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8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2214


杨洋的生活状态,李世民是看在眼里。
今天的行程完全是随意的,根本就不可能有谁事前安排好了给李世民看。
“大唐现在的贫富差距太大了,有钱的富商、勋贵,有着无数的钱财,但是底层的普通百姓,大部分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
我们大唐要长久的繁荣稳定,有必要加强中间阶层的人口数量,这些人的家财虽然没有办法跟富人相比,但是有着自己的房子,有着自己的马车,可以时不时的去酒楼之中,尝尝鲜;也可以去歌剧院之类的地方,看一场戏剧,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考虑购买。小农场主的未来,就算是这类人。”
李宽想到了后世的中产阶级相关的理论,忍不住跟李世民提了提。
虽然这个概念直接拿到大唐来,不见得很合适。
但是有这意思,是相通的。
一方面,朝廷要尽可能的减少贫困人口,让大家都有饭吃,这样就不会轻易地去造反。
因为造反的成本和代价有点高。
另外一方面,要扩大中间阶层的力量,让他们成为大唐稳定的基石。
从历史上,以及后世的情况来看,中间阶层是最稳定,最不愿意造反的一个阶层。
李宽现在也有意识的在加强这一个阶层的人口数量。
“小农场主?你这个概念,倒是很新鲜!”
李世民品味着李宽话里的意思,思索着这些变化对大唐的影响。
“没错,在辽东这些地方,你要是像关中那样精耕细作,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辽东,那是一点也不夸张。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里的土地,又不给大自然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适当的发展小农场主的规模,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我们的耕作效率不断的提升,以及一些小农场主经过了早期的积累之后,慢慢的有实力扩张,那么辽东的中型和大型农场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也算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直以来,李宽都是在有意识的扶持一些新的阶层。
以前,更多的通过扶持商业发展,带动匠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现在,也可以通过比较传统的农业,来造就一批不一样的农场主。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就是宽儿你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而推进的吗?”
李世民想到了当初李宽劝说自己设立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的场景。
对于这么一个新鲜的事物,李世民虽然不反对,但是也没有抱太多的期望。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似乎情况有点不一样啊。
有些东西,只有自己亲自体验过,经历过,才有不一样的感受。
否则就是别人说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啊。
“不完全是!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能够促进小农场主的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考虑了辽东的长治久安。大唐需要在辽东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可以通过大量的官员任命和驻军来实现,但是成本太高了。而通过生成建设兵团,则是可以把这种成本降低到最低,同时还能解决辽东乃至大半个大唐的粮食问题,意义非同凡响。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不是非常重视辽东。汉朝的时候,虽然也设立了几个郡,但是朝廷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到了后面也没有保住。如果辽东的局面能够在陛下手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背后蕴含的意义绝对是非同凡响。”
李宽知道像李世民这样的帝王,一般的东西已经不能吸引他了。
但是如果有名垂千古的机会,李世民肯定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嗯,目前来看,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开饭咯!”
李世民的话音刚刚落地,杨洋就开始招呼众人开始过去吃饭。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杨洋的这个院子也刚刚的建好,相关的器具并不齐全。
所以吃饭的时候,直接就是每人一个大的木碗。
盛肉的大锅,也是一个巨大的木盆。
要是放在后世,用这么大的一节实木制作这么一个木盆,绝对是一种非常浪费的行为。
但是放在此时的辽东,最不值钱的就是木头了。
不说一人抱、两人合抱粗细的木头,你就是想要三人、四人合抱粗细的木头,辽东也有大把。
虽然高句丽是半农半牧的国家,但是更多的还是在辽东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俗。
所以辽东的森林,保养的还是非常到位,各种巨大的木头,随处可见。
哪怕是杨洋所在村子,不用走一里路,就能砍伐到大量的木头。
“杨洋,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日子都过的跟你一样好吗?”
看着眼前一盆盆的炖肉,李世民心中其实非常的高兴。
作为一个帝王,谁都希望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
很显然,杨洋一家此时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好叫这位郎君知道,我们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跟我这一样,但是都过的不差。朝廷有着丰厚的赏赐,辽东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你不懒,就不用担心过不上好日子。现在啊,我就盼望着时间能够过的快一点,这样我就能尽快的把朝廷分给我的土地全部种上水稻和大豆,到时候就能迎来丰收。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从地里面刨食。”
杨洋这个观点,虽然在李宽看来有点土,但是却是代表了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人的意见。
作为府兵被征兆到辽东作战,这些人之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
如今只不过是回归了老本行而已。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总共有三万将士,再加上朝廷赏赐的女人和奴仆,差不多有二十万人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简直就是一座新的城池一样。能不能从地里面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确实非常的重要。”
对于杨洋的话,李世民也不好说什么,随便接了一句话之后,就坐下来开始吃饭。
什么山珍海味,李世民都品尝过。
但是到治下普通百姓家用餐,还是像今天这样没有事前准备,在对方的邀请之下过来吃饭得情况,李世民还是第一次碰到。
所以在整个吃饭过程当中。李世民也问了不少问题,算是真正的了解了辽东生产建设兵团一线说面临的真实情况。
这种东西,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确实的意义。
但是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准确的把握各个州的百姓的生活状态,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788章
不能任由新罗人坐大
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动静没有搞的杨广那么大。
再加上班师回朝的时候,有一半的将士都就地转入了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另外还有一部分要留守在各个要害城池。
所以李世民只带了不到两万大军回长安。
“春天出征,秋天回朝。只不过是半年时间,就解决了悬在大唐东北的重大危害,陛下的赫赫战功,远胜前朝啊。”
眼看着辽东城渐渐地从视野中消失,房玄龄也颇为感慨。
虽然出征的时候,他被留在长安城辅助李承乾,但是在后面他还是赶到了辽东,协助安排战后的事情。
这一次的出征,如果把缴获的那些物质算上去,户部居然没有出钱。
难怪唐俭最近都脸上笑眯眯的。
特别是将士们的奖赏,比唐俭想象的要少很多。
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小气,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已经完成了奖励。
“整个北边,已经没有谁能够给我们大唐带来威胁了。但是往西域而去的话听说丝绸之路还不是非常顺畅;往西南而去,也有吐蕃国和六诏不服我们大唐。朕要做的事,还有不少呢。”
虽然李世民心中很是得意,嘴里却是难得的谦虚了起来。
“六诏那边,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着实不大听话,反倒是那个蒙舍诏,今年派人主动来长安,表达了臣服大唐的意思;如果陛下要对付六诏,微臣觉得楚王殿下的拉一批、打一批的策略,其实也可以用在六诏上面。
至于吐蕃国,那个松赞干布在松州吃了大亏之后,已经收敛了很多;不过据说他们调整了扩张方向,倒是吞并了周边好几个小国和部落,国力在不断的增强。并且,这两年长安城的吐蕃人也变多了,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把大唐的货物运输回去,把一些新的技术带回去,如此雄心壮志的松赞干布,吐蕃国倒是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麻烦。”
房玄龄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作为尚书左仆射,他接收到的各种消息也足够多,能够对大局有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
“这几年先把辽东开发出来,到时候我们大唐的国力必定更上一层楼。不管是吐蕃国还是六诏,如果再对我大唐阳奉阴违?
那朕就直接灭了他们。”
这一次的大胜?
让李世民对大唐的军力有了新的了解。
同时,这一场战争之后?
李世民支持大唐皇家军事学院发展的想法也更加坚定。
“对付一个国家?
直接灭了是一种方法,但是像是楚王殿下在半岛里头那样的安排?
其实也未尝不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利益,楚王殿下在平壤城的布局?
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