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812

  有了上面的首肯,孙传庭和周遇吉自然没什么顾忌,以孙可望背信弃义为由,迅速集结大军逼进,作势要将其剿灭。
  孙可望大惊,非常的愤怒:“老子提的条件过分吗?四万大军难道换不来这些吗?”
  “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些明将投鞑子的时候才带了多少人,可他们都封王了,老子只要一个侯有何不可?”
  可他不知道,三顺王投清对鞑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
  可是你孙可望对于大明来说,能值什么?若不是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想尽快解决此事,话都不会跟你说,直接灭了你。
  当然,能够避免大战还是尽量避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也会让李定国几人心里产生芥蒂。
  所以孙传庭将相关情况也告之了张献忠和李定国几人,意思很明显,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朝廷是不可能同意的。
  如果孙可望还是一意孤行的话,那只能不客气了。
  看到孙可望在这个时候闹出这种幺蛾子,连张献忠都很是恼火,这纯粹是拿几万大西军的性命作为赌注,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
  当初老子手握十万大军都没这么干过,你这混账不到四万人都敢开这个口,而且还是在其他三个兄弟都遵从孙传庭安排的情况下。
  于是,张献忠希望能够用明军的千里传声筒与孙可望通话,阻止孙可望这疯狂的举动。
  孙传庭同意了,可是没想到,派去的人直接被扣押了,连千里传声筒也被其夺去。
  眼看着孙传庭要出兵攻打,李定国连忙请求,希望让自己亲自到孙可望军中,劝他收手。
  刘文秀和艾能奇也连忙请求。
  张献忠直接道:“孙可望性情很固执,你们的话,他不会听的,额去还差不多。”
  随即,他直接对孙传庭道:“孙督师,若是信得过额的话,让额前去吧。”
  孙传庭神情微凝,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道:“本督去请示下陛下。”
  这牵扯太大,万一张献忠一去不返,反而和孙可望联合一起复叛,那他孙传庭担的罪责就大了。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得不防,反正用千里传声筒也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得到孙传庭的请示之后,崇祯迅速和沈浪商量了一下,最终答应了张献忠的请求。
  孙可望万万没想到张献忠成为明军的人质之后,这么快就能回来,一时手足无措。
  在张献忠面前,孙可望自然翻不出多大的浪来,他总不能把张献忠给控制起来吧,就算他敢这样做,整支军队也会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张献忠迅速的接管了孙可望的权力,而孙可望再也不敢做其他念想,现在只想要保命。
  他知道张献忠不会杀他,但希望朝廷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置他于死地。
  张献忠直接绑着他去向孙传庭认错,以四万大军全权接受孙传庭的命令为契机,给他求情。
  崇祯之前就给了孙传庭解决方案,只要不发生大战,张献忠控制住孙可望,并接受之前的条件,可以不杀孙可望。
  但是,他却不能像李定国几人一样得到任用,反而要和张献忠一起,被送到京师作为人质。
  偷鸡不成蚀把米,孙可望已经没有任何的谈判资本,不管愿不愿意,他只能接受,以后恐怕也很难有什么机会翻身了。
  自作孽,不可活,不管正史还是现在,都是他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终于,随着孙可望所部也接受了改编,张献忠这支农民军才算真正的成为了历史。
  大明境内两股势力最大的流寇,最终被平定。
第三百一十一章
全国撤藩得人心
  大西军被平定之后,崇祯新政也迅速的传入了四川,李定国几人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朝廷在将大西军剩下主力合围之后,还愿意招抚,原来是大明有新的大麻烦,需要尽快腾出手来应对。
  不过李定国几人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主动权掌握在明军手中,若是大明没有这个麻烦,还不一定愿意招抚呢。
  崇祯立即下令让孙传庭和周遇吉率领各自所部以及改编过的闯军降军撤回北方。
  至于沈浪派去支援的援军,以及改编过的大西军则交由沈浪指挥,以确保南北军力相对平衡,可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崇祯新政虽然推出来了,但是要全面实行开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政策真正贯彻下去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比如学校的开办,实业的兴办,土地政策的全面实施,征兵制的实行等等。
  之前做得更多的是宣传,没有直接全面的强行推进,所以只是在各地引起了一些骚乱和动荡,大多势力也只是在观望。
  现在,沈浪和崇祯要开始逐步推行了,首先向崇祯的自家人,也就是皇族动手。
  免得将这些人放在后面,然后被有心人利用,再整出个监国朝廷来。
  所有封地全部撤消,收归国有,亲王和郡王入京,郡王以下无须入京,自由选择生活之地,不再限于藩地之中。
  亲王府和郡王府每年可以固定领到一笔供养费,亲王府为每年三万银元,郡王府为一万银元。
  郡王之下,可以按之前的俸禄领取五年,五年之后不再发放,自谋生路。
  这一下,是要砸了很多宗室成员的铁饭碗,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哪怕是亲王府,每年三万银元的费用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对奢靡惯了的他们来说,根本无法支撑以前的奢华生活。
  若不想降低生活质量,就必须得另想他法。
  而郡王以下的宗室成员,五年之后更是无法再领到朝廷的供养费,若不能在这五年过渡期中找到出路,那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崇祯新政的这条政策,被所有宗室成员所痛斥,强烈反对。
  他们不停的上书,对崇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是搬出祖宗家法,就是希望崇祯能收回成命。
  崇祯没有任何回复,最后甚至都懒得看。
  此时,更是直接下令让孙传庭将自己麾下大军分派向北方各省,让其督促各封地的藩王尽快撤除封地,然后入京。
  南方各省由沈浪督办,四川,贵州,广西几省,他便直接交给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他们去处理。
  几人也非常乐意,因为他们本身就对蛀虫般的藩王深恶痛绝,这些年也杀了不少宗室藩王。
  难怪陛下没有追究,原来朝廷也要对这些可恨的藩王下手了。
  其实,决定对藩王动手,崇祯也是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是同宗同源,都姓朱,有同一个老祖宗。
  而且他们也不掌兵权,不能轻易的离开封地,对他崇祯的统治基本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要向他们动手,崇祯是有些于心不忍的,倒是沈浪帮他做出了最终决定。
  沈浪只说了一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兴大明和保全藩王的特权,恐怕只能取其一。”
  如今宗室成员已经超过二十万,而且还在不断的急剧增加,不但是给各省,对整个大明也是沉重的负担,会严重的拖慢大明中兴的进程。
  而且,崇祯新政涉及到各个阶层,若还想要保全宗室的特权,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让改革的难度更大。
  最终,为了自己的抱负,崇祯还是选择了向宗室下手。
  毕竟又不是要将他们全部诛灭,只是剥夺他们的一些特权而已,为了大明,也只能牺牲他们的部分利益了。
  而且,连我崇祯也有一些舍弃,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更加繁荣昌盛。
  也幸亏崇祯有了这般决定,不然沈浪也懒得陪他玩了,养一堆蛀虫,而且只会越来越多,大明能中兴那是见鬼了,那还不如回到现代社会去享福算了。
  随即,沈浪又迅速将刘良佐,马化豹等人派往其他各省督办。
  能够好好配合的,除了封地、赐田被收回,俸禄被削减,其他所有财产都可以保留。
  否则的话,不但家财要被抄没,甚至还有可能被定罪。
  对于藩王被整治,上到地方官吏乡绅,下到平民百姓,绝大多数人都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大明的藩王经过几百年的滋长,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巨大毒瘤。
  他们不但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不用交税,还需要当地的财政供养。
  遇上天灾人祸,当地财政出现困难,甚至是整个省的财政都养不起当地的宗室,压力又转加到普通百姓头上,弄得民怨沸腾。
  而且他们利用宗室身份,巧取豪夺、欺行霸市,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敢怒不敢言,早已成为一方祸害。
  现在,看到这样的祸害要被剥夺封地,为首的亲王、郡王要被带到京师,怎能不高兴?
  普通百姓的压力可以大减,而且撤藩也会留下大片的权力和利益真空,官吏和地主乡绅皆是喜闻乐见。
  崇祯新政这一个政令是最得人心的。
  在如此情势下,孤立无援,又无兵权的藩王只得认命,没几人傻得去用鸡蛋碰石头,皆是只能老老实实的照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