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2214


如今之际,只能让胥吏们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然后再慢慢提高门槛。
反正是只要把门槛设在那里了,以后观狮山书院的学员们的机会就多了,大唐各地的书院的吸引力就上来了。
别看大家胥吏胥吏的叫着,其实这些胥吏的影响力一点也不低。
就比如县里面不良人的头头,其实就相当于是后世县里面的公安局局长,你觉得一个局长不算什么吗?
一个书院的毕业生,只要愿意,现在很容易就能在县里面当上一个类似后世局长、副局长的位置,这能算屈才吗?
在后世,哪怕是边疆贫苦地区,你一个大学生也别指望着一毕业就能当上科局级干部呢。
所以,子啊李宽看来,让书院的学员去当胥吏,并没有屈才。
相反的,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的舞台。
先从胥吏做起,然后再慢慢的晋升到县令。
之后回到长安城进入六部或者进入州府,一步一步的上来,可谓是前途无量啊。
最关键的是,李宽这么做了,不会引起世家特别大的反弹。
毕竟,胥吏这种位置,在他们眼中就是蝼蚁般的存在。
“楚王殿下,你这个想法,未免太过理想化了吧?就像是岭南道,要是按照你这个要求去搞,衙门就被想招募胥吏了。再说了,整个大堂的胥吏数量,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你哪来那么多识文断字的人啊!”
长孙无忌面带讽刺的说道。
这个老阴逼,从来都见不得李宽的好。
“十万可能都不止,如果把里长、乡长这些人员也算进去的话,整个大唐的胥吏数量可能有几十万,吏部上哪去找这么多人才啊。”
高士廉作为吏部尚书,也一脸发愁的看着李世民。
那眼神,简直就像是在说:陛下,不是我不同意,而是大唐没有那么多识文断字的人啊。
“整个大唐都不见得有那么多识字的人吧。”
“识文断字,基本上都是读书人,有几个读书人愿意天天跟一堆村民打交道?再说这些里正和乡长,往往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家出来担任,朝廷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不现实啊。”
“是啊,我们也都希望下面的人都才华横溢,能够把上官吩咐的任务完美完成,可是现实它不是这样的啊。”
“楚王殿下您还是太过理想化了,不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啊。”
很快的,殿中就响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声。
大家都是在久经官场的老油条了,可不是李宽随便一个口号就能忽悠的动的。
“陛下,众位国公,你们说的都没有错。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大唐要尽快培养更多识文断字的人才,尽快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胥吏职位的人才啊。”
反对的人比李宽想象的要多。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历朝历代,又有谁做到了呢?”
长孙无忌不屑的撇了撇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唐要发展,归根结底要教育先行,只有培养了足够多的人才,目前的发展势头才是可持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依靠人。就如同各位国公都是各自家族里头的拔尖人物,对整个家族起到的作用绝非普通子弟可比。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只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前途。”
李宽脸不红,心不跳的又借鉴了一个后世的经典理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的好,说的太好了!”
李世民忍不住拍掌叫好。
自登基以来,李世民就非常重视科举。
虽然科举是隋朝开始有的,但是却是在李世民手上发扬光大。
如今大唐每年参加科考的人员数量比他刚登基的时候,足足多了三倍。
这个效果,也正在慢慢的显示出来。
虽然朝廷各个衙门里头,科举出声的官员占比还非常低。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上升的趋势却是非常的明显。
只要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科举迟早将成为为官最主要的途径。
那个深远意义,可就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解释的了。
第668章
教育投入
越是发达的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越高。
遍观世界各国,但凡是发达国家,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像是后世许多人都羡慕嫉妒的北欧国家,教育经费占“鸡的屁”的比例高达八个点。
可大唐呢?
虽然没有人统计过这种数据,但是李宽觉得可能连一个点都不到。
“陛下,教育的投入,不像是修路筑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大唐的深远影响,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微臣提议今后十年,大唐每年的赋税收入的一成都作为专门的教育费用,专款专用,任何衙门和个人不得侵占;并且朝廷在长安城专门设立大唐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各种各样的教谕;与此同时,各个州也至少设立一座师范学院,让普及教育不因为缺少教谕而受到阻碍;再者,从礼部下面独立出一个教育部,直接受尚书省管辖,各州再设教育局,统筹管理所有的教育工作……”
李宽一口气把自己关于教育的设想给说了出来。
结果,说完之后,大殿之中反倒是陷入了一阵沉默。
大家都还在消化李宽说的话。
加大教育投入,这个没有人会反对。
但是,投入的比例高达一成,这个就有点夸张了。
你这边用的钱多了,就意味着其他地方用的少了。
至于大唐师范学院,大家反倒是没有那么在意。
如今长安城又不是没有书院,多一座师范学院也没什么。
不过,从礼部下面独立出一个教育部出来,这个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尚书省下面只有六部,这可是有多年历史了的事情。
难不成就因为李宽的一句话,就变成七部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又多了一批职位出来?
在场的大佬们,都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利弊。
至于无缘无故被削权的礼部,作为尚书,李道宗自然是要抗议的。
“陛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微臣也是赞成的;户部每年将赋税的一成划拨为教育费用,微臣更是没有疑问;至于设立大唐师范学院和各州的师范学院,对于教育的发展也却是大有裨益,我们礼部一定全力配合,完全没有必要多设一个教育部出来。
陛下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削减冗余官员,甚至将宫里的宫女太监的数量都削调了一大部分;如今楚王殿下提出单独设立教育部,既不符合陛下的初衷,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啊。”
任何一个部门领导,都不希望自己管理的东西被人划走一块。
除非这一块东西是人见人厌,鬼见鬼嫌的业务。
很显然,有着大唐一成赋税可以支配的教育部,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不把教育部独立出来,经费专款专用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并且,修建书院,推广蒙学、小学的普及,必然涉及到纷繁复杂的各种业务,礼部业务繁多,要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上面,那就失去了礼部设立的本意了。”
大唐的礼部,大概结合了后世的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还有宗教事务局、民族事务委员4会,以及还有办公厅的部分职能,这还不算完,它还包括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国宴机构的工作内容。
可想而知,这个部门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在高句丽等跟随隋唐制度设立的国家,礼部是六部之首。
在大唐,虽然吏部的位置更重要一些,但是礼部也绝对算是六部里头地位靠前的部门。
“宽儿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成立单独的教育部,事关重大,不宜操之过急。宽儿,回头你第一个详细的奏折上来,把今天说的内容再细化一下。”
李世民看到李道宗被李宽的一些话说的哑口无言,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大家一看李世民这个态度,就知道他是同意了李宽的提议。
后面无非就是一些细节还需要再明确、再调整一下而已。
之后,李世民再跟众位大臣讨论了一下其他的事情,贞观十五年的朝政,就算是落下来帷幕。
不过,临走的时候,李宽却是被单独留下来了。
“宽儿,你给朕交个底,按照你这样的提议发展下去,会是什么一副场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