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0/2214


贺勤劳的职位能够比杨本满高一级,还是有他的原因的,从这些看事情的眼光之中就能看出一二来。
“闪开!”
杨本满还没想好怎么反驳贺勤劳呢,一只獒犬就从他身边经过,自己因为躲避的不及时,还被它撞了一把,差点摔倒在地。
“你……”
杨本满本想大骂几句,却是发现这獒犬是永平县主的爱犬。
话说到一半,生生的忍住了。
这要是李宽在面前,他可能会忍不住跟他争辩几句,反正输了也不丢人。
但是面对永平县主这么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女孩,争赢了,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输了就更不用说了。
这几年,杨本满吃亏吃多了,也算是涨了一点教训。
别看他嘴里总是忍不住的在贬低李宽,眼睛却是随时在关注着楚王府的动静。
但凡是有什么自己可以跟进的,他都有样学样的跟着。
最明显的就是那个棉花了,他已经准备今年自己也种个几十亩,至少让自己手中能够有足够多的棉花种子,可以及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杨兄,走吧,这么多人出来,再不赶紧走,一会就要堵车了。”
贺勤劳看了看獒犬远去的身影,再看了看杨本满,摇摇头,往前走去。
第430章
三言两语,内迁突厥人的命运就注定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章江渡口,李宽带着一行人到附近的村落转了一圈,确认着各家各户插秧的情况。
今年是个暖冬,春天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
只不过是二月底,秧苗就可以开始移植了。
“王爷,单单豫章县的一千来个突厥移民,还有本地居民播种的水稻面积,就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亩,到时候单单这豫章县,就可以有超过百万斤的稻米富余。不需要几年,大唐就将变得粮仓爆满了。”
唐同人很是兴奋的站在李宽身后,描绘着豫章县的蓝图。
在他看来,豫章县的地理位置其实非常的好,往南的州府,普遍都是地势不够平坦,居住的以各地山民居多,注定了没有哪个州府能够比得上他。
往北,虽然都是鄱阳湖的辐射范围,但是自古以来的人文底蕴就比不过豫章县,对于人口的吸引力来说,豫章有着区域内天然的优势。
如果能够在这里做出一番名堂来,他日回归长安城,自己少不得能够得一个不错的官身。
“你说的倒也没错,不过这个水稻的产量上来了,到时候粮食价格必然会下跌,怎么处理其中的关系,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是,谷贱伤农,如果朝廷不注意这方面的影响,最终还是会影响粮食产量。
不过,短期内,这都不是一个问题。
先解决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再把高度酒酿造的规模扩大开来,同时棉花的种植也会扩大,粮食的增加,终究会是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不至于让百姓过着增产不赠收的日子。
“王爷,这百姓种植南洋水稻,有的很积极,有的却是敷衍了事,依我看,还是要在这方面想想办法才行。”
王玄策对目前的情况保持着谨慎的乐观态度。
豫章县的情况是算比较理想的,但是前几天去到洪州的其他几个县,效果明显就要差一些。
从来没有为粮食太多而操过心的他,压根就不会去考虑粮食太多的情况要怎么办的事情。
当然,他的这个观点,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错误。
就以后世的人均粮食产量,哪怕是江南道都改种了新式的南洋水稻,粮食也谈不上富裕到什么程度。
只不过很多百姓以前一天只能吃两顿,吃的还是稀饭为主,将会变成有能力一天吃三顿,偶尔来点干饭。
真要是放开来了吃,大唐永远都不会有粮食太多怎么办的问题。
“玄策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南洋水稻的推广大计。”
武媚娘也觉得这是个问题。
在同一个村,同样是迁移而来的突厥人,有些非常积极的开荒、种地,有些却是觉得这段时间朝廷都在给大家提供粮食,认为哪怕是自己不努力,以后县衙也不会看着大家饿死。
这种人,简直就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
“这个其实也很简单啊。”
李宽稍微想了想,就有了主意。
“啊?很简单吗?”武媚娘以为自己听错了。
“王爷莫非有什么好方法?”王玄策满怀期待的看着李宽。
“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一个表彰先进,惩戒落后的手法而已。对于种地小能手,本王之前已经提到了,那么现在就要惩戒落后了。”
李宽说着,脸上露出了冷笑。
有些突厥人,还以为大唐把他们从云中都督府迁移到洪州,是来享福的呢。
脑子进水了吧。
王玄策:“惩戒落后?”
“没错,对于水稻种植面积最少的一成突厥人,需要额外服劳役一个月,正好把周边的道路修一修;如果连续两年都是最少,那就直接贬入奴籍,朝廷收回他们的土地,让他们天天都去修路,也别种什么田了。”
其实,李宽之前是想着干脆把这些东突厥人全部搞到大唐各地去修路得了。
不过,由于这几年这帮突厥人实在是太安分了,李世民又要展现自己天可汗的大度,搞得这个提议胎死腹中。
不过,如今这些突厥人已经内迁了,要是不听话,那就不要怪自己不客气了。
只有听话的突厥人,才配享受人的待遇啊。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突厥人终归是长的跟本地百姓不大一样,平时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指不定什么时候,这就会成为一个动乱的源泉,到时候王爷您作为突厥人内迁的提议人,难免会遭遇到非议,属下觉得这个问题也需要提前考虑。”
洪州是李宽一行人第一个考察的突厥人内迁的目标州府。
怎么安置这些突厥人,怎么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乱子,在王玄策看来,需要从洪州这里开始考虑。
“玄策说的这个担忧,我倒是有个主意。这些内迁的突厥人,有男有女,我们其实可以考虑让这些突女人嫁给当地的百姓。比如,突厥女子嫁给当地唐人,可以多分配二十亩永业田,或者县衙奖励两贯钱之类的。”
武媚娘没有提让突厥男人娶唐人女子的方案。
就以这个年代百姓看待胡人的观点,这个提议根本就没有任何市场。
再说了,作为女子,她自己就无法接受大唐的女子嫁给这些胡人。
“媚娘的这个方法,固然是可行的。不过,本王还有一个想法,这个就要唐同人他们去执行了。”
“楚王殿下,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王爷但凡有什么吩咐,学生必定全力以赴。”
唐同人在后面听到这话,连忙表态。
“也不用你们上刀山下火海的,只不过是在你们现在的做法中加深一步而已。这些突厥人,好些都是不会说唐话,更加不会写汉字了。你们可以制定一套标准,鼓励这些突厥人说唐话、穿唐装、行唐礼,特别是那些突厥小孩,从小就让他们以变成唐人为荣,给他们一个户籍上登记为唐人的机会。”
这个年代的外族,基本上都对大唐有着仰慕之情,远远不是后世那个模样。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稍加引导,就能让这些内迁的突厥人把奋斗的方向变成怎么转为唐人,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变成唐人的好处。
“王爷,如果慢慢的再让突厥人聚居变成散布在各个村落之中,几十年之后,这洪州就没有什么突厥人了,大家都是唐人。”
李宽的方法让武媚娘眼前一亮。
要知道,李唐本身也是有胡人血统的。
甚至关中的勋贵,有不少都有一些胡人血统。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天下百姓,都已经把他们当做汉人看待了。
这些内迁的突厥人,在威逼利诱之下,想必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至于冥顽不化之辈……
嘿嘿,正好缺修路的奴隶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0/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