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812

  但是,真正的收服了洪承畴之后,先帝又从未重用过他。
  拜音图不知道,沈浪和皇太极面临的处境不同,皇太极所建立的满清在体量上与大明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他要不断的聚集每一分实力,因此他也愿意放下身段去笼络一些人。
  可现在沈浪不一样,以大明如今的实力,整个满清都难以找到几个需要他刻意去拉拢的人。
  他此次出征,不仅仅是征服满清占据的辽东,更是要征服满洲人那看似高傲的内心。
  毕竟此时的满清并没有衰落,军队主力大多是皇太极遗留下来的精锐。
  只是大明复兴得太快,在他们巅峰时刻将其一板子拍了下去,若不能从心里将他们彻底征服,这些人是不会那么容易臣服的。
  所以,毫不犹豫的杀掉那些顽抗的,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震慑方法。
  就算没有这些人,沈浪也会找出一批杀鸡儆猴。
  所以,不管剩下已经被吓怕的人如何求饶,沈浪都不会留下他们的性命。
  还有那些到现在依然没有丝毫惧怕的,沈浪虽然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但依然会赏给他们一颗子弹。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十七具脑袋爆裂,凄惨无比的尸体,整个场面顿时陷入寂静。
  “满清注定要完了,给大明当好奴才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否则,你们那点人还不够我大明天军杀的。”
  拜音图等人心头一凛,这沈浪的狠辣程度恐怕丝毫不亚于摄政王啊,于是连忙磕头道:
  “诸申一族本就是大明奴才,只是努尔哈赤不思皇恩,起兵背叛,才至诸申一族有此今日。”
  “奴才愿重归天朝之下,誓死效忠大明,为诸申一族所犯下的一切罪过,恕罪。”
  沈浪点点头道:“好,这一万多投降的人中,必然还有不少不愿臣服者,那我就交给你了。”
  “我希望你能在大军返京之前将此事处理好,我不介意帮你在陛下面前多美言几句。否则,我大明人才济济,废物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拜音图一惊,连忙保证道:“谢沈大人信任,奴才必不辜负沈大人期望。”
  沈浪不置可否,对其他跪着的建虏将官道:“你们也是一样,我给你们同样的机会,若拜音图能力不足,尔等可以取而代之。”
  “谢沈大人,奴才必为沈大人鞍前马后。”
  沈浪立即安排人将投降的近一万八千降军打散,分别交由这些投降的将官去整顿,同时派勇卫营去监督,不听话的,格杀勿论。
  处理好拜音图等人,沈浪只是看了看孔有德、尚可喜等原大明降将,没打没杀,甚至连一句话都没和他们说。
  这些人投降满清,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是因为他们,给大明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事实。
  沈浪不准备亲自惩治他们,因为这些人投降满清的时候,他自己还没有来大明呢,这是崇祯和他们之间的恩怨。
  崇祯想必也想见见这些人,所以交给崇祯自己去处理吧,他立即命人将这些人先全部押回京师,而他自己则准备率领大军继续向辽东深入。
  目标有两个,一是继续追剿泅渡过河的建虏残余力量,第二个自然是沈阳。
  通过拜音图等降将的口供,可以估算出昨晚随多尔衮一起泅渡的建虏大约有四万人左右。
  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淹死或击杀,所以也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建虏成功的泅渡过河了,多尔衮、多铎等人是死是活,到目前也是一无所知。
  据锦衣卫探子的情报,泅渡过河的建虏,没有选择北上辽阳、沈阳的方向,而是直接往东或往南。
  这也容易理解,因为随着建虏大军的战败,他们的物资和马匹几乎全部遗失了,在开阔的平原上迟早会被追上剿灭。
  何况海州、辽阳已经被己方占领,再北上无疑是羊入虎口。
  若继续往东,就可以进入分水岭,这里有连绵不绝的大山小山和茂密的树林,地域广阔,道路崎岖,人烟稀少,很适合以渔猎出身的满洲人行动,甩开明军也相对容易很多。
  至于向南,目的也是一样,最终肯定也会北上进入分水岭。
  为了尽可能的保存实力,泅渡过河的建虏没有收拢兵力,而是以散兵和小股部队分散行动,这就逼得明军也不得不分散兵力去追击。
  于是,三岔河西岸的战斗刚告一段落,东岸又迅速的热闹了起来。
  身染风寒的多尔衮被亲兵背进一片树林中,冒险生起火给他取暖,并抓来一条大蛇给他炖了点蛇羹。
  衣服被烘干,并喝下一碗滚烫蛇羹的多尔衮顿时感觉好了很多。
  趁着这个时间,几个亲兵又去砍了树枝和藤蔓赶做了一个简易的单架,准备稍后赶路的时候用这个抬着多尔衮。
  还未歇息多长时间,一个负责在外面打探消息的亲兵飞奔而至的报告道:“有明军向这个方向来了。”
  生火容易暴露,这也在意料之中,所以一行人虽然有些紧张,但并没有失去方寸,因为他们早就有所安排。
  亲兵甲喇章京第一时间让多尔衮躺在刚制作好的单架上,让亲兵抬着赶快离开这里。
  随即留下五人尽可能的清除一些可能暴露己方人数和离开方向的痕迹,然后努力将明军引向另一个方向。
  躺在单架上的多尔衮没有多久就睡着了,他实在是太累了。
  或许这一刻他也想开了很多,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至于能不能逃出生天,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精神寄托
  此时的多铎又向下游漂了七八里远,他是有很多次机会上岸的,但是他不敢。
  因为他觉得此时上岸离明军还不够远,万一登岸之后遇到明军就前功尽弃了,所以他想继续漂远一些。
  一直到下午的时候,他实在是又冷又饿,才不得不在东岸一处浅滩小心的上到岸上来。
  他脸色惨白如纸,身形都有些僵硬、佝偻,仿佛一个活死人。
  但是,他脑子还是清醒的,谨慎的选了一个方向,如行尸走肉般迅速离去。
  由于河面上的浮桥被毁,明军不得不选择从新在上游搭建浮桥过河,所以沈浪的主力暂时便在西岸耽搁了一天。
  直到翌日中午,那些俘虏先后搭建好了两座浮桥,沈浪的主力这才陆续过河。
  他已经命令后方带一些工匠,并运一些水泥、钢筋过来,准备在三岔河上建上两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因为这里以后必然会很繁忙。
  当然,这些是后话。
  大军全部渡过三岔河之后,沈浪抽出近两万兵力交由刘大虎,命其率军南下,去占领沿海一线的盖州、复州、金州等地。
  这些都是相对富庶,并且战略位置很重要的城驿。
  然后又划拨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力给赵老四,让其麾下的兵力达到两万四千人左右。
  赵老四的任务是尽可能的攻占太子河南岸的一些城驿、铺堡,因为建虏残余迂回北上之后,很可能会收拢这些地方的力量进行休整和补充。
  若能先一步吞食这些据点,也必然能够进一步肃清建虏的残余势力。
  而沈浪自己,则率领剩下主力沿海州卫、鞍山驿、辽阳一线北上,过太子河、浑河之后,直逼沈阳。
  一晃又几天时间过去,沈阳城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
  也许是凭借坚城据守,也许是还抱着多尔衮大军能够回来救援的心思,抑或是不想看到大清在自己手中灭亡,城中守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是抵抗依然非常顽强。
  明军在李天龙的率领下,已经不再只攻一门,而是同时猛攻外攘门、天佑门和抚近门。
  这三门分别位于沈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就是为了让建虏疲于奔命,无法将主要力量集中于一门防守。
  其实,李天龙恨不得一起进攻五门、六门甚至是八门,但无奈他手上的兵力不多,刚抵达沈阳城下时只有不到一万。
  后来赵老四陆续支援了一些归顺的汉军过来,总兵力也没有超过一万五千。
  这些时日的进攻,虽然给建虏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明军的伤亡超过两千人,投降汉军的伤亡应该也有两千多,此刻能战的兵力也就一万左右,而且不少士兵已经很是疲惫,同时进攻三门已是极限。
  不过即便如此,也给阿济格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因为这些时日的拼死抵御,城中守军和百姓伤亡都非常大,现在要同时守卫三门,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于是,他不得不继续扩大征召城中百姓,甚至连女人都用上了。
  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依然全力支持,除了每天不停的祈祷,甚至将宫中的侍卫都抽出大部分去支援阿济格。
  按她的说法,若是连盛京城都守不住了,皇宫守卫力量再强,又有何用?
  随即,在她的倡导下,代善的鼎力支持下,城中的贵族大臣纷纷捐出家中壮丁、家奴以及财物、粮食全力助战。
  在这一点上,他们比之大明的藩王要强太多了。
  有那么多上层人物带头行动,城中的凝聚力又增强了一分,士气也高涨了一些。
  可能正因为如此,意识到难以在短时间内破城,明军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有发起进攻,连大孔明灯的轰炸也停止了。
  阿济格欣喜的同时,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一边紧急训练招募的百姓,一边继续组织城中力量加强构建防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