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528

  ……
  六月十八。
  长安的夏天格外炎热,李二陛下早已经带着后宫众人去了九成宫避暑,监国的担子再次落到了李承乾的身上。
  在武德殿和百官商量完政事之后,李承乾乘车回到了太子宫。
  一进春坊,秦怀道就抱着几卷文书迎上前:“殿下,今天又有十几本建议朝廷实施盐铁专营的奏疏。”
  李承乾从他抱着的文书里抽出一卷,随意看了两眼,装模作样地说道:“朝廷不是上个月才公议否决了盐铁专营吗?怎么这些人又提此事,真是闲着没事做,全部留中吧。”
  秦怀道闻言凑到李承乾身边小声说道:“殿下,这次不能再留中了,最近几天关于盐铁专营的奏疏咱们已经留中上百份了,而且这里面还有几位特进上的奏疏,这些是无论如何也要给个答复的。”
  唐朝的特进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不过地位很高,不仅能够参加朔望朝会,还能直接给皇帝上书。
  如今太子监国,这些人是出于面子才给李承乾上的书,如果李承乾不能给个答复,他们马上就可以直接把奏疏送去九成宫。
  听秦怀道这么说,李承乾也明白是到了该收手的时候了,如果真把这些人逼急了,闹出什么乱子,他这个太子也不会好受。
  在心里盘算一番之后,李承乾叫来一个卫士,严肃道:“盐铁官营之事乃是百官公议,陛下亲断的国之大政,孤虽奉旨监国,却也不敢自作主张。你将这些奏疏快马送往九成宫,请陛下圣裁。”
  “诺。”
  卫士答应一声,接过秦怀道手里的奏疏转身离去。
  ……
  东宫宿卫带着大家的奏疏赶去九成宫。
  收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振奋不已。
  九成宫离长安不过三百里,都不用等到晚上,皇帝就能看到大家的奏疏,然后就是召集百官议事,确立盐铁官营制度。
  很多人甚至都已经开始吩咐下人准备车马,就等着李二陛下一声召唤,立马就动身赶往九成宫。
  很可惜,这个世上有句话,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李二陛下确实在天黑以前就收到了李承乾派人送去的奏疏,不过突然傲娇起来的李二陛下并没有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召集百官议事,反而送回来了一道圣旨。
  圣旨很简单,刨去开头结尾,只有短短十个字:“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这是《史记》里记载的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朝廷施政立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百姓就会无所适从。
  很明显,李二陛下这是拒绝了百官建议施行盐铁官营的请求。
  ……
  如果放在平时,百官并不介意和皇帝老子好好掰扯掰扯,可是现在不行。
  盘踞在洛阳的低价盐就好像压在众人头顶的一座大山,随时都有可能把大家压得粉身碎骨。
  为了自己的「钱途」,大家不得不拉下脸皮,一封接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疏送往九成宫。
  可惜这次李二陛下似乎是铁了心,所有奏疏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音讯。
  日复一日,就在大家几乎就要崩溃的时候,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出手了。
  ……
  六月二十四,魏王李泰摆开了全副的亲王仪仗,大摇大摆的前往九成宫向皇帝请安。
  到底是李二陛下最宠爱的儿子,李泰进宫不久,就有圣旨传回长安,召集所有四品以上官员九成宫面圣,商议盐铁官营之事。
  消息传出,无数人喜极而泣,一边赞颂着魏王仁德、陛下圣明,一边屁滚尿流的朝九成宫赶去,生怕去晚了李二陛下再次反悔。
  ……
  在压力的催迫下,大唐朝廷这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效,仅仅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弄出了一套完整的盐铁官营方案。
  这套方案是在之前卢照辞提出的方案上演化而来的。
  总的来说就是朝廷并不禁止私人生产盐铁,不过禁止私人贩卖盐铁,所有的盐铁产品都要卖给朝廷,再由各级官府设立的盐铁官统一售卖。
  如此一来,朝廷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好处,商人们的利润虽然会被压缩,不过多少还有些赚头,百姓也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盐铁。
  事情看上去似乎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不过暗地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只有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楚了。
第173章
:李渊驾崩
  盐铁官营的消息传回长安,百姓们自然是欢欣鼓舞,朝堂却很平静,甚至隐隐有些沉重的味道。
  就在前两天,太上皇李渊意外病倒,而且病势来的极快,不过才两天的功夫,就已经下不了床了。
  根据太医的诊断,太上皇是年老体弱,加上酒色无度,引发了风疾,估计是没多少日子可活了。
  风疾在中医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多病都能被称为风疾,不过在李承乾看来,李渊的状态很像是后世的中风。
  当年李承乾曾经见过一个中风的病人,知道得了这种病基本上是没救了,一边派人将这个消息通知李二陛下,一边搬进大安宫亲自服侍李渊。
  ……
  大安宫,玉液池;
  临水的一座凉亭中,李渊躺在一张摇椅上,李承乾坐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将太医熬好的药给他喂下去。
  也不知是药起了作用,还是湖面的清风激起了李渊的精神,从早上开始就一直迷迷糊糊的李渊突然蠕动了两下嘴唇,吐出一句微弱的话:“是承乾啊。”
  “回皇祖父的话,是孙儿。”
  李承乾一边答应着,一边连忙放下手里的药碗,替李渊顺了顺气,又将他背后的靠枕挪了挪,让李渊能够靠得更舒服一些。
  李渊苍老的身躯在摇椅里扭了扭,有些不舒服地皱了皱眉:“这里太暗了,把朕挪到太阳底下去吧,朕似乎已经好久没有晒过太阳了。”
  虽然如今暑气还没有退去,不过既然是太上皇的吩咐,李承乾也不敢不听,连忙招呼几个内侍过来把李渊抬到了亭子外边临水的一株柳树下面。
  微风吹过,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点点的阳光从枝条的缝隙间落下,如同金色的小虫一般在身上不停地游走。
  或许是对李承乾的这个安排很满意,李渊的嘴角露出一抹闲适的笑容,两只眼睛微眯着看向不远处的湖面。
  沉默了半晌后,李渊忽然有些恍惚地看着李承乾问道:“承乾今年要及冠了吧?”
  这里的及冠当然不是说的行冠礼,李承乾的冠礼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行过了,李渊这么说只是问李承乾是不是要二十岁了。
  李承乾点点头,恭敬道:“皇祖父圣明,再过几个月孙儿就要满二十了。”
  李渊点了点头,目光重新看向湖面,又是一段长久的沉默。
  就在李承乾被清凉的微风吹得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半眯着眼睛的李渊又冒出一句:“承乾,爷爷要谢谢你。”
  李承乾精神一振,说道:“皇祖父说的这是哪里话,孙儿愧不敢当。”
  李渊吃力地摆了摆手:“你不用谦虚,朕知道,如果不是你,你大伯,你四叔他们活不下来,承道、承安、承宗……他们都活不下来。”
  李承乾默然,他不知该怎么接李渊的话。
  好在李渊本也没打算让他接话,自顾自的说道:“承乾……承乾……真是个好名字啊。孤当初给你取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安你父皇的心,却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如今的你真有了几分承天应命的气象了。”
  李承乾心里一惊,连忙转头四处看了看,生怕李渊这句话被人听了去。
  在确定身遭十丈以内空无一人之后,李承乾才压低声音说道:“皇祖父谬赞了,父皇如今春秋鼎盛,孙儿岂敢造次。”
  李渊浑浊的目光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片刻,嘴角扯起一个弧度,虚弱地笑道:“你小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谨小慎微,须知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很多事做的太过面面俱到,反而不如露些破绽的好。”
  李承乾有些听不懂李渊话里的意思,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躬身一拜:“孙儿谨记皇祖父教诲。”
  李渊笑得越发开心:“你小子啊……也罢,人总要自己学着成长的,不吃几次亏,你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说到最后,李渊忽然开始剧烈咳嗽,看那架势,连肺都快咳出来了。
  李承乾神色一变,连忙上前替他顺气,语气有些焦急地询问道:“皇祖父,孙儿马上叫太医过来……”
  说着便抬头准备招呼远处站着的黄安。
  李渊抓住李承乾的手,阻止了他叫人的动作:“别叫太医了,朕虽然不是什么气盖天下的豪杰,却也不想在这时候还受药石之苦。”
  咳嗽了一阵之后,李渊的气色居然反常的好了起来,甚至脸上还出现了异样的潮红,一句话也是说的中气十足。
  看到他这个样子,再想想他话里的意思,李承乾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渊重新躺回摇椅里,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承乾说道:“承乾啊,爷爷有件事希望你替朕去办。”
  李承乾点了点头:“皇祖父尽管吩咐,孙儿无所不从。”
  李渊「嗯」了一声,目光转向眼前开阔的水面:“你大伯他们是因为朕的缘故才落到现在这步田地,朕心中实在有愧。如果你哪天登上皇位,朕希望你能像今天你父皇分封诸子一样,给老大、老四他们的子嗣一块封地,让他们有个宗祀传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