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528

  走出不远,李承乾召过那个被他从少府借调而来的监作问道:“郑监作,工匠们住的房子建造的怎么样了?”
  虽说李承乾早在朝少府要人以前就对皇庄做出了扩建,可是这一次来的工匠和家属有点多,原本计划好的房子有点不够用。
  为了让这些工匠能死心塌地的给自己卖命,李承乾利用太子的权力从将作监调来一个给皇室建造宫殿的团队,专门负责按照这些工匠自己的要求给他们建房子。
  听了李承乾的问题,郑全躬身拜道:“回殿下的话,工匠们的房子已经全都建好,眼下只需要再建几个专用的工坊就可以了,在明年开春以前应该能全部完成。”
  李承乾点点头,对身边的一个老者说道:“张公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和孤说,孤一定会尽量满足诸位长者的要求。”
  对于这个头发已经全都白了的老者,李承乾是万分敬重的,不仅因为他是整个少府体系里最顶尖的几个大匠之一,更因为这个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老者是如今大唐天下寥寥无几的墨家传人之一。
  千万不要以为唐代就没有墨家了,事实上在初唐年间,诸子百家多少还有一些苟延残喘的传承存在。
  直到唐玄宗改革科举,将除明经和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全部裁撤,才将诸子百家的余晖彻底粉碎。
  李承乾之所以对这个老头子如此厚待,一来自然是因为对方工艺超群,对他推动技术进步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来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示好墨家,将散落在天下各地的墨家传人都搜罗到自己麾下。
  有了墨家以后,再把法家、纵横家、杂家这些都找出来,重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
  好不容易有了一次穿越的机会,李承乾岂能眼睁睁看着儒家一家独大,再次将堂堂天朝拖进那个怎么也走不出来的「王道迷宫」。
  ……
  张季当然不知道李承乾心里的这些小算盘,见太子这么看重自己,张季顿时老泪纵横,当下就要跪倒:“殿下如此看重,老朽必誓死以报!”
  李承乾连忙搀住他,劝慰道:“老大人切莫激动……”
  好家伙,老头子都七十多了,这要万一激动过度嗝屁朝凉,他到哪儿再去找墨家传人去。
  张季颤颤巍巍的起身,用他那枯树枝一样的手指抹了抹眼泪,对李承乾拜道:“殿下,虽然皇庄还没能正式运转,不过老朽和几个同僚已经将殿下提过的一件东西造出来了。”
  李承乾有些疑惑:“什么东西?”
  张季并没有明说,侧身一礼道:“请殿下随老朽前去一观。”
  李承乾跟在张季身后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处宽阔的空地前。
  这是一片约有足球场大小的空地,平时看上去应该还算开阔,可是眼下却显得逼仄,因为这片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件和杂物。
  在这些杂物中间摆放着一件半人多高的物件。
  那锋利尖锐的铁质尖头,那弧度优美的长臂,无不在向李承乾表明着它的身份——曲辕犁。
  一个彻底将中国传统农业推上巅峰的发明。
  ……
  自汉代发明直辕犁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数百年来都没有任何进步,直到唐朝后期,才由江南百姓发明了曲辕犁。
  拖李承乾穿越的福,这个本该在百余年后才出现的事物提前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
  毫无疑问,这就是蝴蝶效应的作用,而随着李承乾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这个效应的影响也肯定会随着加大,最终将整个世界变得焕然一新。
  抚摸着还有些毛糙的犁辕,李承乾的目光闪烁不定,他已经想好该怎么利用这件东西了……
第164章
:元日大朝
  贞观九年正月初一。
  刚交三更,太极宫承天门下就已经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所有在京衙门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出现在了这里。
  这些平日里跺跺脚就能让百姓颤抖的官僚,此时就好像落入大海的水滴一般渺小。
  承天门前数以百计的宫灯和火盘子时以后就被点亮,城墙上数以千计的火把更是足足烧了一夜。
  明亮的火光将整个承天门广场照的有如白昼一般。
  「骨碌碌」的车轮声中,一辆辆装饰的富丽堂皇,奢侈到极点的马车在家臣仆役的簇拥下驶到近前,李氏宗亲,开国以来封赏的各级勋贵走下马车,与当朝的官员分庭而列。
  这些人到齐之后,各地方官府的代表,各番邦国主的代表次第到来,承天门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新罗国的代表最后一个入场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雀门的方向。
  在那里,李承乾的太子仪仗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
  几乎是同一时间,李二陛下穿着衮冕的身影也出现在承天门上。
  太子车驾在百官公卿的目光中缓缓朝着承天门靠近,一直走到承天门下,李承乾才从车上下来,走到前方站定。
  等到李承乾就位,所有人都跟着他一起叩首:“臣等参见陛下,愿吾皇千秋万岁。”
  城门楼上的李二陛下嘴巴动了动。紧接着,站在他身前不远处,刚刚上任不久的太常刘洎大声道:“陛下命群臣平身。”
  百官这才纷纷起身,分班站定,只有李承乾依旧留在原地。
  刘洎再次高声唱喏:“再拜。”
  李承乾再次拜倒:“臣太子承乾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同休。”
  说完这一句之后,李承乾才从地上爬起来,退到一边。
  在李承乾之后,李泰、李恪、李佑这几个李二陛下的儿子也上前祝礼,说的话也都和李承乾是一样的。
  等到李二陛下的儿子们说完,就轮到以李建成和李孝恭二人为首的宗室诸王,以长孙无忌和李绩等人为首的勋贵。
  再之后是朝廷各个衙门的官吏。
  等到所有人都祝辞完毕,李二陛下才微微动了动嘴。
  刘洎站上前大声说道:“皇帝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
  所有人再次拜倒,三呼万岁,然后再起身。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流程没有写,那就是在三呼万岁之前要跳舞……这个情节太羞耻了,我实在没办法把它写进小说里,在此说明一下,大家知道就行。)
  ……
  等到群臣一起拜完,李二陛下从御座上站起身。
  刘洎适时地喊了一句:“皇帝为公等兴(起身)!”
  这句话就等于是宣告朝会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轮到大家向皇帝敬献贺礼了。
  李承乾在众人的目光中走上前,拜道:“臣伏以青阳发春,肇宝历于兹始;元穹降祚,仰圣寿而维新。正殿向明,班行承庆。顾臣等守土,列在东宫,常怀捧日之心,伏阙称觞之礼。瞻九重而在天,空倍情而增恋……”
  在念完卢照辞写的祝辞之后,李承乾将一块玉璧捧过头顶,自有宦官走上前接过玉璧,呈递到李二陛下的面前。
  很快,李二陛下的回答就通过刘洎传遍全场:“陛下制曰:「谨谢」。”
  李承乾再拜之后退了回去,紧接着李泰带领李恪等人一起上前祝拜,送礼。
  他们送的也都是玉璧,只是他们的玉璧比起李承乾送的要低上一个档次。
  并不是他们没钱买更好的玉璧,只是什么样的人要送什么样的礼,早就规定的清清楚楚,他们就算想要送更好的都不行。
  而且李二陛下对他们的回复也和对李承乾的时候不一样,对李承乾说的是「谨谢」,对李泰等人则只用说一个「谢」字就可以了。
  这就是所谓的「礼」,不可逾越,不可违逆。
  ……
  李泰几人之后,李建成带着宗室诸王上前,再接着就是列位勋贵、三省六部的主官。
  一直等到九寺五监的主官送完了礼,这个流程也就暂时告一段落,至于其他那些更低级别的官员,他们礼物稍后会由太常代收,皇帝是不会亲自收他们的礼的。
  ……
  看了看已经高高挂上天空的太阳,李二陛下起身朝承天门后走去,黄易高声道:“陛下还宫,百官恭送。”
  文武百官齐齐拜道:“臣等恭送陛下。”
  李二陛下虽然走了,不过并不是说元日大朝就此结束。
  作为整个大唐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元日大朝要持续整整一天时间,这对于与会官员的身体是个极大的挑战。
  因此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皇帝一般都会在贺礼之后,宴飨之前离开一下,给百官一点解决生理问题的时间,以免有人因为肾虚或者其他原因作出什么失礼的事情。
  现实和当初设定这个步骤的人预想的一样,李二陛下的天子卤簿刚刚消失,就有许多官员忍不住起身,飞快朝着净所的方向跑去。
  大约过了一炷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解决完了生理问题的百官各归其位,李二陛下也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
  上千的内侍宫女端着案几和酒菜穿梭在百官之中,元日朝会最轻松,最享受的宴飨环节终于开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