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528

  李二陛下最近也不知道抽的什么风,想要学习汉朝故事,通过封建诸子来拱卫中央。
  虽然百官强烈反对,甚至有人不惜以死相谏,可是打定主意的李二陛下依旧在前两天下达了分封诸子的圣旨。
  圣旨既下,事情就已经成了定局,几位有了封号,即将赴封地上任的大王自然要开始考虑怎么给自己之下的百姓捞取好处,从而收买人心。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天海商号突然开始售卖曲辕犁,知晓内情的诸位大王哪里不知道是东宫在后面操控,当下就联袂而来。
  李承乾根本不担心几位弟弟通过这种手段邀买人心,从而形成汉初诸侯割据的局面。
  因为了解历史的他知道用不了几年李二陛下就会后悔,然后取消所有的封国,再次恢复大唐原本那种亲王遥领封地收入的制度。
  他不爽的只是几位好弟弟居然薅羊毛薅到自己头上来了。
  叹了口气之后,李承乾说道:“你们想要曲辕犁,直接去找少府不就行了,曲辕犁的技术孤早已派人送去给了少府令,以少府的能力,如今怎么样也该产出上万套了吧。”
  一边的李治插嘴道:“别说上万套,就是再生产十万套也没有我们的份。”
  “父皇已经下诏,如今生产出来的这些曲辕犁全部分给英国公他们这些有功之臣。等到这些人分完了,剩下的要送去各州道府县,供各地方官府仿造。”
  “按少府令杨毅的估算,想要将这些曲辕犁全部生产出来,至少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父皇知道我们等不及,所以就让我们来找太子大兄。”
  李承乾瞥了他一眼,无语道:“你小子跟着过来凑什么热闹?你又不用赴任。”
  虽然圣旨是诸子就藩,不过李泰和李治被李二陛下下旨特许不用去封地赴任,就留在长安陪伴天子左右。
  李治理直气壮的说道:“虽然我不用赴任,可是我也有封地,身为大王,我总该为百姓做些什么才是。”
  李承乾被他这话气乐了:“既然晋王殿下想为百姓谋福,孤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孤便按市价卖给你,盛惠两万钱一具曲辕犁,不知晋王殿下打算要多少?”
  李治被李承乾吐出的数字吓了一跳。
  就像李承乾说的那样,他只是跟着来凑热闹的,之前根本就没有了解过现如今的曲辕犁到底是个什么行市,此刻听说居然要两万钱一具,顿时吓得不敢说话。
  李恪在一边皱眉道:“大兄,据小弟所知,这曲辕犁的原料和工钱加起来不过才两千钱左右,你居然卖两万的高价,会不会有些过分。”
  李承乾有些诧异地看向李恪:“哟,老三,你不错啊,都知道核算成本了。”
  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核算成本」,不过李承乾话里的意思李恪还是听出来了,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大兄这些年做得如此出色,小弟只是东施效颦而已。”
  身为一个现代人,李承乾自然不会对商业有歧视,不过李恪作为古人,还是一个皇子,能够沉下心来看待商业上的问题,这让李承乾非常的满意,就冲这一点,李承乾就决定给他一点优惠:
  “也罢,看在老三你的面子上,孤决定以成本价卖给你们,每具曲辕犁两千钱。”
  李恪苦笑着摇头:“大兄,就算是按成本价,小弟等人也是买不起的。”
  他们要拿曲辕犁,那肯定就不会是只要一两具,至少也是上百具起步,按着两千一具的价格,那就是最少二十万钱。
  虽说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少钱,可如今大家都要赴任封地,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这要是把钱都花在曲辕犁上,到了封地该怎么办?
  难道要大家白手起家?
  众人自问都没那个本事。
  虽然想说让太子免费给众人配齐所需的曲辕犁,可是在场这些人都很要面子,没有谁能拉下来这个脸。
  看着几位弟弟在那里「眉来眼去」的互相推诿,李承乾的嘴角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说道:“孤倒是有一个办法,能让你们不用花一分钱就得到想要的曲辕犁,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
第167章
:俯首称臣
  “不知大兄需要小弟做什么?”兄弟中性子最为急躁的李愔首先开口问道。
  李承乾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施施然道:“孤最近对诸子百家的学问挺感兴趣,你们谁能给孤找来一个百家后人,孤便给免费个给他一百具曲辕犁用作交换。当然了,儒家除外。”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李承乾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愔瓮声瓮气地说道:“就算我们能找到百家传人,等到把人送进长安,都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还要曲辕犁有什么用?”
  李承乾并不在乎他的无礼,笑着说道:“诸位兄弟就藩,孤这个做兄长的总不能没有表示。孤已经为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五百具曲辕犁,算是孤送给你们上任的贺礼。”
  “除了这些曲辕犁以外,你们要想再得到更多的曲辕犁,要么自己出钱购买,要么就拿百家士子到孤这里来换,如果你们真能找到大才,孤还可以多给你们一些曲辕犁以做奖励。”
  众人眼中都射出欣喜的光芒,李愔和李佑这两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更是直接应承了下来:“大兄放心,小弟一定尽快替你抓到足够数量的百家士子,就是殿下到时候别拿不出足够的曲辕犁。”
  对于这两个从小备受宠溺的大王来说,抓几个读书人实在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们只是担心这个便宜占着占着就没了。
  看出两人的顾虑,李承乾笑眯眯地说道:“如果孤拿不出曲辕犁,又或者你们不需要曲辕犁了,孤便按照每人二十万钱的价格和你们交换。”
  李愔和李佑觉得自己是在占便宜,李承乾又何尝不是。
  要知道他身为太子,一般情况下根本就不能离开长安半步,想要完成集齐百家的目标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现在有了这几个弟弟的帮忙,无疑会轻松许多,而他为此损失的不过是一些钱而已。
  对太子殿下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都不是问题。
  ……
  就在大殿中一片祥和的时候,许久都没有说话的李恪犹豫着开口:“大兄,此举会不会有些不妥,若要是被百官知道了,只怕会有大麻烦。”
  和李愔、李佑这两个无法无天的家伙不同,李恪行事向来谨慎,从来不做犯忌讳的事。
  虽说大唐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赤裸裸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潜意识里大家都一直秉承着这个观念。
  即便有人是法家或者黄老子弟,也必须在身上披一层儒生的皮,否则在官场上举步维艰,用不了几年就会被同僚排挤出去。
  这个时候,身为大唐太子的李承乾公然招募百家士子,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没什么好结果,甚至有可能连储君之位都会失去。
  李承乾当然也知道现在的社会情况是个什么样子,不过他早已想好了解决的办法:“老三,你觉得现在还有纯正的各家弟子吗?”
  李恪一愣,紧接着反应过来:“大兄是打算让他们用别的身份进入东宫?”
  李承乾微笑着点点头。
  在他看来,马甲这种东西,自从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是用来给人换的。
  什么法家,儒家,墨家……
  都不过是戴在头顶上的帽子而已。
  只要李承乾自己不承认招的是百家子弟,就不怕百官找自己的麻烦。
  更何况李承乾觉得或许朝廷里有不少人会在暗中支持自己的行动。
  其他的就不说了,现如今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那可是出身于清河房氏。
  清河县自古以来就是黄老学派的大本营,房玄龄本人的施政举措也很像史书中记载的黄老派的风格。
  如果让他看到家乡学派重新崛起的希望,你觉得这位仆射大人会不会大开方便之门?
  除了房玄龄以外,如今的门下侍中魏征在李承乾看来也不像一个儒家门徒。
  他那种狠辣的行事作风和把皇帝当声望机器刷的行为,让李承乾想到了历史上另一个把皇帝和太子当成声望机器的法家名臣张释之。
  李承乾觉得有这两个人在,肯定能替自己挡下不少明枪暗箭,而等到他们没办法保护自己的时候,东宫的势力必然已经无可撼动。
  对于这一点,李承乾有着绝对的自信。
  ……
  听完李承乾对自己计划的描述之后,李恪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自己这位大兄。
  虽说李恪早就知道自己这位大兄不是正常人,可是之前从未想过他居然会有这么缜密的心思和细致的观察力。
  李承乾满面春风地看着李恪,伸出手道:“老三,大丈夫生于世,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和孤一起玩一把大的?”
  李恪刚开始被李承乾的话吓了一跳,可是紧接着就觉得整个人都随着李承乾的话兴奋起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承乾的话就好像一柄巨锤不断敲击着他的灵魂,一股名为「野心」的力量在他心里不断滋生。
  看着李承乾伸出的手,李恪的目光不断闪动。
  几息之后,刚才还站着的李恪突然跪倒在地:“臣弟愿为殿下门下走牛马,为我大唐开辟万世不移之基业。”
  不只是李愔等人被李恪的举动吓了一跳,就连李承乾自己,一时间也有些愣怔。
  所谓「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这君臣的名分一旦定下来,再反悔的话那就是叛贼了。
  虽然李恪之前就已经和李承乾表示过对皇位没想法,可是那时候的他一直是称呼李承乾为「大兄」,自称「小弟」,这种称呼虽然让两人显得亲近,却也给李恪日后争夺皇位留下了余地。
  可是现在李恪说出这番话,等于把自己放在了李承乾的从属地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