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2214


“明儿,你快说呀,你要急死你阿耶吗?”
看到石明站在那里不说话,石养更加慌了。
“阿耶,真的没有出什么事。”
石明苦笑不得的看着自己阿耶。
虽然今天回家是有特殊目的的,但是自己真的没有出事啊。
这个东西没法乱编的。
“别闹,说人话!”
石明:……
“娃他爹,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你就不能盼着明儿一点好吗?”
这个时候,石明的阿娘也闻讯从屋子里出来了。
“阿娘,阿耶,之前那大唐日报,你们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了,那石富家的两个弟弟,不就是在那上面出了名了吗?听说他们家在考虑要不要全家都搬迁到襄阳去呢。现在过去,朝廷还有一百亩的永业田奖励,说不定明年再去就没有了呢。”
石明阿娘眼中露出了一丝羡慕之情。
这石福一大家子,当初可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几个弟弟连媳妇都娶不上,如今却是发达了。
自己一家虽然日子变得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跟他们一比起来,又不算什么了。
这人啊,最怕的就是比较了。
“别,千万别,现在有更好的选择,我建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石明的话,让石养夫妇感到一阵奇怪。
当初石良和石文迁移到襄阳,虽然是石养建议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受到了石明的话的影响。
如今自家儿子怎么就变了说法呢?
“这报纸上说的石良他们的故事,莫非……是假的?”
石养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不是,那绝对是真的,是楚王殿下亲自见到过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再说了,关中道迁移的农户不在少数,报纸上的消息是真是假,很容易就知道了的。”
石明不明白自己阿耶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那你为什么不支持石富他们举家搬迁呢?”
“我不是说过了吗,现在有更好的选择。阿耶,你不是好奇我今天为什么回来吗?为的就是移民的事情。”
石养:“啊?”
“明儿,你……你不会要把阿娘阿耶抛下,跟着观狮山书院那些学员一样,去江南道吧?”
石明阿娘说完这话,眼圈都红了。
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啊。
“阿耶,阿娘,不是这样的,你们听我说完。渭水河边那些棉田,你们都知道了吧?我们家不是也种了几亩吗?这棉田的收益有多大,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吧?”
“那当然,原本我以为南洋水稻和养鱼一起搞,就已经是天下最挣钱的种植方式了,但是种了那棉花,才知道原来还有更挣钱的。不过,朝廷不是说了吗,不让关中道种植棉花,除了各个书院农学院为了研究而种植的棉田,其他良田全部都不允许种植棉花。”
石养说到这,还觉得有点遗憾。
只挣了一年钱,明年就不让种了。
太可惜了。
“阿耶,关中道是不让种植棉花,但是河东道可以啊。朝廷已经公布了最新的公文,河东道和云中都督府,都是允许棉花种植的,关中的百姓,只要去到河东道北部,就可以分到朝廷发的一百亩永业田,并且还可以以一个银币一亩的低价再购买一百亩。这可是千载难寻的机会啊。”
石明自己在观狮山书院农学院就是研究棉花种植的,对于推广棉花种植的事情,自然非常上心。
再加上朝廷最近公布的功臣名单,以及给这些功臣赏赐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在朔州北边,允许用来种植棉花。
这朝廷的意图,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观狮山书院当中,许参军已经亲自在大讲堂召开了一次动员会,鼓励大家去到河东道和云中都督府,开设医馆、指导棉花种植等事情。
石明自己就已经报名了。
“这……这是说朝廷允许种植棉花,但是要去到河东道才可以?”
石养略微诧异的看着自己儿子。
这个情况,让自己很纠结啊。
棉花种植的利润有多高,他是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伴随着种植规模的变大,棉花的价格肯定会下跌,但是比种植粟米和水稻,还是要好很多啊。
再说了,一百亩永业田,还是男女都有,这个吸引力,一点也不比去年南洋水稻的推广差呢。
“没错,河东道北部指定的州府是可以种植棉花的,其他地方不允许。阿耶,这河东道,如今有水泥路直通长安城,据我们书院的许参军说,到时候还有会长途马车定期往返长安城到河东道水泥路沿线的几个州县呢。”
石明今天回来是要劝说自己阿耶跟随自己搬迁到河东道去,自然是要把这事的好处多提一提,再把大家的担忧给解决了。
“明儿,你不会是想去河东道吧?”
石明阿娘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把石养吓了一跳。
他可是知道观狮山书院有向各地安排学员的风俗,据说长安县县丞的独生子,如今都在山南道呢。
“阿耶,托楚王殿下的福气,我们家这几年算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再也不用为填饱肚子担忧了。但是,朝廷不让关中地区种植棉花,水稻鱼养殖的人也非常多,单单靠租赁的这些田地,一年下来其实也挣不了多少钱,您不是还想着建设一个大宅子,希望能够光宗耀祖吗?依我看,我们家不如举家前往朔州,在那里种个两百亩的棉田,不用几年,说不定就家财千贯了呢。”
石明将自己今天回来的目的给说了出来。
让他意外的是,阿耶阿娘虽然很惊讶,却是并没有立马否定自己的提议。
看来,石富一家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的刺激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呀。
“明儿,那朔州可是紧挨着大草原,虽然突厥突厥人都迁移走了,但是随时都可能有其他的胡人入侵。之前薛延陀不就是在那里搞了不少事情出来吗?”
石养这样的农户,看问题的角度跟长孙无忌他们又有所不同。
对他们来说,如今已经有了安稳的日子,要举家迁移,那么朔州的安全就是他要首先考虑的事情,然后才是棉花的巨大收益。
“阿耶,您就放一百个心吧。区区薛延陀,怎么可能是我们大唐的对手?你又不是不知道,当初薛仁贵率领几千骑兵,就把那薛延陀十万大军给打的落花流水。如今听说工部下面非常神秘的火药局,又研制出了更加厉害的武器,对付薛延陀人,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石明在观狮山书院接受的教育,可是没有把任何胡人放在眼中。
在他看来,大唐现在只是不想收拾周围的胡人,否则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然,这到底是一种自信还是自大,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两百亩棉田,我跟你阿娘两个人也种不过来呀。再说了,这路途遥远,这怎么过去也是个问题。”
石养显然是有些心动了。
“这个事情,朝廷必然是有考虑的。我听刘元,额,这刘元是楚王殿下的大弟子,也是我们观狮山书院的学员,我听他说到时候朝廷会设置专门的运输车队来解决移民的长途跋涉问题。当务之急,我们要先去县衙报名,确定好名额,要不然第一批移民的名单满了,就要等下一波了。”
石明知道的消息,显然要比一般人要多。
甚至很多外面的人需要花费心思才能打听到的消息,作为观狮山书院的学员,都能够相对容易知道。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观狮山书院学员的一个福利。
后世大家为何从小到大都追求名校?
师资教育不一样只是客观上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人脉资源。
清北的毕业生,跟地方上市属二本比起来,那个人脉资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等你毕业后,想要打听一下什么事情或者求人办点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差距真的太大了。
“这……这……现在就要做决定吗?”
石养虽然有点心动,但是这么大的事情,要他立马下定决心,却是有点困难。
这也是很多农夫的通病了,明明觉得眼前的机会很好,但是却是照样犹豫。
“阿耶,这朝廷在河东道分给每个人的一百亩地,可是根据报名的先后顺序来选择的。你报名的早,到时候就可以挑选好的地块,去的晚了,那就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了。”
“啊?这……娃他爹,这好田和差田的差距,可是实在太大了。要不……要不……”
“明儿,这两百亩地虽然好,但是我们家也耕种不过来呀,如何是好呢?”
石养继续纠结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