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812

  没有多久,沈浪也震惊了,因为他正在为即将要破坏扬州这座古城而惋惜时,却发现城头上的帅旗降下,迅速的挂上了白幡。
  然后城门大开,一队军士在守将张天禄、张天福两兄弟的率领下,押解着杨文骢直接出城乞降了。
  刘良佐很是郁闷,你娘的,你们投降这么快,怎么显示老子的能耐。
  打你们这样的废物最划算,危险性不大,还可以在沈督师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你可倒好,老子刀还没拔出来,你们就投降了,真他娘的废物。
  你好歹打一下啊,城内可是有五六万守军呢,哪怕坚持个一两天也好啊。
  老子屁股上的伤都还没好一半,也没你们这么废。
  哎,不说了,气得肝痛。
  沈浪本来还想留着瓜洲钓鱼,看南都那些反贼会不会派出援军渡江过来支援。
  毕竟扬州府的战略位置很重要,而且这杨文骢还是马士英的妹夫。
  可他显然是想多了,那帮人是不可能这么快做出这么重大决定的。
  沈浪没那么多精力和耐心慢慢等,钓不了鱼,那老子直接下河捞呗。
  他迅速命令刘良佐占领瓜洲,然后准备渡江船只,为接下来的渡江作战做好准备。
  刘良佐不敢怠慢,表现得很是积极,屁股痛走不了路,骑不了马,他就让部下抬着。
  这些废材比流寇好打多了,早知道他们这么废物,何必与沈督师闹得不愉快,现在想想都来气。
  也就在这时,先后有十几拨人进入到扬州府城,求见刚入城不久的沈浪。
  不过,沈浪只见了其中的三拨人,分别是镇江总兵郑鸿逵的亲信,苏松总兵王之仁的人,甚至是应天府方国安的人。
  其他的一些角色,沈浪没有亲自会见,让手下的人去应付。
第二百七十六章
风雨飘摇,各寻出路
  今年年初,在沈浪的建议下,崇祯任命郑芝龙的四弟郑鸿逵为镇江总兵,算是提前下了一步棋,为郑芝龙准备的。
  南都那些反贼另立朝廷时,自然也拉拢过就在应天府旁边的郑鸿逵,许以重利。
  可郑鸿逵不是孤家寡人,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福建方面整个郑氏集团的利益,毕竟镇江只是郑家势力延伸到南直隶的一条触手罢了。
  镇江可以丢,丢了走水路就可以回到福建,福建水师在整个大明都是数一数二的,无人可挡。
  但福建也是郑家的大本营,可不能丢,万事以福建的利益为先,这一点郑鸿逵是考虑得很清楚的。
  所以南都那些人拉拢他的时候,他没有拒绝,也没有立即答应,以模棱两可的态度保持着中立,准备待局势明朗一些再作决定。
  南都监国朝廷那些人,虽是庸才,但也能意识到,如果郑鸿逵不加入进来,态度不明,对应天府的威胁很大。
  可他们又知道,郑家的水师力量很强,真的派兵进入镇江武力压迫,郑鸿逵很大的可能性是逃到大明海。
  无法将其消灭,反而还将郑家彻底得罪,得不偿失。
  所以此事便拖了下来,让郑鸿逵安然的呆在了镇江,准备再想办法,以其他稍显温和的方式让郑鸿逵就犯。
  可是没想到,局势变化如此之快,仅仅一月时间,沈浪的大军就占领扬州府,与应天府只有一江之隔了。
  同时,黄得功部也从和州、太平府向应天府威逼,苏松总兵王之仁部也在蠢蠢欲动,南都一时之间似乎四面皆敌。
  此时,在镇江的郑鸿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镇江的江对岸就是瓜洲,若是郑鸿逵投了沈浪,不但不阻拦,还接引沈浪大军渡江,那应天府的陷落恐怕就在旦夕之间。
  可若能够将郑鸿逵拉拢过来,即使打不过,起码还有一条比较不错的退路,可以跟随郑鸿逵一起逃到海上,然后再到福建逃难也比落在沈浪手上强。
  沈浪的勇卫营在地面上是很厉害,可到了海上,也一样抓瞎。
  所以,已经预感到南都要灭亡的权臣开始寻找各种出路了,那些知道自己即便向沈浪投降也难逃一劫的勋贵,大多把注意打到郑鸿逵身上。
  镇江郑鸿逵的府邸门槛都快被这些人派来的说客给踏破了,那些人为了保命,是真的舍得下本。
  郑鸿逵觉得,自己要是趁机捞一笔,恐怕都能赶得上老大海上一年的生意了,因为这些南都的勋贵是真的有钱。
  若是时间充裕,尽可能的诱骗一些人带着所有家当跟着自己一起逃命,等到了海上把他们统统丢进海里,那真是发大财了。
  财帛动人心,郑鸿逵是真的有这般想过,毕竟这不是几万两、几十万两,很可能是几百万两,甚至是以千万两计的。
  要是换成其他人,有郑鸿逵现在的条件,还考虑什么?直接干啊。
  可郑鸿逵是出自富可敌国的郑氏家族,敢为了钱财和利益去冒险,但也能经受住巨大财富的诱惑。
  通过沈浪对刘泽清的态度,很明显,这厮是真的下得去狠手的。
  看看应天府那些酒囊饭袋,几乎已经成了沈浪的囊中之物了,这个时候向这些人下手,无疑是虎口夺食。
  不但会彻底得罪沈浪,恐怕也会得罪陛下。
  一旦沈浪发狠,直接兵临福建都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海上,沈浪再厉害,郑家也不怕,可现在郑家的势力已经不同往日了,在陆上的根基很深,甚至已经不愿久在海上漂泊了。
  沈浪拿下南都几乎已成定局,到时候收拢的兵力很可能会超过二十万,甚至更多。
  若真的南下福建,郑家恐怕很难抵挡,难道要抛弃家业,再回到海上当海盗不成?
  自己几兄弟已经不是年轻的时候了,没有那股闯劲了。
  所以,郑鸿逵思量再三,忍受住了巨大的诱惑,没有私自动这些人,而是派出心腹到扬州去见沈浪。
  无非是表达郑家对朝廷的忠诚之心,并表示郑军会全力配合沈督师的大军渡江,若是沈督师还有其他命令,郑军也会全力执行。
  对郑鸿逵的识时务,沈浪还是稍显满意,他就是不来找自己,沈浪也会派人去找他,并敲打一番。
  既然郑鸿逵这般识趣,沈浪也就没有进行威慑,直接让他派出水师接引刘良佐部、马化豹部渡江,然后配合黄得功,对应天府形成夹击之势。
  至于郑鸿逵在其中会不会生出什么幺蛾子,沈浪并不是很担心,大不小损失一些刘良佐和马化豹麾下的一些炮灰。
  而郑家,就要为这些炮灰向他沈浪付出足够的代价了。
  相比于郑鸿逵,苏松总兵王之仁更显真诚一些,因为郑鸿逵有郑氏集团做靠山,而他王之仁没有。
  所以,他表达忠诚和消除误会的方式和刘良佐差不多,他没有刘良佐会敛财,没有送银子,但也表示愿为先锋。
  虽然王之仁在南都监国朝廷建立时,没有迅速出兵讨之,但沈浪对他的印象却并不坏。
  因为正史中,此人算是南明中为数不多殉节的武将了,本来他是有机会逃脱的,但最终选择了慷慨赴死。
  说明此人对大明还是比较忠诚的,比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强多了,所以沈浪对待此人的态度也要好一点,没有像对待刘良佐那样去责罚他。
  不过,却也严令其部一面封锁入海口,防止有人从海上逃脱,另一面进入常州府和广德州,堵住应天府叛军的退路。
  王之仁派来的说客自然是无不答应,然后迅速回去复命。
  至于方国安,沈浪没想到此人没去构建应天府的防御,反而暗中派人过来向自己投诚了。
  果然还是如正史中那般喜欢投机,见到南都监国朝廷要完蛋,立马就要改换门庭,名副其实墙头草。
  对于这样的墙头草,沈浪的理念是直接打死。
  但是对于方国安派来的说客,他却满口答应。
  因为他要先稳住方国安,毕竟这厮手底下有上十万兵力,一旦鱼死网破,对应天府这座古城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若有了此人为内应,自己拿下应天府就更加容易了。
  待自己平定叛乱,此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还不是任由他沈浪随意拿捏。
  就这样,沈浪的大军还未真正的渡江,南都的小朝廷便已经千疮百孔了。
第二百七十七章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经过五六天的搜罗,刘良佐部收集到了五六百艘大小船只,开始准备渡江。
  六月二十七日,天还未放亮,沈浪便命令镇江总兵郑鸿逵立即率领郑军的水师接应,协助刘良佐部以最快的速度渡江。
  郑鸿逵没有耽搁,很是配合,没有搞什么明显的阴谋。
  随即,杨御藩部和关宁军在刘良佐和郑鸿逵的配合下,也迅速渡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