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9/2214


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陛下,微臣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什么意思?”
“这钱不够用了,不是指朝廷的赋税不够用,而是说市面上流通的钱,满足不了需求。不管是金币银币,还是铜钱,都不能满足百姓和商人们旺盛的交易需求。
如今在某些环节甚至再次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这对大唐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二哥,我们不是每年都从海外运回来大量的金银吗?怎么又会不够用呢?”
一旁的李治忍不住插话道。
李治这问题,显然是代表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不过,李世民倒是想起了什么。
“宽儿,不会是又跟上次铸造金币、银币那次一样,说是市面上出现了铜钱慌,影响了商业发展吧?”
“陛下圣明,记忆力实在是太好了,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虽然这次一次出现的不单是铜钱慌,而是所有的钱币都有点紧缺,但是意思其实真的是差不多的,就是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了。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大唐从国外运输回来那么多的金银,可是还不够用,这说明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大唐的发展速度远超前朝,商业繁荣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这才会导致金属货币不够用的情况出现。”
李宽这话让李世民听了非常舒服。
这么一解释,逻辑上就对的上了。
不说其他的,单单石见银山每年就往国内输入几百万两的白银,居然还不够用,那岂不是说大唐国内每年增加的商品还不仅几百万两?
“二哥,上一次铜钱慌,大唐皇家钱庄是通过发行金币和银币来解决这个问题,也让金银真正的大规模的进入到流通环节,成为一种货币。但是这一次不仅铜钱缺少,连金币银币都不够,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
李治对李宽拍马屁的行为不感兴趣,他只想知道李宽有没有什么对策。
经常阅读观狮山书院商学院的财经文章的他,对于货币的作用比一般人要理解的深刻很多。
李治很清楚一旦钱慌的情况继续恶化,对大唐的经济发展会有多大的影响。
“办法总是有的,并且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微臣今天进宫,就是想跟陛下汇报应对之策。”
“别卖关子,赶紧说!”
李世民觉得李宽可能又要绕圈子了,赶紧插了一句。
“大唐皇家钱庄的银票,陛下和太子殿下应该都听说过吧?如今在大唐的商家之间流通的颇为频繁。”
“银票?难道你想印刷更多的银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不对啊,银票是要有人把金银存到了钱庄之后,才能印刷的。”
李世民有点疑惑的看着李宽。
“不,不是这样,不过意思有点类似。微臣提议由大唐皇家钱庄印刷代金券来等效替代金属货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
“什么意思?朕有点没有听明白?”
“大唐皇家钱庄代金券,微臣给它单独起了个名字叫做唐元。我们可以根据钱庄金库里头的金银库存,折算出可以印刷多少等效的唐元,今后市面上慢慢的就由唐元来替代铜钱、金币和银币。
由于唐元可以直接在钱庄兑换城金属货币,所以不用担心百姓们不接受;又由于唐元是根据库存的金银数量来等效印刷的,所以也不用担心大唐皇家钱庄随意印刷唐元的情况发生。”
“二哥,你的意思是通过印刷一堆唐元来替代金币、银币和铜钱?”
李治目瞪口呆的看着李宽。
这个想法,在他看来实在是太异想天开了。
虽然李宽有解释说这个唐元可以在钱庄兑换金属货币,也不会随意印刷,但是说的再多,百姓们拿到手中的就是一张纸,这是客观现实啊。
“没错,微臣希望通过十年的过度时间,让唐元跟金属货币共存,十年以后,大唐境内的流通货币就只有唐元,其他的金银不会再铸造成金币、银币,而是铸造成金砖、银砖来存储,或者是用来跟其他国家进行交易。”
李宽这话一出口,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宁静之中。
李世民和李治都在消化着李宽的这个提议。
“这纸币的推行,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一个强有力的中央王朝。否则就容易被逼着随意印刷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形成一系列的恶果。如今的大唐,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具备推出纸币的条件。”
“宽儿,这纸币的推出,除了你说的可以缓解金属货币紧缺的情况,还有其他什么好处吗?”
涉及到金融政策,李世民虽然不是很懂,但是却是知道这种事情很重要。
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处,他显然是不大希望冒险的。
特别是李世民已经登基十八年,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人一旦达到一个高位,冲劲就会变弱。
毕竟,你已经不是光脚的人了。
为什么后世有些企业不愿意使用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呢?
其实很简单啊,你只要看看自己身边超过三十五岁的人,如果不是领导的话,有几个干活还有冲劲的?
李世民这算是好的了。
至少是在做出了一番成绩之后才变得没有冲劲,而不是一登基就觉得自己完胜了,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了。
“好处自然是挺多的。首先就是流通方便了,把唐元跟银票结合起来,基本上不管是大宗交易还是小额交易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其词就是我们可以避免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不管是铜钱还是银币,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有损耗,但是纸币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再者,一旦唐元得到普遍性的应用,我们就相当于可以使用一堆印刷的纸张从国外购买一堆货物。”
李宽本身不是货币专家,他没有办法太过深入的去解释唐元的好处,也没有必要解释的太过深入。
“按照你的说法,这唐元的推出,对朝廷是百利而无一害?”
“目前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大唐一直维持繁荣昌盛,那么唐元的流通就会变得更加快速,最终可以让为大唐实现一些额外的目的。”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么就让大唐皇家钱庄先试着印刷一批吧。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你再大规模的推行。”
听了李宽的话,李世民也找不到太多反对的理由。
但是这唐元毕竟是新事物,所以他觉得还是先小规模的试一试再说。
“没问题,微臣等会就去安排,最迟下个月,第一批唐元就会面世,到时候长安城所有官员的俸禄就使用唐元来发了。”
李宽顺着杆子往上爬,又提出了一个需求。
好在李世民倒是没有太当回事。
反正唐元可以兑换币金属货币,大家哪怕是一时接受不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应该不至于引起多大的反弹。
“行吧,都由你来安排,出了事情朕也就找你!”
想着楚王府家大业大,李世民突然不担心唐元推出的风险了。
第1131章
只要我不觉得难受,难受的就是别人
从李世民那里拿到尚方宝剑之后,大唐皇家钱庄的动作一下就迅猛了起来。
与此同时,《大唐日报》上面也开始进行预热,给大家说明现在金币银币紧缺的情况,并且陈述了这种局面的危害。
当然,其中或明或暗的提到了解决办法,绝对是夹杂了私货的。
王有才作为唐元发行的实际执行者,这段时间几乎是连家都没有回过一次,全身心的铺在印刷作坊和大唐皇家钱庄之间。
“骆社长,我想请教一下您对唐元的宣传策略的看法。如今,印刷作坊那边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唐元的印刷纸张也在紧锣密鼓的专门制作当中,很快就要面世了。到时候,长安城的官员,俸禄全部都会使用唐元来发放,大家是否接受这个新的货币,立马就可以看出来。”
王有才虽然对唐元很有信心,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鲜的玩意。
对于一些固执的百姓来说,肯定还是觉得真金白银的握在手中才是最靠谱的。
所以王有才才会想到来《大唐日报》跟骆宾王好好的聊一聊。
“有才兄在天竺打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营销大战,为楚王殿下挣回来一百多万两黄金。如今长安城商圈,不知道你王有才三个字的,可还真是不多呢。怎么,长安城还能有什么事情难得住你?”
骆宾王看到李宽身边近期的红人这么低调的来到自己办公室,忍不住打趣了几句。
“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天竺的事情,都是楚王殿下提前规划好了的,我只不过是去执行而已,换成其他人去,也一样可以取得差不多的成绩。”
在骆宾王这个有名的才子面前,王有才还是很低调的。
再说了,人家现在是《大唐日报》的社长,在楚王府里头的地位可是一点也不比自己差啊。
“不一样的!这做生意,人跟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同样的一单生意,让不同的人去做,取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楚王殿下会把唐元发行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负责,充分说明了他对你的信任。如果有什么是我能够帮得上忙的,请一定不要客气。”
骆宾王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已经感受到楚王府的力量开始在唐元上发力了。
这个时候,他自然不会拖后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9/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