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812

  流寇能被这么快剿灭,也是得益于沈浪利用这些先进装备制定的战术。
  综合考虑之下,崇祯才决定让沈浪担当大任,沈浪自然不会推辞,他自己也喜欢四处征伐的快感,好男儿就应该征伐天下,剑指四方。
  沈浪率领的大军有二十万人,若算上随军的民夫,超过了二十五万人。
  其中勇卫营近三万人,其余的明军则有吴三桂的关宁军,此刻正在山海关,待沈浪的大军抵达时听取调令即可。
  不论吴三桂之前如何的精致利己,这些时日对朝廷的政令还是迅速的响应支持,表现不错。
  另外,还有李定国,刘文秀,高杰,杨御藩,卢光祖,徐勇等部。
  李定国和刘文秀是张献忠的养子,归顺大明之后表现很不错,帮助朝廷平定了西南的几次比较大的动乱,战功彪炳,显示出了各自的指挥才能。
  这次他们被调到北方来,崇祯还特意召他们进京,让两人去见了张献忠。
  看到义父虽然失去自由,但生活无忧,两人心里最后一丝担忧也消散了,立即向朝廷表以忠心。
  高杰是孙传庭麾下,是李自成的死对头,在与李自成的作战中非常忠勇。
  这厮虽然性格粗暴,但打仗还是有一套,只要有一个能够控制住他的主将,就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杨御藩是沈浪的老部下,之前随沈浪一起诛灭不听调令的刘泽清,并荡平监国朝廷之患,对朝廷忠心耿耿。
  卢光祖和徐勇则是左良玉的麾下,这些时日随着朝廷大军南征北战,表现很积极。
  这次召集他们前来,予以重用,表明朝廷认可了他左良玉的改邪归正。
  此刻已经病入膏肓的左良玉,总算是放下心来,不用带着一身污名去见列祖列宗了。
  唯一的儿子左梦庚,还有麾下那些老弟兄也都可以继续为朝廷效力,无牵无挂下,于六月二十日病逝。
  崇祯下旨追为太子太师,追谥为“勇武”,算是给他留了一个好名声。
  其实,崇祯对左良玉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年轻时的左良玉英勇善战,对大明也是忠心耿耿,最终变成沈浪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仅仅是他本人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大明官场的黑暗也有巨大的原因。
  像左良玉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比如吴三桂等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给左良玉这样的结果,也是崇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
  在左良玉病逝时,沈浪的大军已经快要抵达山海关,远在盛京的多尔衮也已经获知了这个消息。
  若是以前明军征伐辽东,大清虽然会郑重对待,但绝对不会害怕,可此次,上下皆是人心惶惶。
  因为此时的明军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光是勇卫营就有几万人,其他明军也都是精锐。
  而且崇祯在这一两年中,查抄众多勋贵大臣的家财,又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收剿了这些年他们掠夺的大量财富。
  再也没有拖欠军饷的事情,不说勇卫营,其他明军的士气都很高昂。
  所以,明军已然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之前的乌合之众,谁敢小视?
  不过多尔衮也不是毫无准备,他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所以这此时日也在做着各种准备。
  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铺、堡等小据点,甚至是一些战略位置不重要的小城也直接放弃,收拢兵力。
  加强一些重要城池的防御力量,修筑城壕,加固城墙,预备各种守城器械。
  并且,在城外挖掘纵横交错的壕沟,这是向沈浪学习的,当初沈浪在京师城外防御的时候,就挖了不少壕沟,让进攻的阿济格吃尽了苦头。
  在这些壕沟的前方,再布置大量拒马,陷马坑等等,让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显然,多尔衮是打定主意,以守城为主了,主动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野战。
  这也是没有办法,通过阿济格的惨败,以及这段时间收集到的各种情报,明军,特别是勇卫营的野战能力更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明军面前,不能再认为大清的野战能力更强了,那纯粹是找死。
  六月二十五日,沈浪大军抵达山海关,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亲自出关迎接。
  沈浪没有在山海关多作休整,而是直接率大军出关,因为建虏主动放弃了他们之前占领的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让山海关与宁远之间彻底畅通了。
  当然,建虏此举自然不是因为好心,而是他们清楚,这几处地方距离他们后方太远了,支援不便,也不敢长途跋涉的支援。
  面对沈浪的大军,根本无法守住。
  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放弃。
  不过,他们在撤离之前,便将城池全部破坏,并且将水源投毒和尸体进行污染,毁了也不留给明军。
第三百二十七章
互相夜袭,损招百出
  城池被毁坏,沈浪不是很在意,但建虏将水源给污染了,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今正是六月底,马上就要到七月了,天气正热的时候,二十多万人对水量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他留下部分兵力和民夫去修补毁坏的城池,重新挖井,并处理城内污染的水源。
  因为这些城池不可能就此废弃,从现在开始就要重新纳入大明的治下。
  建虏只能污染城内的水源,以及那些死水,对那些溪流、大河的活水是有心无力的。
  关宁军在这片区域生活多年,自然知道哪里有溪,哪里有河,锦衣卫的探子也早就向前深入,探查各种情报。
  沈浪便率领主力放弃入城休整,在溪、河等流动的水源附近安营扎寨,进行短暂休整。
  虽然建虏放弃了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城池和据点,但并不表明他们将所有兵力全部撤离。
  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便率领五千骑兵时刻关注着沈浪大军的行动,他当然知道以五千骑兵,根本无法与二十多万明军正面硬抗。
  所以,他除了派出一支支探查消息的哨骑,主力时刻保持与明军至少五里以上的距离。
  勇卫营和明军的骑兵驱赶过几次,但只要稍一接近,叶臣便迅速撤离,没有丝毫交战的意思。
  就这样,双方一直耗到天黑。
  刚安营扎寨不久,叶臣便召集麾下将领到自己营帐内,直接对他们道:“明军来势汹汹,有大军二十余万,而咱们只有兵力五千,不宜力敌。”
  “可摄政王给咱们下了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拖慢明军行进速度,消耗他们实力。”
  “若要完成摄政王交代的任务,唯有夜袭。”
  “但是明军夜战之力,不容小视,此去极其凶险,不知诸将,可有谁愿前往?”
  叶臣的话音一落,副将便立即站起,抱拳出声道:“末将愿率部前往。”
  副将带头,几个甲喇章京互相对视一眼,纷纷站起,争先恐后的出声道:“末将愿往。”
  一个个上司都带头了,那些牛录章京自然不好无动于衷,也跟着站起,表露忠心的道:“末将也愿往。”
  看到麾下诸将皆一一响应,叶臣大喜的道:“好,不愧为我大清勇士,忠勇可嘉。”
  他不再耽搁,直接对几个甲喇章京道:“你等各自派出一个牛录出战。”
  一般甲喇章京麾下有五个牛录章京,他们连忙看向各自麾下的牛录章京,大多都迅速的确定了人选。
  毕竟这没有多难,按照亲疏有别选择就可以了,现在肯定是选择关系疏远的。
  一共被选出了七个牛录章京,这七个被选出的人走出来,站到中间。
  叶臣扫视了几人一眼,沉声道:“你等此去,切不可大意。”
  “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杀入明军大营中。”
  “否则,以临阵脱逃之罪论处。”
  听了这话,七人心思各异,但脸上的神情却未显露出来,一个个连忙应令:“喳!”
  “事不宜迟,你等换上明军军服,小心潜行,分七路袭击敌营,只要有一路成功,便是大胜。”
  “末将遵令。”
  这些牛录章京,各自麾下也只有百余人,七路加起来也只有八百多一点。
  他们脱下棉甲,换上单薄的明军军服,然后各自选择一个方向,借助朦胧的月色便出发了。
  他们都是满洲精锐,从小就善于狩猎,很多人对黑暗并不陌生,所以也不是很惧怕。
  黑夜也能够很好的掩饰行踪,方便接近明军大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