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2214


此时此刻,台下众人倒是没有谁反对这话。
算起来,这也是今天的四个奖项之中,设置的最没用争议的。
大家虽然平时不把农户放在眼里,但是说农业很重要,却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不管一千年以前,还是一千年以后,都是这样。
“观狮山书院各个学院当中,有这么一批学员,那么不辞辛苦,奔赴各处,指导移民们种植农作物,研究各种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方法。众所周知,去年的江南道和山南道各地,新式南洋水稻的种植迎来了大丰收,按照目前把握的情况来看,早稻也会是一个大丰收。”
“在这个大丰收的背景下,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山南道的襄阳县,有一块区域的农田,水稻的产量比周边的要搞了两成不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也很正常啊,土地肥沃和土地贫瘠,照料的好跟照料的不好,种植的正确与否,都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别说差个二成,就是差个五成,也是很正常的。”
李宽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看大家的反应。
事实上,这些话都是实话,但是偏偏是这些实话,提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因为谁都知道,李宽后面的内容才是重点。
“这些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襄阳县的这片区域,水稻产量的增加,却是跟土地肥沃什么的,没有直接关系,那是跟什么有关系呢?答案是出人预料的,那就是化肥!”
李宽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嗡嗡嗡的讨论声。
有些人可能在之前的《大唐日报》或者《科学》杂志里面听说过化肥这个词语,但是更多的人却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猛然之间要把化肥跟农作物的产量提升联系在一起,还是有点困难的。
“化肥是什么?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些可以让农作物生长的更好的物质。大家习惯了谈论说这块土地肥沃不肥沃,那么到底什么事肥沃,什么事不肥沃?这其实就是在说这块土地里头,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物质是否充沛。这从侧面上说明了农作物的生长,是需要吸收一些特殊的物质的。而这化肥,就是有针对性的给农作物补充这些物质。”
化肥的利用才开了一个头,要想让它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让今天在场的人员理解它的重要性就显得很有必要。
“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姚远,专注于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研究,他在襄阳发现了一座磷矿,已经通过实验对比基本上确定了磷矿制作的磷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襄阳县那块高产的水稻田,就是使用了磷费的土地……”
接下来的内容,许多人已经不关注了。
对他们来说,磷肥的使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知道这个就够了。
不过,其他人不关注,姚远不可能不关注。
这一次楚王府飞鸽传书,他快马加鞭的赶回长安,结果发现只是让自己参加一个颁奖典礼。
说实在的,他刚刚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比较失望的。
襄阳的新一轮实验,如今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呢。600
大唐实业的磷肥作坊刚刚投产,下半年就能大规模的推广,他这个关键人物的离开,影响其实还是很大的。
虽然回到书院里的时候,也有同窗开玩笑的说是指不定他能够获奖呢。
但是,姚远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在他看来,他只不过是在楚王殿下的提点之下,研究了一下磷矿对农作物的影响,并没有做什么太多事情。
结果……
当听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从李宽嘴里冒出来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咯噔”一声响,然后不由自主的浑身都颤抖了起来。
结果没让自己等多久,就听到了最终的结果。
自己获奖了!
大唐皇家科技奖农学奖!
陛下亲自为自己颁奖!
“远儿,快!快上去领奖!”
姚墨三满脸激动的推了推旁边的孙子。
当初姚墨三作为将作监最有名的探矿、炼矿匠人,被楚王府挖到了倭国去搞石见银山。
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姚墨三是比较不爽的。
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他还是在石见银山扎根了下来,直到今年成为观狮山书院的教谕,才算是回到了长安。
不过,这一趟海外务工,倒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大转折。
原本作为将作监的工匠,哪怕技术水平很高超,也是没什么地位。
如今作为观狮山书院的教谕,那就不一样了。
更让他惊喜的是自己孙子姚远如今居然获得了大唐皇家科技奖农学奖。
自己是搞采矿的呀。
孙子也是研究这一行的,没想到居然能够有机会获得农学奖。
他怎么能不激动?
不说那一万贯的天价奖金,单单这个荣誉就非同凡响。
不客气的说,有了这个奖项,这辈子就是在观狮山书院混日子,也能混的非常舒服了。
“阿翁,这……这会不会是同名同姓的?”
姚远还是觉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获奖了。
“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过襄阳县的,又发现了磷肥的,除了你还有谁?哪来的那么多重名。”
这个时候,姚墨三这位经历丰富的老者,总算是镇静了下来,满脸笑容的催促着姚远上台。
“真是奇了怪了,这农学奖,居然颁发给了一个研究矿藏的学员,这到底是农学奖还是格物奖?”
就在姚远上台领奖的时候,孔颖达和身旁的司马才章嘀咕着述说着自己的不满。
李宽奖励农学,孔颖达肯定是不会反对的。
毕竟,儒家的主张之中,“农”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但是,如今这个农学奖的获得者,跟他想象的不大一样啊。
“孔祭酒,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农学奖只会颁发给研究新的农作物,研究农作物产量提升的人员,像是地里面种地的农夫,是想都不要想了。”
司马才章想了想,觉得自己差不多把握了今天各个奖项的定位了。
事实上,李宽也没有隐瞒这一点。
说白了,不管事算学奖还是农学奖,亦或是其他的奖项,都是鼓励大家进行科学创新,发明、发现更多的新东西。
……
按照后世的标准来看,大唐皇家科技奖的颁奖典礼算是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不过,对于长安城勋贵百姓带来的冲击,其实一点也不小。
“陛下,如今看来,这观狮山书院的设立,还是为我们大唐做了不少贡献的。”
回大明宫的路上,李世民跟楚王太妃共乘一辆马车。
借着这个机会,楚王太妃自然是要给自己孙子说说好话。
“确实超出朕的意料,当初还以为这观狮山书院只是小打小闹,为了楚王府的各个作坊服务的。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不说观狮山书院的出现已经带动了曲江书院和渭水书院的成立,单单它自己就已经为大唐作出不少的贡献了。像是那医学院,听说下属的附属医馆,如今已经是长安城最大的医馆,许多百姓生病之后都愿意去那里医治。而格物学院隔三差五发明的新东西,也给大家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李世民这话,也算是他的心里话。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观狮山书院的影响力是一年比一年强。
如今看每年科考的上榜名单,就会发现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占比是越来越高。
以前只是明算科里能够见到他们的影子,如今是明医科等其他科目里头,也遍布观狮山书院的学员。
哪怕是明经科和进士科,也已经不是观狮山书院学员不可触及的存在了。
当然,李世民也是确实看到了观狮山书院的存在对大唐是有好处的,才会支持李宽不断的把书院发展壮大。
否则的话,这么一股不太受自己控制的力量,他肯定是要干预的。
“既然这书院的发展对大唐有这么多好处,我倒是觉得朝廷可以加大支持力度,哪怕钱财给不了,一些土地和荣誉,还是要多给一些的。像是大唐皇家科技奖,其实朝廷完全可以考虑给获奖者另行授予一些爵位,这对匠人来说,吸引力是比什么都要强。”
难得跟李世民提到朝堂上的事情,楚王太妃也干脆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反正这话也不算多么犯忌讳,李世民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的话也没有太大的损害。
“娘娘,您放心,我回宫后就安排人员去处理。长安城如今已经有好几所书院了,不过还不够,还可以继续开设。除此之外,洛阳、晋阳、凉州、杭州等地,朝廷也都可以鼓励民间和官方多开设一些书院。”
书院越多,就意味着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学习的机会越多,这对于抑制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的不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完全符合李世民的施政纲领,他自然要加大支持力度。
哪怕是楚王太妃不说,他也已经这么考虑了。
如今就更是顺水推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