安排李承乾作为代表来替李元吉等人送行。
  将李二陛下嘉勉众人的圣旨宣读一遍之后,李承乾将李元吉拉到一边,嘱咐道:“四叔,孤有件事想麻烦你帮个忙。”
  李元吉整了整身上有些别扭的盔甲,一脸无所谓地问道:“什么事?”
  李承乾压低了嗓音说道:“有劳四叔替孤找些熟知吐蕃地理,尤其是熟知吐蕃西部雪山地形的人送来长安,孤有大用。”
  李元吉手下动作一顿,表情有些古怪地看了看李承乾:“你小子又打算弄什么幺蛾子?”
  李承乾神秘一笑:“这就不劳四叔操心了,孤自然有我的道理。”
  李元吉满脸鄙视地看着李承乾:“就烦你们这种说话喜欢卖关子的人……也罢,左右这天下以后是你的,本王也懒得替你操这个心,只是几个熟知地理的人而已,等本王班师回朝的时候给你带回来。”
  李承乾嬉皮笑脸地拜道:“那就多谢四叔了。”
  李元吉无所谓地摆摆手,转身招呼众人上路。
  ……
  看着李元吉等人离开的背影,李承乾的眼中若有所思。
  他的这个要求当然不是无的放矢。
  百官大多以为李承乾是打算日后在吐蕃之地设立安西都护府,李二陛下和岑文本也只是认为李承乾打算用吐蕃国土来分封宗室。
  可事实上李承乾的野心并不止这些。
  吐蕃只是李承乾的一块踏脚石,他真正的目标是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面。
  身为一个穿越者,没有人比李承乾更清楚喜马拉雅山另一面是什么地方。
  那里是一块富饶肥沃丝毫不逊色于中国本土的土地,而且那里的人民逆来顺受,非常好统治。
  只要占据那里,就相当于给华夏民族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和血袋。
  李承乾前世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工业的王座是用尸骨垒砌而来的。”
  李承乾想要将大唐带入工业社会,必然要用生命去献祭。
  在它看来,与其让中国百姓死亡,不如学学当年的白皮们,用异族的血液成就中华民族万世不易的基业。
  一番挑挑拣拣之后,李承乾最终选择的献祭对象就是三哥。
  没办法,谁叫三哥逆来顺受的名声实在太过响亮,不去欺负欺负他们,李承乾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更何况印度半岛有着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藏,实在是一个天府之国。
  与其留到日后被白皮们糟蹋,不如交给知礼仪、懂廉耻的中国人来管理更合适——至少李承乾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
  在如今这个海运不发达的年代,想要到达印度半岛,只能选择走陆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