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1/2214


按照最近豫章县猪婆龙捕捉的情况来看,不需要几年,这豫章县就能从一个中县升级成为一个上县,并且很可能是那种税赋收入媲美关中道的上上县。
这品级,坐在原地就上升了。
难怪后世每隔几年,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就会炒作一波直辖市的传闻,这背后是妥妥的无数人的升迁呀。
“使君,那顾掌柜被留在了豫章,等顾家新的人手过来之后才会离开。并且楚王殿下身边的王富贵,也说了回到长安之后,会安排船队过来收购稻米,看来楚王殿下和顾家是真的看好我们洪州的前景呢。”
曾星这段时间可是痛并快乐着。
作为一个勉强有点背景,但是背景又不强的县令,如果没有合适的契机,他这辈子就止步于县令一职了。
但是如果能够南洋水稻的推广搞好,再把这个猪婆龙产业搞好,自己就有机会入楚王殿下的法眼,前途可期呀。
“嗯,这顾掌柜虽然是一个商人,但是留在豫章县里的这段时间,你切记不可怠慢了。”
顾家是江南道有数的世家,陆威可不会把顾雷当成是一般的商人。
“你放心,正好这顾掌柜前几天提出来说要扩建我们的码头,等会我就邀请他去雅怡阁喝两杯。”
……
顺着漳江直入鄱阳湖,然后快速的切入到长江之中,李宽一行很快就出现在了鄂州城外。
“王爷,依我看,这长江沿岸的几个州府,都很值得大力发展。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货物流通非常的方便。”
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依靠船只在移动,王玄策对水路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跟陆地运输的巨大损耗相比,船运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
“是啊,不说别的,就眼前这座鄂州城,西临山南道,东靠淮南道,南边是江南道,自己本身又是坐落在长江边上,假以时日,一定会是一座不属于扬州的繁华存在。”
李宽后世经常出差去武汉,虽然不敢说对这座城市有多了解,但是作为中部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这里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
不过,如今这座鄂州城,在大唐的存在感还是差了一些。
不管是哪个朝代,几个辖区交界处的发展,往往都是不受重视的。
这鄂州就是属于三道交界之处。
“看着鄂州四周都是水网密布,周边一大片区域应该都是不缺水的,真是推广水稻种植的好地方啊。”武媚娘也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水多就好吗?”
顾盼盼在一旁插话道:“这要是下一场暴雨,指不定不知道良田被淹掉呢。依我看,还是要苏州那边位置更好,既靠近水源之地,又不像是鄂州这里到处都是湖泊河流。再说了,苏州那一片,人口也比鄂州这里要密集很多,推广水稻种植应该会更加容易。”
“长久之计,兴修水利也是需要的,要不然长江边上的那些水田,倒是确实有一定的洪涝危险。”李宽点了点头,难得的肯定了顾盼盼的说法。
这个丫头,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似乎真的准备一路跟着巡视天下了。
眼看着船只慢慢的靠岸,李宽也不等鄂州的那些官员来迎接自己,直接去到江夏县,在大唐皇家钱庄分号所在的后院里面住下了。
当然,李宽这么一个船队进城,瞒是瞒不住的,他也没有想瞒。
所以,当天下午,鄂州和江夏的官员就都过来拜访了。
“王县令,这江夏县今年种了多少南洋水稻?”
李宽看到这江夏县令王峰肥头大脑的模样,心中有点不喜。
虽然说人的品性和外表不见得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江夏县这种并不算是多么繁华的地方,县令长得这个模样,着实让人有点怀疑他的水平啊。
“楚王殿下,我们江夏县种了很多很多水稻呢。”
王峰露出一个谄媚的笑容,“如今正是初夏时分,天气还不算炎热,下官已经在黄鹤楼上专门安排了宴席为楚王殿下接风,王爷您看……”
王峰明显是不希望李宽跟他谈太多水稻种植的事情,而是赶紧转移到宴席上面。
这也算是王峰的对付上官的秘诀之一了。
“王县令,很多很多是多少?本王愚钝,不清楚这到底是多少亩。”
“江夏城外的水田,全部都种上了水稻,在黄鹤楼上面也可以看到茁壮成长的水稻苗呢,王爷不妨移步到黄鹤楼中,欣赏一样江夏城夕阳西下的美景。”
“行,那本王就去见识一下,看看这江夏城在王县令的治下,到底是如何繁华。”
李宽毕竟是刚刚到鄂州,这里是什么情况,一时也还不是很清楚,倒没有再说什么。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大名,李宽自然是听说过的,不过前世今生,他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原本李宽以为黄鹤楼只不过是一栋孤零零的楼,没想到却是一个建筑群。
只见黄鹤楼与江夏城相连,整个建筑都处在城墙之内,整个楼宇铺上了绿瓦,还刷了红色的油漆,倒是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感觉。
“楚王殿下,这黄鹤楼原本是东吴时期所建,起初是用于军事用途,所以视野非常的好。在这里可以瞭望整个江面,也能看清江夏城中的景象,等会夕阳缓缓的降落的时候,整个江面微波荡漾,泛着金黄,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鄂州刺史方伟站在李宽身旁,介绍着黄鹤楼的情况。
李宽还以为这就是一座观光楼,没想到居然还能在这里吃饭。
看来,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啊。
“这长江,往年都会发大水吗?”
李宽知道长江和黄河,在明清时期可是经常闹水患的,但是这么多年,他在长安却是几乎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如今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流向天际的长江,自然要问一问。
“楚王殿下,鄂州每年都会安排劳役兴修水利,这几年都没有闹过什么水患呢。”方伟略微自豪的说了一句。
李宽看着不远处清澈的江水,没有再多问什么。
这个年头,长江流域除了扬州城比较繁华,其他州府都拿不出手。
这也就意味着长江沿岸的州府的人口密度不会非常的高,对生态的破坏自然也就不是很高。
再加上各种湖泊都没有被人填湖造田,蓄水能力很强,长江的水患还不严重,倒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方伟非得说是鄂州兴修水利的功劳,也不能完全否认。
不过,凭借着直觉,他觉得这个鄂州和自己之前去过的几个州府,有所不同。
特别是那个王峰肥头大脑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个好官。
自己作为黜陟使,可不是仅仅来看看南洋水稻推广的怎么样了。
大唐的黜陟使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监察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决定对官员升迁或贬黜的依据。
最关键的李宽还有李世民“便于行事”的旨意在,这个权利可就大了。
“楚王殿下,这武昌鱼是我们鄂州最有名的,您尝尝合不合你胃口?”
众人没有寒暄多久,丰盛的酒菜就已经摆在了黄鹤楼中。
更让人意外的是,饮用的酒居然还是楚王府出品的“烧刀子”,看来这些人也是下了些功夫啊。
“这武昌鱼肉质细嫩,白嫩多汁,鲜味更胜其他鱼类一筹,着实不凡。”
李宽倒也不客气,夹了一口尝了尝。
“这武昌鱼性情凶猛,在江水里面也算是少有对手,所以它的肉质比一般的鱼要好。”
“今天做这道清蒸武昌鱼的厨子,是江夏最有名的酒楼里请过来的,这鱼鳞和内脏都处理的非常讲究。”
看到李宽似乎还挺满意这道菜,方伟和王峰纷纷在一旁附和着说话。
一时之间,黄鹤楼中倒是呈现出了一种宾主尽欢的模样。
不过,在黄鹤楼不远处的街道上,却是涌来一帮农户,赤着脚叫嚷着往黄鹤楼而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配合还是怎么样,这些农户居然来到了黄鹤楼前才被拦下。
“王爷,楼外来了一群农户。”
李宽出行,席君买自然是带着一帮楚王府的护卫分布在黄鹤楼各处。
这些农户刚刚出现,他就发现了不对劲。
“楚王殿下,这帮刁民最爱闹事,下官去处理即可。”
一旁的王峰听到席君买的话,脸色一变,赶紧起身。
不过,鄂州刺史方伟倒是面色镇定的坐在那里,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