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812

  我们准备那么充分,进行那么多精心的安排和算计,若还是被你打得大败,除非孙传庭和周遇吉的脑袋同时出问题了。
  所以,沈浪没有太过担心与闯军的战斗,闯军看似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强些的也就几万老营。
  正史中,闯军刚灭亡大明,正是气势和实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就被满清直接浇了一盆冷水,然后就一溃千里,仅一年就分崩离析。
  可见闯军不管是在战斗力还是战略眼光上,都不及满清,何况此时闯军的实力远不及正史中灭亡大明后的闯军。
  正因如此,沈浪没有将勇卫营主力全部派遣出来,本人更是没有亲至。
  此刻,他更多的注意力反而是放在了南方,因为前段时日清除京师勋贵集团的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
  有消息传来,南都的勋贵集团已经暗中达成了一些交易,开始搞起了小动作。
  他们没有公开反叛,但是却开始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给远在北方的朝廷使绊子。
  由于战乱等原因,北方的粮食等很多物资都需要通过富裕而相对稳定的南方运输过来,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运输途径就是京杭大运河。
  此刻,京杭大运河的运力明显被大副削弱,因为有人人为的卡了京杭大运河的脖子,设置各种障碍。
  面对这种情景,崇祯立即传旨下令凤阳总兵黄德功、总兵刘良佐,山东总兵刘泽清,让他们确保运往北方的漕运物资畅通,若是有人故意扰乱漕运,以叛逆之罪诛之。
  对崇祯最忠诚的黄德功迅速应令,而刘良佐和刘泽清却是行动迟缓,刘泽清甚至还纵兵抢掠。
  即便如此,黄德功的行动很是迅速,很快就打通了漕运,并处死了一批人。
  之所以这般顺利,是因为南都的那些勋贵没想到崇祯会这般果决,直接发兵强行清除障碍,若有人阻挠,立即以叛逆罪诛杀。
  面对带着皇命的黄德功大军,不发兵讨之,一般人根本无法阻挡,可若是发兵,那无疑是直接反叛了,不少人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所以很是踌躇。
  但有些人却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清楚,依他们在暗中的一些勾当,罪行比之京师那些被处理的勋贵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崇祯不念旧情,连京师那帮与他们老朱家关系最紧密的勋贵都处理了,怎会对他们这些南都的勋贵留情?
  “不知咱们这陛下是如何作想?打了一场胜仗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李自成、张献忠百万流寇还未清剿,就迫不及待的自断双臂,居然在京师大肆清算百官和勋贵,弄得人心惶惶。”
  “咱们这陛下的性子诸位又不是不知,刚愎自用,若我们就这般退缩,他只会认为我等软弱,然后更加得寸进尺。”
  “说不定就直接让黄德功进入应天府,然后将我等抄家灭族啊。”
  魏国公徐弘基显然对崇祯已经很不满了。
  他自然不满,魏国公府在南都权势滔天,俨然是土皇帝般的存在,过得自由自在。
  本以为这种日子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却没想到自己那位陛下不知受何人所惑,或是得了什么癔症,居然丧心病狂的在京师向全城的勋员举起屠刀。
  这让他徐弘基如何心安,没人愿意失去拥有的一切,更没人愿意坐以待毙。
  所以,既然你崇祯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了。
  可以说,南都这些勋贵愿意联合起来与朝廷对抗,魏国公府出力甚多。
  此刻看到崇祯派军威慑,一些人吓破了胆,徐弘基自然要站出来稳定军心。
  安远侯柳祚昌连忙问道:“国公爷可有良策?”
  徐弘基目光一凝,吐出八个字:“拥立新主,分庭抗礼。”
第二百六十五章
南廷建立,公然反叛
  朱家传承两百多年,一代不如一代,能人没出现多少个,但子孙后代多的是,王爷也是一大把。
  当徐弘基提出拥立新主,分庭抗礼的计策之后,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赞同。
  虽然这样也是造反,但这不是造大明的反,也不是造朱家的反,而是你崇祯不得人心,反你崇祯一人而已。
  如此的话,就没有那么多忠于大明的遗老贵少反对了,受到的阻力和敌视会减轻很多,说不定还有一些不被崇祯重视的人想趁机分一杯羹。
  毕竟新帝上位,肯定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大肆封赏以笼络人心,这里面就有巨大的利益。
  临淮侯李祖述看向徐弘基,眼神中充满希冀的道“朱家藩王众多,想必国公爷心中已有合适人选。”
  徐弘基听罢,笑道:“既然是咱们众人一起举事,人选自然是由我们一起推举,这样才能服众。”
  “不过人选的血统不宜太过偏远,否则无法让人信服,也无法与朱由检相较。”
  “再者,其封地不宜距南直隶太远,不然其未至应天府就被朱由检发现,我等大事不可期也。”
  “眼下,符合上述两者,仅两人,正是避难至淮安府的福王和逃到无锡的潞王二人。”
  都已经直呼崇祯的名字了,可见徐弘基已经打算彻底与崇祯撕破脸了。
  听到他的这些分析,众人也知道,徐弘基心中的两个人选就是福王和潞王这两位了。
  不过他这番说词也不无道理,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大的意见,也都赞同从这两人中选择。
  安远侯柳祚昌有些担心的道:“若福王和潞王皆不答应,我等该如何?”
  徐弘基轻笑一声:“身处南直隶,还由得他们不答应吗?”
  “再说,又不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是让他们坐这天下之主,若凭他们自己,这辈子都别想染指帝位,他们还得感激咱们呢。”
  “正是,这位置,他们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忻城伯赵之龙冷笑道。
  余者皆是点头默许,必须用一个有份量的朱家子孙成为带头人,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
  不然,用一个外姓人,哪怕是魏国公徐弘基,在座的恐怕都没几人愿意陪他一起玩。
  当然,他们并非真的想推举一个皇帝骑在他们头上,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招牌,一个傀儡充当门面罢了。
  真正的大权肯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他们敢于冒险的原因之一,没有好处,谁愿意掺和这种抄家灭族的事。
  他们还想好了,若两人都同意,那么先立血统更纯正的福王,潞王养着当备用,若是福王朱由崧不听话,不好控制,那么再用潞王取而代之。
  徐弘基见大家都没有意见,笑道:“既然大家没有异议,那事不宜迟,咱们得尽快行动了。不然,崇祯的刀就要落在我等的脑袋上了。”
  众人早就推举徐弘基为主事人,所以安远侯柳祚昌直接道:“那请国公爷尽快下令吧,我等全力配合。”
  其他人也连忙附和。
  徐弘基也不推迟,直接对赵之龙道:“赵兄,你立即派人分别去淮安和无锡将福王和潞王二人秘密接到应天府。”
  “将两人都接来后,至于拥立谁,就看他们二人如何选择了。”
  “另韩赞周,史可法等对崇祯愚忠的人,先给看紧了,若有异动,立即控制起来。”
  “等新帝上位,交给新帝处置,让他没办法回头,只能与朱由检抗争到底。”
  众人深以为然,还是魏国公深谋远虑。
  赵之龙也不推辞,他是提督南都军务勋臣,手中握有大量兵权,这种事情自然是他先去做。
  五天之后,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被他们半强迫半邀请的带到了南都应天府。
  徐弘基立即率领一众勋贵对两人分别劝谏。
  “太祖《皇明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建文帝受奸臣所惑,不得人心,成祖遵祖训发动靖难之变清君侧,重整朝纲。”
  “如今陛下身边小人、奸臣环侍,大肆屠戮开国功臣之后,扰乱朝纲,动摇国本。”
  “我等世代深受皇恩,岂可见大明沦落至此,请殿下遵从祖训,带领我等清君侧,重整大明朝纲,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朱由崧和朱常淓二人都不傻,任由这些人说得天花乱坠,都改变不了他们要做反贼的事实。
  一个个胆大包天,居然想要造反,还要撺掇他们一起造反,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这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啊,哪怕他们是宗室成员也难以幸免。
  可他们又清楚,这些人连当朝皇帝都敢反,既然把自己胁迫到了应天府,而且将他们的险恶用心和盘托出,若是不答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朱常淓素有贤名,而且辈分也要高于崇祯一辈,若是帮助外人一起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很是踌躇。
  可朱由崧不一样,洛阳陷落时,他和他老爹朱常洵先后从城中逃出,他老爹朱常洵在迎恩寺被闯军抓获,直接被杀。
  他自己则侥幸逃脱,一路也是东躲西藏,辗转各地,流寇一路打,他就一路逃,最终逃到了淮安。
  可以说,他已经受够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他只想无忧无虑的活着,做一个风、流自在的王爷。
  可天不随人愿,好不容易逃离流寇的魔爪,现如今又落到这群胆大包天之辈手中。
  他没有纠结多长时间,便答应了徐弘基等人的条件,赞同他们的安排。
  不为别的,他自认自己没有成祖的气魄和能力,也不想清什么君侧,重整什么朝纲,他只想风、流自在的活着,哪怕这样多活一天也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