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8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1/2214


张华虽然不是张家的嫡长子,但是作为嫡次子的他,自然也有机会去长安城学习。
从贞观五年到贞观十五年,张华一口气在长安城待了十年时间。
之后又从长安城南下,游历了江南道和岭南道,一直到了贞观十八年才回到了林邑国。
觉得自己学有所成的张华,没有跟其他的遣唐使一样进入到林邑国朝堂,而是选择了接受家族的商业事项。
在大唐的十来年,张华见识了大唐商业发展的变迁,也见识到了各个作坊的发展对朝廷、对商人、对百姓的影响。
所以他也想在林邑国内发展工商业,让林邑国能够跟大唐一样,走上崛起之路。
别看林邑国在大唐面前,连提鞋都不配。
但是林邑国在整个东南亚,还是属于首屈一指的强国。
周边的真腊等其他王国,都不是林邑的对手。
甚至在一些林邑人的心中,觉得大唐虽然不是自己比得上的,但是自己也不是大唐可以奈何得了的。
毕竟,林邑国的地理环境很是特殊,国内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原始森林。
这些森林里头,各种各样的毒虫遍布,除了本地人之外,唐人进入到这样的环境,基本上就是送死。
再加上水土不服,除非大唐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对付自己,要不然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张华的心里,也就是这样想的。
所以虽然大唐对于各种各样的技术管制的非常严格,轻易不让番邦属国的人学习各种工艺知识。
但是除了一些非常核心的,垄断性非常强的东西,比如剥离制作、蒸汽机制作之类的东西,其他作坊要想完全保密,是非常困难的。
就比如造纸作坊,它的原理是什么,大概的制作过程是什么,这是没有办法保密的。
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各种专用设备,我不对外售卖,你自己只能根据了解到的只言片语去折腾。
最终的生产效率肯定是差别巨大的。
所以张华回到林邑之后,虽然选择了修建造纸作坊、印刷作坊、水泥作坊和炼铁作坊。
但是到现在为止,情况都不算很乐观。
不过,也许是否极泰来,进入贞观二十一年之后,张华的运气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先是顺利的制作出了水泥,虽然质量差一点,但是也勉强可以用了。
之后就是印刷技术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他开始印刷一些从大唐带回来的书籍。
虽然炼铁作坊的进度非常缓慢,不过造纸作坊却也是在前两个月取得了一些突破。
这让张华的心情非常不错,觉得苦尽甘来,自己终于要成功了。
“郎君,这是我们作坊生产出来的纸张,虽然质量跟大唐商家售卖的还有一些差距,颜色也偏黄,但是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的使用需求了。
最关键的是我核算过了,这个纸张的成本,比市面上大唐商家售卖的纸张价格低了将近一半多。
除非这些唐人商家愿意平价售卖他们的纸张,要不然我们的纸张推出来之后,他们的价格根本就没有什么竞争力。”
张家的造纸作坊里头,掌柜张大鹏很是欣喜的拿着一叠纸张过来报喜。
虽然两个月前造纸作坊就取得了突破,不过为了能够进行纸张的大规模量产,张大鹏还是做了非常多的改进。
现在总算是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我们的作坊已经做了两个月的准备了,陆陆续续也存放了大量的纸张了,接下去的三天,开始满负荷的进行生产,然后在林邑各个城池同时开设书铺,名字就叫做林邑书屋。
我要让林邑书屋成为三味书屋那样的存在,甚至今后要把林邑书屋开到三味书屋的对面去。”
此时的张华,可谓是满腔抱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没问题,我们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不管是在占城还是其他城池,如今都已经有铺子做好了准备,只要安排人把纸张送过去,然后安排人印刷一批传单,告诉大家我们林邑书屋的纸张价格比其他铺子都要低。
到时候肯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吸引大量的文人士子来我们书屋购买纸张。”
虽然伴随着印刷成本的下降,已经越来越少人会自己购买纸张,然后誊抄书籍了。
但是不管是练字还是记录东西,都还是需要使用到纸张的。
所以不管是在大唐还是林邑,纸张的销量都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大唐字典》和《汉语拼音入门》这样对初学者非常友好的书籍出现之后,整个儒学圈,识文断字的人数急剧增加。
没办法,识字的门槛降低了,识字的成本降低了,识字的人数自然就增加了。
一个作坊当中,哪怕是干着同样的活,识字的人的工资就是比不识字的人要高。
这么直接的经济刺激之下,没有几个人会不好好的学习认字的。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会认字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写字,会一些非常基本的,也基本上就够了。
“过段时间,我们的作坊彻底的进入正轨之后,我去王宫里找一下国王殿下,让朝廷支持我们推广属于我们自己的纸张。
今后朝廷的所有用纸,都由我们的作坊承包了。
那些大唐而来的纸张,就让人家怎么运过来的,就怎么运回去吧。”
张华想象着将来的美好日子,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张家子弟,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还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成绩。
说实在的,张华也是有点压力的。
张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竞争其实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能够这样的话,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第1509章
不管他们卖多少钱,我们都比他们便宜两成
宋山和徐才都曾经是一名钉子户。
因为阻碍明德门到作坊城的铁路修建,被流放到了蒲罗中。
原本他们吓得半死,以为自己可能都没有机会活着到达蒲罗中了。
但是后面发现,自己上了海船之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
一路上有吃有喝的来到了蒲罗中,之后更是被安排做了蒲罗中警察署的一名胥吏。
没办法,海外的唐人实在是太少了。
只要你不是真的做了什么违反乱纪,伤天害理的事情,到了海外之后都有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
他们两本来就是游侠一样,或者说是二流子一样的人物,如今到了蒲罗中,自然也给安排了活。
警察署的胥吏,基本上就是配合警员做一些不是那么方便的事情。
比如街上有人乱摆摊子,影响了通行,这个时候警察署的胥吏就有活干了。
还别说,这么一个巡街的工作,宋山和徐才都干的很是不错。
当天,借着这个机会,他们两也没有少敲诈一些胡人商家。
结果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后,他们两个的身家居然变得颇为丰厚,升起了自己去做生意的念头了。
心动不如行动,天天在街面上行走的两人,对于哪个生意比好做,心中也是有数的。
不过,好做的生意基本上都轮不到他们,只要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吸引人的生意,才有他们的机会。
选择来选择去的,最终他们选择了售卖纸张。
有些大商家从长安城各处运输了纸张到蒲罗中,开展批发生意,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而宋山和徐才则是帮他们负责销货,有那么点区域代理商的意思。
得利于整体大环境的变化,想要学习,有机会学习的人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这么一来,纸张售卖生意,自然也不差。
南洋现在不算是什么富裕之地,但是也跟贫穷扯不上太多的关系。
至少大部分的百姓都能有机会吃饱饭。
单单这一点,中原王朝就努力了数千年,到了现在才勉强可以说自己做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