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7/2214


按照你的说法,这些文人士子的风骨不是最高的吗?为何他们反倒是给整个中原王朝带来了最大的伤害?
同样的,大家可能觉得农夫就非常淳朴,非常老实。不可否认,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绝对不是真理。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有汉末的黄巾之乱,背后有一帮人都是农夫。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饭就足够了。至于所谓的道德,那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的。
要不然到了饥荒的时候,为何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
至于匠人,之前的地位一直都很低,但是其实他们对一个国家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朝廷应该也能充分的感受到匠人给大唐带来的变化。
而商人的话,无商不活。作坊城哪怕是生产了再多的商品,如果不流通开来,那也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而商品的流通,是必须有商人在其中起到疏通的作用。
大唐从各个藩属国吸取各种各样的好处,也都是需要商人去配合。
单纯的认为商人没有什么付出,只是左手换右手的把东西售卖了就挣了大量的钱财,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人家在买卖货物的时候,也是承担了大量的风险的。
并且,长安城的许多商人,对于修路铺桥什么的,也都是非常热心。
真正的无良商家,其实并不是很多。
再说了,朝廷不应该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阶层对国家的利弊,而是应该考虑这个阶层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唐是否有好处来考虑。”
李治的这种想法,必须要坚决的打压下去。
否则到时候自己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局面,估计就要受到破坏了。
“二哥,如果什么东西都以是否对大唐有好处来衡量,那么朝廷岂不就像是一个商家了?”
李治被教训了一顿,心中显然也不是很服气。
“太子殿下,你说的很有道理啊,从某种程度上说,朝廷就是一个作坊,陛下就是这个作坊的东家,朝中宰相就是这个作坊的掌柜,朝中的将军就是作坊的护卫,各个官员就是各级别的管事,而下面的士农工商则是作坊里头各个部门的匠人、帮工。
作坊里头,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这个作坊越来越好,这样自己的日子才能变得更好。
当然,具体到每个部门,部门跟部门之间肯定会有利益纷争,大家会抢着成为东家最喜欢的部门。
而部门与部门之间,虽然大家可能都很努力,但是创造出的价值是不同的。
并且,你得承认,所有的部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并不能说某个部门很重要,就可以替代一切。”
李宽这么新颖的观点一冒出来,李治直接就无话可说了。
而李世民则是开始反思李宽说的话,觉得似乎还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又觉得似乎不是这样子。
“宽儿,按照你的意思来说,其实整个大唐,也是有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的人共同组成的,大家不分贵贱,不问出身,就看你对大唐的发展有没有好处?”
李世民本身是想打压世家,所以任何能够削弱世家影响力的行为,他原则上都是支持的。
而扶持商业的发展,让大唐出现更多不依附在世家身上的商家,在李世民看来也是值得鼓励的。
反正朝廷也没有损失什么。
让新崛起的商家去跟世家争夺利益,让他们去斗来斗去,这是李世民喜闻乐见的事情。
最好就是两者斗的两败俱伤,到时候李世民就可以挺身而出,收拾残局。
“完全不分贫贱,在短期内是做不到的。但是朝廷现在大力鼓励寒门士子去参加科举,并且在朝中给予重用,这对平衡大唐的朝局是有很大好处的。
一个国家,中间阶层的人越多,就会变得越牢固。但是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占据了顶端,那么随时都可能出现动荡。”
所谓的中产阶级,李宽觉得这个概念还太超全,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阐述。
但是扶持更多的寒门去跟世家争权夺利,打压世家,这对朝廷绝对是有好处的。
虽然寒门也是门,他们的目的其实也是希望成为自己打压的世家。
但是,终归是分肉吃的人更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就会变少,朝廷就更容易掌握局势。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这个方案还是值得支持的。
“你说的也有道理!大唐发展到了现在,有些东西确实要变一变了!从明年春闱开始,除了犯官的子弟,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科举。”
不知不觉当中,李世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第1262章
这才是真正的地位提升
重农抑商。
这几乎是历朝历代都在实施的方针,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才开始有了一点变化,出现了所谓的“红顶商人”。
在儒家正统的宣传理念当中,商人都是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
这种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的行为,就是“投机倒把”。
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自然是要谴责。
现在李世民破天荒的接受了李宽的提议,不再限制商人和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立马就在长安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大唐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方式,高度赞扬了朝廷的决策,认为科举的这个改变,可以为朝廷选拔更多的人才,让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机会为朝廷服务。
其他一些《长安晚报》、《曲江日报》之类的报纸,大多数也都是对这个变化持欢迎态度。
当然,反对的也不会少。
“司马,这一次,我们国子监一定要团结起来,所有人联名上书,要求陛下收回科举改革的诏令。商人、奴仆、匠人,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这岂不是乱套了?
楚王殿下虽然提过不少好的建议,但是这一次绝对是出了一个昏招啊。
他不能为了拉拢人心,就什么提议都敢提出来啊。”
放宽科举的门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提升儒学的影响力。
但是,更多的却是会导致明法科、明算科、明医科等科目考生人数的增加。
孔颖达宁愿学儒学的少一些,也不愿意学习其他东西的考生增加。
“朝廷准备放宽科举的限制,只要祖上三代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这个是已经流传了快一年的事情了。
虽然陛下的这个决定有点让人意外,但是我们哪怕是反对,想来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司马才章背后并没有一个大家族要扶持,对于孔颖达的提议,他自然不会什么都赞同。
很显然,李世民的这个诏令,长安城九成以上的人都是支持的。
哪怕是各个勋贵世家有意见,都不敢轻易的反对。
毕竟他们身边都是有许多奴仆的,现在朝廷允许奴仆参加科举,这对他们的吸引力,简直就不是用文字可以形容的。
一直以来,奴仆都是相当于主人的私人财产。
虽然你要参加科举,肯定也要得到主人的认可。
大多数时候,主人都是不会放手的。
但是,肯定也会有一些开明的主人,愿意看到自家有才华的奴仆出人头地,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联盟。
现在李世民放宽了科举的限制,这些奴仆至少是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这种希望的力量,是足以毁天灭地的。
“司马,我们不能因为反抗没有用,就不去反抗啊。
你想象一下,有朝一日,你身边的同僚都是商人子弟出生,甚至是平康坊某个女子的私生子,这怎么能接受呢?”
孔颖达要闹事,肯定还是要多拉一些支持自己的人。
司马才章在国子监颇有威信,如果他出面组织大家起来闹事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可惜的是,司马才章如今也把问题看得很透彻。
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是真的不想做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可是儒学推崇的理念。如今陛下并没有要求大家去死,只是放开了科举的许多限制,我们就跳出来抨击这个抨击那个,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精神哪去了?”
司马才章很不客气的怼了孔颖达一句。
共事这么多年,他对孔颖达的本性也算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7/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