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校对)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353

  中年男子激动起来了,吓得一旁的妻子有些懵。
  “父亲,孩儿昨日参加李鑫公子的盛宴,这是盛宴中许清宵所作,他师兄是陈星河,不过他师兄就一般,这位清宵兄作词更是引才气入体,晋升九品。”
  “而且父亲,这位许兄才不过二十岁,如今朝堂四大书院鼎足,此人必有大才,若能为应天书院招来此等大才,想来也是功劳一件吧。”
  他出声说道,后者目光有神。
  下一刻,直接跳下床榻,抓起衣裳快速穿了起来。
  “走,随父去见刘夫子,若这首词真是此人所作,为当世大才,快,走。”
  他说话间,已经穿好衣裳,拉着自己的儿子,奔向门外,留下一脸懵的妻子。
  南豫府。
  府君宅。
  同样也发生类似的事情。
第三十七章:回府君,此人名为许清宵
  府君宅。
  李广新看着面前的诗词。
  他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瞳孔也比平时扩大了些。
  “千古名词。”
  “千古名词。”
  “千古名词啊。”
  他身为府君,虽未走儒道,但好歹也算是一方大官,鉴赏能力绝对是比这些儒生强太多。
  常人看满江红,最多只是觉得这篇词写的很好。
  但他却能感受到这篇词汇将会给大魏带来怎样的波澜。
  靖城之耻,对大魏来说,是天大的耻辱。
  五代帝王,文治天下,国泰民安,号称万国之国,八方来朝,天下共尊。
  可以说在靖城之耻发生之前,大魏王朝几乎是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北方蛮夷挥军南下,铁骑踏破了大魏多少城池。
  屠杀万万百姓。
  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杀伤抢掠皆是常态,从北而下,十室九空,大魏国运降到最低。
  这一场战,打的大魏羞愧难当,打的建康帝病卧床榻,仙药难回。
  打的大魏文武百官成了哑巴。
  若不是天不亡大魏,只怕江山早就易主,后虽然出现武帝,七次北伐,可终究无力回天。
  北方的蛮夷,直至今日依旧还在叫嚣,迟早有一天会打入京都,扬言要让当今圣上为他们接风洗尘,沦为床榻玩物。
  这是何等的大辱?
  虽直至今日,北边蛮夷除了叫嚣之外,没有实质性碰撞。
  可这根刺,永远在大魏臣民心中。
  如今许清宵这篇诗词,简直是说到无数人的心坎里去了。
  “靖城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连云山缺。”
  李广新深吸一口气,久久难以平复。
  “父亲,此人乃当世大才,需要孩儿拉入您麾下吗?”
  李鑫开口,询问自己的父亲。
  “不可。”
  李广新摇了摇头,直接拒绝。
  “此等大才,年近二十,便晋级九品,又著千古名词,未来不同凡响。”
  “入我麾下,为父无脸,再者这等大才,也绝对不会屈于为父之下。”
  “鑫儿,你方才说这篇词,是他为一位将军所著,是谁?”
  李广新直接拒绝,同时好奇许清宵这篇词是为谁而作?
  听到这话,李鑫有些尴尬。
  “孩儿问了,但许兄没有回答。”
  李鑫有些尴尬。
  “没有回答?”
  “聪明,聪明,当真是聪明绝顶啊。”
  李广新忍不住感慨。
  “这有何聪明?父亲,孩儿愚钝,实在不明。”
  李鑫有点愣了,虽然说许清宵的确是大才,夸归夸,可没必要强行夸吧?
  “你不懂正常。”
  “自靖城之耻,大魏国策而变,武将为主,文臣为辅,即便是陛下上任,略微打压,但这大魏依旧是武将为主。”
  “七次北伐,封了多少王侯?”
  “朝臣之中,有多少将领想率兵北伐?这篇词一出,就如同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臣民之恨,历历在目,靖城之耻,尚未雪洗,无论是为功还是为名,北伐是注定的事情。”
  “而这些将领之中,为首几个更是参与过北伐,心中之恨比我等要强烈百倍。”
  “这许清宵没有道出为谁而作,当词传入京都,那几位如今已经封王成侯之人,想来会自己代入进去。”
  “名词配名将,为千古美谈,他们视权利为云烟,却在乎名,若能流芳百世,千古流传,你说这是不是天大的恩情?”
  李广新为李鑫认真分析,这一番话让李鑫震撼不已。
  他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过。
  但仔细一想,当真是如此。
  名将也好。
  大儒也罢。
  他们心中为国家,为百姓,为天下,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到了这个境界,钱权如过往云烟。
  他们要的是,千古留名。
  这才是大人物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有一些隐士高人,厌倦一切,这种境界更高。
  可在朝堂之中,就做不到这个境界。
  许清宵这篇词,是为一名将军所作。
  词是千古名词,只需要时间去发酵罢了。
  而这首词是为谁而作?
  朝堂当中那几位顶天立地的将军,封王者有,国公者有,他们的人生已经到了巅峰。
  在往上就是大不逆,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追求,非要说有追求的话,那就是期盼子嗣后代有能臣。
  可若是有人为他们赋词一首,这首词是千古名词,他们自然欣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