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校对)第7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0/1353

  转眼之间,过去了三日。
  大魏异族国七成都认命了,国君纷纷赶往大魏,各国文武百官也回家准备后事,也有人跑,但跑的下场更惨,直接被内部解决了。
  大魏的命令摆在那里,谁跑一起死,连和谈的机会都没有了。
  牺牲一小部分人,换来大部分人的生存,只要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其实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一句话,战败了嘛。
  要是赢了,死的就是大魏百官,现在是输了,成王败寇的道理,到了那个层次基本上都懂。
  哭也好闹也好,但结果没有任何改变。
  有点骨气的国君,以身殉国,为了保全百姓,倒也落了个好名声,没有骨气的国君,乞降求命,各种要求都愿意答应,恨不得把国家送给大魏。
  但这种乞求,还没送到大魏就被打回来了。
  许清宵的意思和态度很直接,到了这一步,杀的意义,是为了震慑,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惩罚,不会有人畏惧的大魏的。
  这些国君害怕,不是害怕大魏,而是面对死亡的恐惧罢了。
  许清宵不算什么心狠手辣,而是大趋势的意识形态。
  还是那句话,如果这一战是大魏输了,那么死的就是许清宵,是女帝,是大魏百官了。
  就好比北伐失利后,可曾见过谁帮助大魏?如果不是许清宵来了,大魏只会越来越颓废,一旦等到一品武者寿终。
  那么大魏的末日就来了。
  所以,杀,是为了不杀!为后世而不杀。
  但这种行为,在读书人眼中,却成为了不仁道,各地的弹劾声骂声也是一片又一片,只是现在的许清宵,如日中天。
  各地读书人虽然骂,天下读书人虽然怒,可丝毫影响不到许清宵,缺少组织和领头人,让这帮读书人有气无地撒。
  还有剩下三成的异族国,拒绝了这条款,他们想要殊死一搏,想要反抗,不愿意接受这种条款。
  这个消息传到大魏时,兵部根本就没有让大魏军上场,直接让周围的异族国出手,条件也很简单,阳谋阴谋一起来。
  那个异族国敢闹事,其皇子大义灭亲,或者是亲王皇室,甚至是老百姓都可以,谁灭了,谁当家做主,以后听大魏的就好。
  这是阳谋,无解的阳谋。
  而阴谋也很简单,周围国家,谁灭了这帮人,谁就可以获得对方的领土。
  也是无解的阴谋,知道大魏是什么心思,不费一兵一卒,让异族国自己打去,消耗的也是异族国兵力,而对大魏来说,异族国谁当家都无所谓。
  反正都得朝贡三成给大魏,十大条款也必须要答应,仅此而已。
  的确,当诏令下达之后,异族国开始内斗了,各路兴兵讨伐逆贼,这些嚷嚷着要造反的异族国,连喊都没喊几天,就被灭了。
  有些异族国更惨,有皇子大义灭亲,其余皇子也加入了内斗当中,旁边异族国一看,有机可乘,又开始兴兵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七日,最终被大魏叫停。
  大魏不需要他们太过于内耗,倒不是怕他们没有自保能力,而是战争牺牲的一定是百姓。
  而这些百姓是大魏未来崛起的根基,哪怕是异族百姓。
  大魏叫停,异族国也纷纷住手了,现在对于异族过来说,大魏就是爹,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而经过这趟,所有异族国彻底老实了,不老实的也已经没了。
  唯一要说的就是一个地方,司龙国。
  司龙王自刎了,到了他这个程度,不管跑到任何地方,都没有用的,不过司龙国上下都知道,这件事情主要是他们带头的,国君死完全不够,文武百官死也不够,大魏的想法很简单。
  司龙一族上上下下全部得死,除了百姓之外,皇室株连九族,这是司龙国的下场。
  所以司龙族皇室一脉,逃到了蛮族之地,根据情报所说,蛮族也在犹豫是否接纳,可最终不知道什么原因,蛮族选择了接纳。
  毕竟只是司龙国的一些皇室贵族,主要人已经自刎死了,但即便是如此,大魏也警告了蛮族一番,同时让周围国家占领了司龙国,一起蚕食司龙国。
  大魏也拿到了相应的好处。
  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与蛮族再兴征战了,大魏已经得到了所有东西,也不怕司龙国皇室能做什么。
  现在大魏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结束这场战争,然后开始回去发展国家,不可能因为一个司龙国,而耽误前进的步伐。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大魏王朝与突邪王朝和谈结束,两大王朝共同达成协商,突邪王朝因受异族国蒙骗,产生误会,愿援助大魏十万万两白银,伐祸附属国。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大魏境内各附属国于大魏国都,签署平乱条约。
  至此,大战结束。
  【武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陛下有旨,此战平乱,皆因朝廷百官齐心协力,也因大魏百姓同仇敌忾,共同平乱。
  监国少卿许清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屡建奇功,一日克蕃,三日平唐,半月止战,记首功。
  故,册封大魏监国少卿许守仁,为大魏王侯,封号平乱,世袭罔替,享年俸十万石,于十二月三十日,国都册封。
  着礼部量身定做,各类服饰,仪仗,特赐许守仁白马七匹,赐侯府一座,并扩建学堂。
  尊守仁心学,为大魏正统学术,纳入大魏科举考察之中。
  钦此!
  武昌元年,十一月三十日。
  伴随着一道圣旨宣传而出,十一月底的大魏,掀起了惊涛骇浪。
  许清宵封侯,这并不是一件震撼人心的事情,毕竟这一战,许清宵虽然没有做到挽救大魏于水火之中这么夸张。
  但许清宵塑起大魏国威,这是古今往来,任何帝王或者臣子都想做到的事情。
  所以封个侯,对于大魏百姓权贵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真正让百姓与权贵们震撼的是两个地方。
  世袭罔替、尊心学。
  这两个地方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啊。
  世袭罔替,代表着许清宵的爵位,可以世世代代无限继承,当今哪怕是九位国公,也只有三位是世袭罔替。
  许清宵如此年轻,成为平乱侯不说,而且直接是世袭罔替的侯位。
  未来大魏权贵,必有一个许家。
  世世代代不作废不替换的爵位,只要大魏不灭,这个爵位就一直继承着。
  但如果对比第二个的话,这个也不算什么。
  大魏尊心学,纳入科举考核之中,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以后天下读书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读心学之书。
  不读是吧?不读万一就考心学,你一窍不通,那你可以回家了。
  不服气是吧?不服气行啊,等什么时候大魏又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也来指挥一次。
  当然这个时候,你也必须要完成几个成就。
  【文武统一】
  【帝王信任】
  【民意如龙】
  【立言为民】
  【著书大儒】
  但凡缺一个条件都不行,达不到以上所有条件,无法激活副本。
  所以女帝的这一个行为,几乎是将许清宵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地位上给予了许清宵侯爵之位。
  更主要的是,女帝已经站队了,在文宫和许清宵面前,女帝选择了许清宵。
  这对文宫的打击极大。
  天下读书人读书为了什么?心中正义?天下苍生?不管是为了什么,有几个不想当官?即便是再不想当官,想要为天下苍生谋福对不对?
  那你也得当官啊,在其位谋其职,你当不了官,你怎么给天下百姓谋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0/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