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7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0/812

  大孔代的突然反叛,确实打了王室一个措手不及,以致于摄政太后奥地利的安妮和首相马萨林携手逃出巴黎。
  但是,对马萨林宠信有嘉的摄政太后,并没有受大孔代的要挟而解除马萨林的一切权利。
  反而是狡猾的马萨林见形势对自己不利,主动请求引退流亡,但这只不过是他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
  可这一招确实比较有效,让原本勉强达成共识的大孔代和起义军顿时失去了共同的目标,双方的矛盾立即显现了出来。
  于是,大孔代再一次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去镇压起义军。
  而趁着这个机会,摄政太后奥地利的安妮和躲在幕后的马萨林立即将支持王室的军队收拢起来,组建新的王军,由能力不下于大孔代的蒂雷纳子爵率领。
  大孔代刚勉强镇压住起义军,便迅速对上了蒂雷纳子爵,让他疲于奔命。
  蒂雷纳子爵率领的王军可不是那些乌合之众般的起义军可比的,双方一时打得难舍难分,让法兰西王国的内乱愈演愈烈。
  与法兰西王国相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王国,也没有闲着,迅速的掀起了另一阶段的内战。
  之前是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差一点推翻了王权,但现在国王查理一世在勇卫营的帮助下,已经翻身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叛军消灭,以重新巩固自己在英格兰王国的绝对地位。
  可是这一次,勇卫营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将兵力分别驻扎在伦敦城和怀特岛,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王军也迅速的原形毕露,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虽然于去年在伦敦城外损失惨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次战斗都让王军连吃败仗。
  查理一世很是愤怒,但依然不愿意轻易向勇卫营寻求帮助。
  因为前段时间赵长生按照沈浪的指示,让查理一世开放一些条件作为己方对他提供帮助的报酬。
  所以查理一世也清楚,如果自己再寻求明军的帮助,肯定还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查理一世是高傲的,当初在那样不利的情况下都没有轻易的向议会妥协,所以也不想轻易的向明军低头。
  于是,他才想着凭借王军去平定内乱,哪怕是去苏格兰王国寻求支持者的帮助,也不愿轻易向东方人开口,这些人也是有目的的。
  沈浪多少有些无奈,但是相比于克伦威尔这个更加强势的独裁者,他还是更愿意支持查理一世,这货只是有些愣头青罢了,比克伦威尔要好对付多了。
  所以,在王军连续吃了几场败仗之后,沈浪便指示刘光远也卖一些武器给查理一世。
  在确认明军不会提出额外的条件后,查理一世这才决定购买五千支火枪和二十五门火炮。
  就这样,刘光远带来的一万五千余支带刺刀的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八十二门前装滑膛炮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也让欧罗巴洲的战火烧得愈加旺盛。
  此时,李定国率领的援军经过近五个月的航行,已经来到了阿非利加洲的西面,位于大西洋的佛德角群岛。
  这里是葡萄牙王国的殖民地,以两国现在的关系,自然也可以作为勇卫营的中转站。
  可是抵达佛德角群岛之后,李定国却停了下来,让士兵上岸休整,竟然不再前进了。
  这自然不是他私自决定,而是前阵子沈浪特意给他下达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以欧罗巴洲现在的形势,沈浪不希望这支援军突然出现,不然很容易引起欧罗巴洲各国的警惕,不敢放手互殴,从而让烧起来的战火得到一定的控制,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而佛德角群岛距离欧罗巴洲也只有十天半个月的航程,真要有什么意外,也完全来得及救援。
  葡萄牙人也很是配合,努力的帮助勇卫营封锁消息。
  当然,新的一年也不得不提一下罗曼诺夫王朝的罗刹人,正如沈浪和多尔衮所料的那般,侵略成性的罗刹人不会轻易承认失败的。
  在东西伯利亚的据点全部被博格达人占据的消息传到莫思科时,整个罗曼诺夫王朝都大为震动。
  沙皇阿列克谢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军队不是瑞典军队的对手,所以在波罗的海出海口被瑞典人全部控制后,他也不敢去轻易招惹瑞典人。
  但是,这并不包括已经衰落下去的鞑靼人,近百年来,罗刹人已经覆灭了大小五六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汗国。
  如今,和鞑靼人差不多的博格达人竟然从罗刹人手中抢走了东西伯利亚,这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饶恕的。
  否则的话,那些被征服的鞑靼人很可能会再起不轨之心,必须要严厉惩罚博格达人。
  而且,不管是以阿列克谢为首的统治阶级,还是从东西伯利亚逃回来的幸存者,都不认为是罗刹军队不如博格达人,而是认为己方派到东西伯利亚的军队数量太少所致。
  只要向东西伯利亚增兵,就能够彻底击败博格达人,让他们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严重的代价。
  于是,向东西伯利亚出兵的计划便迅速提上日程。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近七千罗刹军队带着沙皇阿列克谢的使命从莫思科出发,迅速踏上了远征的道路。
  可他们不知,在一个多月前,女真人便在多尔衮的命令下,从新盛京城和西京城分两路出发,分别踏上了向西探索的道路。
  这是得到大明援助的多尔衮对沈浪做出的承诺,而且他从沈浪口中得知,穿越中西伯利亚高原地区后,就会进入西西伯利亚,那里是一片非常适合女真人生存的广袤平原。
  远离沈浪,远离明国,为女真族寻找一片更安全的栖息地,成为了多尔衮两兄弟和这支女真族最重要的追求。
第一千零九章
西伯利亚的命运之战
  在东至西伯利亚,西至英格兰王国已经陷入一片战火中时,大明也没有停下脚步。
  在沈浪的推动下,在崇祯的命令下,大明军队分成三路继续西进。
  目标分别是西南的乌思藏地区,西面的叶尔羌汗国,以及西北的瓦剌诸部。
  这三个目标,实力最强大的便是瓦剌诸部,毕竟曾经也是制造过土木堡之变的辉煌,虽然衰落了,但在蒙古各部中,依然是比较强大的一支。
  而瓦剌诸部中,被后世所熟知的又要属准噶尔部了,那可是能够和强盛时的大清叫板的存在。
  不过很可惜,此时的准噶尔部还没有成长起来,噶尔丹也不过是一个才六岁的小孩子。
  对于这样一个松散的联盟来说,没有一个强势的首领出现,很难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汗国。
  所以,不管是乌思藏、叶尔羌汗国还是瓦剌,在看到大明迅速的复兴之后,便先后投奔,主动请求成为附属国。
  但是,沈浪要的是改土归流,将他们直接纳入到大明的直接管辖治理之下。
  这次出兵,就是要他们接受这样的改变,如果拒绝,那就只能刀兵相见了。
  自然也有些不信邪的,或者是无法舍弃自己权利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对大明说不。
  可随即他们便明白,他们与大明军队早已经不是一个维度上的,直接被摧枯拉朽的横扫,根本不是一合之敌。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他们除了完全臣服,没有第二种选择。
  大明对改土归流已经很熟练了,收缴兵器、遣散军队、派军队统辖、派官员治理。
  接下来就是慢慢的将交通线铺设过去,加强控制的同时,推行大明官话、引导他们的信仰、统一货币等等,将他们迅速的纳入到大明的体系中。
  此刻,大明的疆土已经北起西伯利亚,西北接罗曼诺夫王朝,西接哈萨克汗国和布哈拉汗国,东南接莫卧尔帝国。
  势力范围延伸至南洋,东至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帝国。
  至此,大明的第一阶段扩张暂时告一段落,消化所得的同时,也不要太惊着周围的邻居。
  以防他们停下现在的争斗,然后联合一起提防着大明。
  ……
  西西伯利亚,已经跨过叶尼塞河的女真探子果然发现了这里是一片土地肥沃的平原,而且还生活着不少鞑靼人。
  不过,从鞑靼人口中他们得知,这里原本是西伯利亚汗国,已于五十年前被罗刹人征服,现在他们被罗刹人统治着。
  甚至一些年长者还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遗民,对故国很是怀念,对凶残的罗刹人非常的痛恨。
  正因如此,很多鞑靼人对女真人便亲近了不少。
  当然,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双方在文化上也更加接近。
  女真探子迅速通过千里传声筒将这里的发现汇报给后方的摄政王多尔衮。
  为了支持多尔衮西征,沈浪又送了三十部千里传声筒给他,所以女真人是不缺这种千里传讯的玩意儿,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需要在苦寒的西伯利亚千里迢迢的来回传信,节省了大量时间。
  收到这些消息的多尔衮很是激动,这里相比于东西伯利亚,自然更适合女真人的生存。
  从鞑靼人的口中还得知,罗刹人在西西伯利亚的统治力量并不强,而且鞑靼人对罗刹人的统治也非常不满。
  罗刹人侵略成性,并喜欢从统治下的各族强行抽调物资和青壮去作战,让各族百姓苦不堪言。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女真人是非常有利的,也许自己可以趁着罗刹人东征之前,先将西伯利亚汗国拿下。
  然后再以乌拉尔山脉为屏障,阻挡罗刹人的入侵就更加容易了。
  说干就干,多尔衮一边命令多铎加快速度,一边又抽调两千兵力去支援。
  多铎已经出发三个月了,此时距离叶尼塞河还有不到一千里,到了叶尼塞河就算是进入了西西伯利亚平原,也就是原西伯利亚汗国。
  多铎麾下虽然只有五千兵力,但全部是骑兵,每人双马,物资和火炮都是用战马拉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0/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