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7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7/2214


当然了,作为对李宽的示好,我们可以写一封信去长安城,提醒李宽注意这些东西。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用,但也算是表明了我们的一个态度。”
李恪已经过了热血青年的年纪。
自然很知道要怎么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在李宽手下好好的混日子,李恪自然要及时的在长安城刷一刷存在感。
很显然,这一次提醒李宽注意长孙家跟勋贵世家的合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示好之举。
“要不要我亲自走一趟,把信件亲手交给他,以表示我们的诚意?”
李愔心中一动,显然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你不是说在琉球待的很开心吗?怎么现在又想着往长安城跑?
既然你的封地就在琉球,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还是好好的琉球待着吧。
不要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了,到时候御史台的那帮人闲着没事做,弹劾你一把,那就麻烦了。”
李恪可是很清楚自己这个弟弟的惹事能力。
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点也不夸张。
“三哥,我这不是想表达一下我们兄弟两的诚意嘛!”
虽然自己的心思被李恪猜到了,但是李愔却是一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也没有。
反正类似的场景,他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不用了!只要信件送到了,顺便点一下让他注意长孙无忌的动静,这就够了。
至于其他的东西,他会自己判断的,不需要我们单独去提醒。
我们只要把琉球经营好了就行,不要想着其他的一些东西。”
李恪已经做了选择之后,很多事情要怎么做,就有了章法和方向。
他的这些变化,自然也是落在了情报调查局的眼中,李宽没多久就知道了。
第1499章
李治在登州
长安城对于李治来说,是一个伤心之地。
等上船离开渭水码头之后,李治一路没有停留,直接朝着登州而去。
.将近两千人的队伍,整整有十八艘船组成。
这么浩浩荡荡的来到了登州,停靠在文登码头,自然引起了许多的注意。
“府君,九皇子来到登州,看样子似乎要在这里停留几天,我们要不要出面招待呢?”
作为登州的地头蛇,淳于家在登州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在登州除了现在的太子党,就数淳于家的实力最强了。
用一方地主豪强来形容他们,那是一点也不过分。
虽然李宽当初的到来,打破了淳于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之后,水涨船高,淳于家的实力不知道翻了多少翻了。
很多长安城的勋贵,觉得自己很厉害,没把淳于家这个地头蛇放在眼中,最后都吃了亏。
“当初九皇子是跟楚王……太子殿下争夺储君之位的,我们作为太子党的人物,自然是不大适合跟九皇子打交道。
甚至按照正常来说,我们应该给九皇子使绊子才对。
但是我听说九皇子离开长安的时候,太子殿下还亲自去渭水码头送行了。
这个关系,我有点摸不准,毕竟人家是兄弟,我们是外人。
这要是到时候做错了什么,那就毕竟尴尬了。”
很显然,淳于难不大想在蹚浑水了。
他已经抱上了李宽的大腿,不需要再去冒险立功劳来赢得进一步的信任,就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是啊,所以我才觉得毕竟尴尬,那么大的船队来到登州,我们完全当成是没有看见,显然是没有人相信的。
但是出面招待的话,也有点不知道要怎么招待。
按照使君您的这个指示精神,我觉得只要安排人护卫九皇子的安全,让他不要在我们登州的地界上出事就行了。
其他的东西,我们似乎也管不了那么多。”
淳于博平时是淳于难的智囊,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一次,他却是觉得好难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看起来很清晰的局面,却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李宽到底是怎么看待李治的,除了当事人,其他人根本就很难准确的把握。
特别是淳于博这些长期待在登州的人物,就更加拿不准长安城里头的事情了。
“嗯,除了不能在登州出事,出海的一些准备物资,像是葡萄酒、铁器之类的东西,如果人家在我们登州制备的话,也是要尽量的满足一下,不要刻意的去难为人家。”
淳于难想了想,自己还是不出面,但是可以给李治的船队给予一些适当的支持。
“使君您这么安排的话,不管是九皇子还是太子殿下,应该都不会有什么意见。
希望九皇子准备妥当之后,能够尽快的离开登州吧,要不然我们的日子就要过的很为难了。”
……
“大牛。看到没有,我们平时吃的盐巴,其实就是海水里面晒出来的。
以前听说登州的晒盐场是整个大唐最大的,当时我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现在骑着马绕着这个盐场走一圈,就能感受到它的规模了。”
李治到了登州之后,自然要让船队在这座北方最大的海港之中补给一下物资。
他自己也想借着这个机会看一看大唐的港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很可能,他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了。
到时候他去到金山港之后,需要如何建设一座港口,肯定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借鉴大唐的经验的。
所以船队停靠在文登码头之后,他就自己带着一队护卫,在登州城内转悠。
作为重要的一个补给物资,盐巴虽然是来自大海,但是船队在海上其实是很难自己补给盐巴的。
所以这也是需要大量准备的东西。
李治甚至也是亲自去到了晒盐作坊去看一看,想着将来指不定可以在金山港也搞一个晒盐场。
要不然食盐这样的东西都还需要从大唐运输过去的话,长期来说肯定不是办法。
也会导致盐巴的价格在金山港变得异常高昂。
这不是李治希望看到的场面。
“确实是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惊,白花花的一大片都是盐巴,这得有多少啊。
难怪自从登州这边的晒盐作坊成立之后,我们大唐的盐巴价格就在不断的下降。
当初几十文钱一斤的价格,现在已经变成几文钱一斤了。
虽然很多百姓家中还是有点舍不得使劲的吃盐,但是总算是不至于连盐也吃不上了。”
王大牛是李治的护卫统领。
当初是跟着王氏一起从太原王氏过来的。
不过,这些年来,王大牛一心为李治着想,倒是彻底的取得了李治的信任。
“是啊,很多东西都是大哥搞出了新动静之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听说他第一次来到登州,还是为了赈灾而来呢。
当时诺大的登州,百姓们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生活。
朝中谁都不敢主动请缨的要来登州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大哥站了出来。
原本大家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结果人家来了登州之后,,没有几天时间就初步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7/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