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2214


雉奴,《孙子算经》里头有一道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你用我刚才教授你的方法算一算,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楚王府别院,无所事事的李宽被李治这个小正太缠着教授算学知识。
这个七岁小儿,也不知是咋回事,自从在楚王府蒙学里面听了李宽教授学员阿拉伯数字之后,就对算学提起了兴趣。
大唐王子们的教育其实都是有很完善的体制的,像是李治,今年已经七岁了,早就完成了蒙学的基本教育,已经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了。
所以对于算学的接受程度,也比同龄的小屁孩要高很多。
这段时间,由于新宫修建的需要,涉及很多数字的统计,许敬宗从观狮山蒙学等几个楚王府旗下的学堂里借了不少年纪十三四岁的学员去历练。
用过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学习了阿拉伯数字,接受了《基础数学》和《中级数学》学习的学员们,比一般铺子里的管账伙计还要好用,上手能力非常强。
所以这段时间,各个学堂的算学课程都比以前更多了。
李治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的把楚王府学堂里的算学书籍给学完了。
再之后,李宽就倒霉了。
“二哥,这道算经里面的题,怎么解会比较好呢?”
“二哥,这个题目,雉奴这样来计算对不对?”
“二哥,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这道题呢?”
……
与此种种,李宽觉得自己都要被烦死了。
大佬,你是要当皇帝的人,跟算学较什么劲呢?
不过,没办法,李治出宫总是带着兕子,面对两个萌娃,李宽只好调节好心情,时不时的指导一下李治的算学。
“二哥,鸡有二十三只,兔子有十二只。”
李宽的话音刚落下没多久,李治就答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结果让李宽还是意外啊。
以大唐这个年代的算学水平,一般的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花上半个时辰都算是正常的,有些人一天才能解决也不奇怪。
结果李治居然在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内就解决了。
奇怪!
李宽赶紧拿起了纸笔,快速的计算了一下。
咦,李治的答案居然正确!
“雉奴,这个题目你以前是做过吗?”
“没有,宫里的师傅都不教授算学,说我要先读圣人之书。”
“那你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计算出结果的?”
李治听了李宽的问话,脸上露出一个羞赧的表情,“二哥,你前段子不是教授了我那个一元一次方程嘛,然后我在宫里没事的时候就琢磨着,既然有一元一次方程,那是不是还有二元一次方程呢?是不是还有一元二次方程呢?正好这个问题,跟我自己琢磨的二元一次方程很是接近,我就用这个方法去解答了,答对了吧?”
李宽看着李治,一脸的无语。
都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的时候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
自己以前还不相信。
这么一个七岁的小屁孩,居然自己在那里琢磨二元一次方程了?
虽然大唐的人都比较早熟,但是这熟的也太夸张了吧?
“完全正确,雉奴,二哥没想到你居然有如此算学天分啊。”
李宽脸色复杂的看着李治,这是一个被皇位耽误了的数学家啊。
至少也是一个大数学家的好苗子。
“二哥,这么说真的有二元一次方程这个东西咯,那你教教我吧!”
李宽:……
……
渭河之中,一大群鸭子悠闲的在水里面游来游去,时不时的钻入水底,看看能不能抓到一只跑的慢的鱼儿。
李宽跟程静雯走在楚王府别院靠近渭河边上的鹅卵石小路上,悠闲的看着河边的景色。
“王爷,这渭河中的鸭群都已经成为新的一景了,不管什么时候来,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鸭子在里面游来游去呢。”
这段时间,李宽隔三差五让李雪雁找个借口把程静雯约出来,她和李宽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会动不动就满脸羞红了。
“这鸭肉可食用,鸭蛋亦可食用,鸭绒还可以制作保暖衣物,本王让下人多养点鸭子,也算是给大唐百姓提供一点致富的新思路,为长安城百姓提供一种新的肉食来源呢。”
李宽毫不客气的把王府养鸭的行为拔高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而程静雯居然很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着实如此,在此之前,除了羊肉,基本上其他的肉食都不算很常见。勋贵人家如此,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民以食为天,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肚子,大唐才会是一个万世传承的国度,我们才能每天悠闲的在这里散步。”
这句话虽然有点假,但是却着实是此时此刻李宽的真实想法。
所以说话的语气,不由自主的带入了一些感情,让一旁的程静雯深切的感受到了李宽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由得对以前长安城关于李宽的各种传闻带给自己的偏见而感到惭愧。
“王爷近来忙着新宫建设,长安城里也有一些各种各样的传闻,在静雯看来,王爷为大唐的付出,又哪里是那些只知道嚼舌头的人所能比得上呢。”
“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本王从来不怕人家说我,陛下的御前也是不时就会堆满弹劾我的奏折,但是,只要我一心为国,就身正不怕影子斜。”
听李宽这么一说,程静雯不由得美目闪烁,心中对李宽的敬佩不由的更深了几分。
从小到大,自己也算是认识长安城不少勋贵子弟,那些人哪里比得上楚王殿下一个指头啊?
不过,王爷也真是的,老是让雪雁来约我出来游玩,就不能让人去提亲吗?
搞得自己每次出府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似乎连母亲都觉察到了一丝异样。
“王爷,时候不早了,我差不多要回去了。”
想到这些,程静雯不由得有些情绪低落。
而一旁的李宽发现程静雯的变化,也有点搞不懂情况。
看天色,夕阳还没有落下啊,怎么就说要回去了呢?
果然,女人心,海底针啊!
第206章
汉城见闻录
汉城,是高句丽的别都,三京之一,相当于洛阳在大唐的地位。
这座曾经在大汉的时候属于乐浪郡城的都城,算是高句丽少见的繁华城市,整个汉城的人口超过五万户,街上也是一派繁华景象。
抵挡住了杨广的三次征伐,并且在最后一次还俘获了大量的物资人口,高句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放眼周边,除了大唐和西突厥,也找不到比高句丽国力强盛的国家了。
“统领,这里就是我们调查局设在汉城的联络点,平时负责收购一些人参。周船长曾经询问过要不要下次去倭国的时候,留一船货物到汉城售卖,把这里的贸易也搞起来,但是属下觉得汉城不比倭国,还是先摸清楚了情况再展开贸易,并且贸易的人员和我们调查局的人员要独立开来。”
调查局在汉朝的负责人何青泉是王玄武亲自推荐的人选,跟随东海渔业的第二波出海船只的时候来到了汉城。
李宽今年是没有办法离开长安了,但是对高句丽的调查又不能一直拖着,所以这次就干脆让王玄武来走一趟了。
“谨慎一点是对的,高句丽民众对大唐更加的敌视,我们在这里活动要多加小心。至于贸易,我倒是觉得可以先在新罗和百济搞起来,然后在那里找几家愿意投靠我们的商人,由他们出面在汉城贩卖物品,应该会安全一些。”
隋末唐初的高句丽,应该是朝鲜半岛在整个历史上国力最强大的时候。
高句丽建国几百年,几乎都处于战争状态,兵力不弱,有点后世七十年代越南的感觉。
杨广三征高句丽,固然是有很多内部的原因导致了失败,但是高句丽气候寒冷,综合国力不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王玄武虽然不认为高句丽可以跟大唐比肩,但是该有的重视还是不能少的。
用王爷的话说:战略上要藐视高句丽,战术上要重视。
“属下明白,所以这段时间,我们除了偶尔从一些高句丽的山民手中收购人参,基本上很少有其他动作。”
“高句丽虽然勋贵人士说的是唐话,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话语我们还是听不懂的,这次王爷专门把九条浩之派过来协助你,考虑的就是他精通高句丽语,你要好好的利用起来。”
“属下明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