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2214


借着这个机会,也算是可以好好的看一看大唐的大好河山。
真要说起来,李宽也只是一个今年才二十周岁的年轻人呀。
每天过着老气横秋的日子,有点对不起这个身份地位和财富呢。
……
五合居中,潘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你亲眼看到楚王殿下离开长安了?”
“是的,好多人去渭水码头相送,绝对是离开长安了。”
这段时间,味之素隔三差五的搞出一个新菜式出来,而点都德也是很快就会跟进。
就像是味之素来一个黄焖鱼翅,点都德就会来一个高汤鱼翅。
听名字,还以为是两道不一样的菜,真正的去吃了,才会发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老大和老二你争我夺的,老三可就真的郁闷了。
“那就好,楚王殿下不在长安城,这味之素和点都德总没有那么多新菜式上来了吧?”
这段时间,潘旺觉得身体都要被掏空了。
天天都在追赶着味之素的新菜式,不断的模仿、借鉴和创新,可是,一道菜式还没有做满意,人家又推出新菜式了。
最关键的是那味之素据说专门聘请了观狮山书院的人给他们做方案,每一道菜式出来,都能讲出一个故事出来。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故事?
都是编的。
潘旺对此非常肯定。
但是,偏偏那些顾客就很买账。
“听说楚王府的新菜式,很多都是楚王殿下亲自指点的,如今楚王殿下不在长安,至少在未来的一年内,味之素是不可能有那么多惊艳的菜式出来了。”
伙计也是松了一口气。
这年头,各个铺子里的伙计,很多都是一做就是一辈子的,可没有什么跳槽的概念。
不是知根知底的,很多掌柜的都是不用的。
这五合居的生意好坏,也是直接关系到伙计的饭碗和工钱呀。
“嗯,不过我们也不能松懈,乘着这个机会,我们也搞几个新的菜式出来,看看能不能反超了味之素。”
一直以来,潘旺都是不认为自己会败在房遗爱手中的,自己现在会输,是因为味之素有楚王殿下这个外援。
如今大家回归到一个起跑线了,他的信心也就上来了。
“这段时间,长安城通往各地的水泥路修建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各种各样各处的食材也有机会在更多的时间内来到长安城,我们的新菜式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行,要是办成了这事,我给你们涨工钱!”
……
李宽离京不到几天时间,长安城不大不小的就发生了几件看起来和李宽没什么关系,但是谁都不认为真的没关系的事情。
“许参军,这曲江书院,昨日的落成仪式搞得规模宏大,据说朝中不少老臣都出席了,就连房相也露了个面。”
刘界作为观狮山书院第一批学员,又是参加了明算科获得三甲的学员,自然得到了重用。
虽然他不像他大哥刘元能够拜入到李宽门下,但是在观狮山书院,他也很得许敬宗重用,整天跟在他身边做事。
会读书的人,一旦读出了名堂,往往都会往仕途上去走,刘界很明显就是这样的。
“城南韦杜,虽然不如五姓七望那么声名显赫,但是在长安城的影响力,其实一点也不比他们低啊。我原本以为会是五姓七望的哪家先跟着观狮山书院一样建设属于自己的书院,没想到却是韦杜两家抢了个先。”
曲江书院的建设,不是昨天才开始的,而是之前就有一些动静了。
只是许敬宗没想到会在昨天突然宣布书院成立了。
“是啊,韦杜两家世代联姻,他们一起成立曲江书院,听说连当朝大儒欧阳询也被请到了书院担任院正呢。”
刘界如今的个人前途全部都跟观狮山书院绑在了一起。
如今这个曲江书院的建立,多多少少会对观狮山书院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让他非常紧张。
“韦杜联手又如何?算学院和格物学院就不用说了,医学院和农学院也不用怕,无非就是他们在经学方面和法学方面可能会压我们一头。从明年开始,我们也加大明法科的投入,到时候科举的时候,五科一起考,我们四科都能压过它们,倒也没什么担心的。”
大唐如今是越来越重视科举了。
这几年,高中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生员,吏部都安排了实职。
有些厉害的,直接就被任命为一些下县的县令。
这么一来,对读书人的刺激可就大了。
别看大家天天嘟囔着说县令是七品芝麻官,但是那也是朝廷堂堂正正的官员啊。
别忘了,在小地方,后面的朝代可是有破家县令,灭门知府的说法呢。
“王爷离京之前也说过,要书院明年继续扩大规模,我估计后面可能还会有其他书院成立呢。”
刘界的见识是不差的,再加上又经常能够接触到许敬宗、王玄策、上官仪这些人物,成长的也是很快。
官场上,一个好的师父,比什么都重要啊。
“那是自然。听说长孙家和荥阳郑氏一起在渭水北边购置了几千亩旱地,我估摸着很可能也是要用来建设书院的。如今曲江书院一亮相,他们的进度肯定会更快,其他的家族多多少少也会有动作。”
许敬宗身为观狮山书院的负责人,自然是知道书院潜在的影响力。
不过,他倒是对于这种局面持欢迎态度。
没有对手,怎么衬托自己的优秀呢?
第404章
寒冬腊月下扬州
从长安城到洛阳,再到汴州,然后往东南直下扬州,这都是属于大运河的成熟路线。
李宽一行人顺河而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这扬州城,不愧是南方的经济中心啊。”
李宽下了船,还没进扬州城,就感受到了扬州那种贸易往来、商贾云集景象的景象。
不客气的说,如今的扬州已经是大唐南方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哪怕是杭州、明州、泉州和广州这些海贸城市,也比不上它。
因为扬州作为长江入海口最重要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海贸城市,扬州市舶司也是在去年就已经成立了。
“扬州是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再加上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许多中原士族都往江南迁移,如今大唐最繁华的地段,已经慢慢的有了从关中地区变为江南地区的趋势了。”
王玄策见多识广,对此分析倒是非常到位。
事实上,他的分析也是跟后世很多专家学者的说法是很一致的。
扬州是大运河邗沟段的起点,这条最初由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运河,历经杨广时期的疏浚、整治,到贞观时期,已经成为沟通长江、淮河流域的纽带,也是通往长安、洛阳最重要的水路。
长安城中,至少有三成的外来货物是从这条运河而来。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王玄策是不知道的。
那就是扬州在唐朝如此兴盛,是因为此时的扬州是长江河口的顶点,后面没有其他城市跟它竞争,因为它的下方是水面开阔的喇叭一样的一片河口湾,水面开阔,方便船只移动。
但是,随着长江里的泥沙淤积、沙洲并岸,长江河口慢慢的东迁,扬州的河道就不是那么适合大船的停靠了。
这就为何到了辫子朝的时候,为何扬州还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接地,但是地位却是远不如唐朝,反而是上海这座海边城市崛起了。
“是啊,岭南而来的船队也好,南洋各国的船队也好,要去到长安,基本不是从杭州靠岸,就是从扬州靠岸。哪怕是在杭州靠岸,最终也还是要路过扬州,依我看来,这扬州的地位,短时间内,只怕还要有所上涨啊。”
李宽虽然对扬州的情况不算特别了解,但是从唐诗里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扬州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事实上,扬州最辉煌的时候,其实是安史之乱,关中地区实力大降,江南地位迅速上涨的时候。
“王爷,说起来,这扬州,还是我出生之地,不过那时候我还太小,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呢。”
武媚娘的一席话,倒是让李宽大吃一惊。
“媚娘,你不是利州出生的吗?”
在后世,武媚娘到底是哪里出生的,一直都有争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