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812

  “若我大军击溃建虏,吴三桂军也可从后包抄袭杀,争取将这支建虏留在我大明境内,让他们为我大明万千子民陪葬。”
  沈浪这话好像战争还没开始,已经确定必赢似的,若是阿济格听到,恐怕会笑掉大牙吧。
  沈浪这样说,并非他自己真的就信心满满的必胜,而是他要给崇祯以足够的信心。
  一旦崇祯信心不足,就很可能胡思乱想,到时候又做出什么糊涂的决定就麻烦了。
  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沈浪可不会真的小看这次建虏的入侵。
  毕竟这些年建虏取得的战绩太辉煌了,明军一旦碰到,几乎是十战九输,自己可千万不能步了后尘。
  这一战对他沈浪也非常重要,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必须认真对待。
  果然,看到沈浪这般信心满满,崇祯之前惶恐的心情,总算是平复了不少。
  他在脑海中又回想起当初和沈浪一起看的那些电影,什么线式战术,什么空心方阵等等,都是击溃强敌的法宝。
  八里桥之战,西方洋夷也只有八千人左右,却可以大破清军几万精兵,自身伤亡极小。
  自己的勇卫营训练有素,怎会比那些远道而来的洋夷弱?
  想到此,崇祯也坚定了信心,不再多想,立即对沈浪道:“好,沈卿,朕全力支持你。”
  得到了崇祯的态度,沈浪心中大喜,便又继续道:“陛下,京畿各城刚被建虏肆虐不足半年,各城城防、人口皆未恢复,恐难敌建虏大军。”
  “与其死守这些城池消耗我方力量,还不如主动放弃,坚壁清野,尽量让建虏在我大明境内得不到任何补充。”
  “建虏大军每日消耗巨大,他们远征而来,后勤保障必然艰难,若不能及时得到足够补充,军心必然动荡。”
  听到沈浪如此说,崇祯微微一怔,他从未想过弃守和坚壁清野这一说。
  大明的律法也是不允许的,别说主动弃守,就算是死守,最终没能守住,也有可能会被追究失城之责的。
  崇祯可以想像,一旦自己提出弃守那么多城池,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可刚答应沈卿全力支持,自然不能反悔,崇祯一咬牙,点头同意。
  双方又商讨了一些细节,沈浪不再耽搁,立即领命出京师整军备战。
  而崇祯也迅速的颁下一道道诏令,召吴三桂入关救援没什么人反对,但是主动弃守京畿各城,果然迎来了一片反对浪潮。
  这些城池本就是京师的卫城,主动放弃,岂不是让京师成为一座孤城?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振振有词的道:“陛下,此举大为不妥,若此例一开,以后谁还愿守我大明之土?”
  “身为大明将士,必心怀守土守城之责,未战先怯,弃城而走,非大明忠君之士,必治其失城之罪。”
  崇祯不再像之前迁都那般,靠一两个大臣势单力薄的与一群人对战,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责任。
  从历史资料中,崇祯也知道这光时亨是什么货色,心中冷笑。
  他淡淡的回应道:“既如此,光卿可愿为我大明担一城之责?”
  “朕不用你与城共存亡,坚守三日即可。”
  光时亨听到,脸色不由一变,连忙道:“陛下,臣并非守土之将,不懂战法,如何守城?”
  “朕不用你守,朕赐你尚方宝剑,你坐镇即可,谁敢弃城而逃,立斩之。”
  崇祯的意思很简单,谁要觉得可守,那你去。
  光时亨脸色再变,京畿那些城池什么情况他又不是不知道,拿什么守?别说坚守三日,一日都难,去了必死。
  他这种人,满口的仁义道德,慷他人之慨,临到自己头上,却是担不起这个责任。
  见光时亨一时语塞,崇祯又继续道:“身为兵科给事中,难道光卿不愿为朕分忧吗?”
  光时亨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连忙话风一转的道:
  “陛下,臣刚才想通了,陛下所言极是,密云、怀柔等地,城防破败,兵员严重不足,根本难以抵挡建虏十万大军。”
  “建虏凶残,既如此,便应该保存有限力量,择一良机,寻一地利,再与建虏死战,方有可胜之机。”
  “果然是无耻之徒。”崇祯在心中暗骂。
  有了光时亨的前车之鉴,反对之声一下子消弥了不少,让别人死守可以,让自己去,那可不行。
  当然,也有一些忠臣,诸如蒋德璟、范景文、方岳贡等,他们这些人就算想去,崇祯也不会答应的,这明摆着送死之举。
  趁着反对之声少了大半,崇祯快刀斩乱麻,立即命王承恩派人去传令,然后匆匆下朝。
第一百一十章
包衣胡广生
  沈浪回到军中,立即进行了全军总动员,将建虏入寇的消息通报了下去。
  “弟兄们,这阵子我们剿匪也剿烦了,那些土匪都是乌合之众,不是我军一合之敌。”
  “一个个穷得叮当响,剿来剿去也没剿到什么好东西。”
  “如今不用慌了,有一股实力还不错,人数比较多,还他娘的很有钱的匪寇自己送上门来了,他们就是我军很多老兵熟知的建虏。”
  “以前没见过建虏的那些人,把建虏说成有三头六臂似的,让那些没有见识的人来问一问去年跟随周大人在杨柳青击败建虏的老兵。”
  “让他们告诉你建虏是个什么鸟样,不就是一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头上顶着一根老鼠尾巴吗?”
  “上次还有几个老兵告诉我,当初他们把建虏的脑袋砍下来,就用他们头上的老鼠尾巴把这些脑袋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这多牛气?”
  听到沈浪有声有色的描述这种场景,下方的士兵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不少心中对建虏还有些畏惧的士兵,也放松了不少。
  沈浪又继续道:“去年那些老兄弟斩了建虏的头,可是毛都没捞到几根,因为咱们陛下当时穷啊,想奖励弟兄们,可拿不出银子。”
  “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是勇卫营了,是陛下的禁军。咱们之前上缴的六十多万两,陛下都给咱们预备着。”
  “咱们上缴上去的,得让陛下全部再赏赐下来。”
  “一个建虏脑袋五十两,宰掉万把多个就够数了。”
  “弟兄们,有没有信心?”
  “有……”全军一起高喝。
  沈浪再次高声问道:“再大声告诉我,有没有信心?”
  “有……”
  “有……”
  “有……”
  看着下方的山呼海啸,在沈浪左右的周遇吉和李若琏皆是激动不已,也忍不住大喊起来。
  周遇吉暗自感慨,沈大人激励士气真有一手。
  “全军开拔,杀……”
  “杀……”
  ……
  在沈浪的勇卫营向北行进时,清军已经突破了墙子岭。
  进了大明疆域,对建虏来说,仿佛进了天堂,即便是随行的包衣也是激动不已,期待着丰收的喜悦。
  胡广生便是其中一员,他是在崇祯十一年在济南府被睿亲王多尔衮掳获的,那一年整个济南府几乎化为白地。
  大量财物、牲口,青壮、年轻女子被掳走,成为建虏的战利品。
  而其他老弱病残全部被屠戮一空,整座府城被焚烧,曾经繁华的济南瞬间成了一座死城。
  胡广生心中充满仇恨,爹娘被杀,他和弟弟妹妹被套着脖子像牲口一样被牵走。
  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见到弟弟和妹妹了,不知他们的死活。
  在被押回辽东的途中,胡广生吃了很多苦,看到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他也差一点死去。
  经过一个月的煎熬,跨越千里之遥来到苦寒的辽东,迎接的却是更悲惨的命运。
  他像牲口一样被建虏的旗丁分走,成为包衣奴隶,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里,打骂是常有的事。
  吃不饱,穿不暖,还像牲口一样被使用,每天都有人活活累死。
  虽然上面的大人物规定不准枉杀包衣奴才,但被活活打死的包衣也屡见不鲜,顶多罚一些银粮而已。
  汉人的命在这里如同蝼蚁,活得不如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