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2214


“就他们那种写给田舍奴看的文章,也能卖掉三万份,为什么我们的《雅风》却只有这么一点?论文笔,十个《大唐日报》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啊。”
孔颖达对于《大唐日报》越来越白话化的写法是很有意见的。
但是,这种东西,你要找个合适的理由去攻击他,还真有点困难。
他毕竟不是御史,不好空口白牙的在那里乱说。
“文笔?孔祭酒,你可能没有看他们最新一期的报纸,他们哪里有什么文笔?完全就是大家平常怎么说话,就用什么字把它写出来,根本就看不出文字的优雅来。”
司马才章作为《雅风》的负责人,被一份毫无文笔可言的报纸打的落花流水,自然也是脸上无光。
“这……这完全是将我们士大夫放到一个田舍奴的地位啊,长此以往,以后谁还能看懂先贤的精彩文章?这是要断我们儒学传承的根子啊。”
孔家之所以能够屹立天下这么久而不倒,不就是因为有孔子这杆大旗吗?
要是大家都看不懂儒学经典,那他这大旗还能矗立不倒吗?
孔颖达越想越担心,越想越生气。
不能放任这种现象不管啊。
……
李世民有点头疼的看着眼前的一堆弹劾奏折。
写这些奏折的人,好多都是当朝大儒,虽然官位不见得多高,影响力却是不小。
特别是伴随科举在大唐的影响力的上升,这些大儒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毕竟,科举的五科当中,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地位,一直都是遥遥领先。
偏偏这两门科目的教授老师,基本上都是儒学传人。
论搞事的水平,儒家传人可不差。
不像是明算科、明医科和明法科,没有凝聚成一条绳子。
“李忠,去把李宽召进宫,朕有话问他。”
李世民把这些奏折都浏览了一遍,基本上明白了根源在哪里。
这段时间,李宽的表现很让李世民满意,所以他也不想因为这些奏折就直接训斥。
以李宽过往的举动来看,这白话文的推出,应该是有他的理由才对。
“陛下日理万机,怎么有空听微臣在那唠叨?”
李宽在进宫的路上就知道李世民今天为何找自己了,倒是心情放的很宽松。
当初自己要骆宾王搞白话文写文章的时候,就知道肯定会引起一些反弹的。
毕竟,白话文也不是完美无缺,在继承传统文学的角度上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一些缺点。
“少在那里嬉皮笑脸,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的人了,还整天没有一副正形。”
李世民每次看到李宽那副什么都不当回事的表情,就不由自主的会生气。
“听说第一批移民河东道的百姓,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了,能够赶在大雪降临之前安顿好,这移民的事情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
李宽故意不提报纸的事情,反而更李世民谈起了移民的事。
“这个事情后面再说,朕问你,为何《大唐日报》上面的文章,全部都那么俗,没有一点优美之感?”
“陛下,何谓俗?何谓优雅?这《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微臣也是用接近白话文的手法写出来的,陛下觉得他们俗吗?”
李宽一句话把李世民后面的话都给堵住了。
这《红楼梦》现在有多火,看看后宫之中那帮妃子们的表现就知道了。
至于那《三国演义》,就更不用说了。
李世民能说它们俗吗?
“这文言乃是秦汉时期就留下来的汉学精华,是中原王朝传承千年的重要保障。要是大家都使用白话文了,这传承岂不是断了?”
孔颖达等人弹劾奏折里面写的某些内容,李世民也是认可的。
“陛下这么问,微臣就从这文言是什么来说一说了。按照微臣的理解,这文言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秦汉各朝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么给它定义,陛下没有疑问吧?”
李世民瞪了李宽一眼,没有说话。
“微臣府上的骆宾王曾经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微臣给的解释就是古人之所以对先秦口语进行加工之后形成最初的文言,是因为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
“但是,书写工具是在不断进化的,放眼长安城,还有谁会再用竹简写字呢?可是,哪怕是纸张出现了,但是历代文人却还是一再强调对文言继承性的模仿和美化,结果让文言成为一种跟普通百姓的口语离的越来越远的书面语,微臣认为这里面有很多文人刻意的因素在里头。”
听到这里,李世民眉头一皱,问:“为什么你会说这里面有文人刻意的因素在里头?”
仿佛是猜到了李世民会这么问,李宽脸上露出了一副笑容,“陛下,其实很简单,唯利益尓。文言文作为朝廷、书斋中所谓的儒学正统的言述方式。它的优美和晦涩,它和日常口语的距离,使的文言文可以保证其所承载的知识和文化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让普通百姓难以实现阶层的跨越,整个社会没有什么上行的空间。”
“按理来说,文字与说话是同一个目的,可是为什么这些人写文章的时候要通过文言文来把意义宗旨隐蔽起来,让普通识字的人家看不懂呢?”
李世民:“那你说是为什么?”
李宽:“因为这样就能够让世家贵族这些士大夫阶层一直高高在上啊。陛下,推广白话文,其实也是打击世家豪族的一种方式啊。”
李宽这话一出,李世民心中巨震。
这白话文的推广,居然跟自己一直推行的打压世家有关系?
这个宽儿,做事的伏笔已经这么深了吗?
“可是,这白话文的推广,会导致先贤的文章难以为继,这也是事实啊。”
李世民心中已经倾向于支持李宽的想法了,不过还是有些疑问想要搞清楚。
“陛下,推广白话文,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文言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现在连大字都不识几个,文言文的使用,将大大的提高了他们脱离‘文盲’的门槛。至于文言文教学,各个蒙学、小学和书院里头,自然还是可以正常教授的。”
“文盲?”
这个词,李世民是第一次听说过。
只知道眼睛瞎了叫做盲人,还没听说有谁是被叫做文盲的。
“陛下,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微臣就认为他们是文盲。普通百姓要改变文盲的身份,汉语拼音和字典的推广,是最大的助力。但是,如果不同步推广白话文,那么这些百姓脱离文盲的身份的难度就一下子提高了无数倍。”
同样是学一段话,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难度,那简直就是加减乘除跟微积分的差异。
“那按照你的意思,这白话文的推广,不仅没有必要阻止,朝廷反而应该大力支持?”
李世民雄才大略,自然是不怕百姓们有文化了,朝廷会控制不住。
相反的,他一直担心世家大族的势力太大了,不受朝廷控制。
当初杨广在位的时候,带头造反的或者造反背后的不都是各个世家吗?
前车之鉴啊。
“没错,甚至朝廷可以在明算科和明医科里面,先试着推广白话文,让大家感受到朝廷对白话文的支持态度。”
“朕知道了!”
……
五合居中,郑海和长孙冲坐在一起,商讨着《长安晚报》的事情。
虽然渭水书院的这份报纸,如今也算是长安城中排名第二的报纸,但是这个第二更第一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
郑海和长孙冲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情况。
“长孙兄,依我看,这《大唐日报》能够那么火爆,主要就是《红楼梦》连载的影响,我们要是能够找到一个人写出类似的,那么销量就有机会快速增长。”
郑海自己本身就是《红楼梦》的书迷,对于《大唐日报》的火爆自然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不过,长孙冲却是有着不一样的观点。
“《红楼梦》的连载,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大唐日报》里面的文章,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写的,哪怕是那些作坊的粗通文字的匠人,也能很容易看懂。”
“你说的是白话文吗?哼,这东西虽然会让识字的百姓更加容易读懂报纸,但是却会让报纸的格调降下来。文人士子们都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的,要不是《红楼梦》写的够好看,《大唐日报》估计早就黄了。”
“《红楼梦》写的好,这个我也是承认的,但是如果它不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写出来,搞得跟《春秋》、《尚书》一样难懂的话,长安城中又有几个人会天天等着新的连载内容呢?”
长孙冲的这话,让郑海无话可说。
确实是,一本书哪怕是写的再好,如果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家的报纸能够卖的那么火,除了内容质量过硬之外,归根结底还是受众面很广。
“郑兄,我建议《长安晚报》也按照口语化的叙述方法来写文章,这样才能缩小与《大唐日报》的差距,否则,等到大家说到报纸的时候,就知道有《大唐日报》,那么我们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