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1353

  “这许清宵当真是狂妄!我等来大魏参加太平诗会,他竟如此羞辱我等!”
  “不过是作了几首千古名诗罢了,竟这般狂妄?怪不得敢不尊大儒,这等人早晚得自食其果。”
  “太平诗会,宴请天下文人,我等乃是十国名流,不敢说才华横溢,但也读过几年圣人书,不曾想到许清宵这般看不起我等,当真是狂啊。”
  “只有叫错的名,没有叫错的外号,万古狂生!可恨。”
  大魏京都内,一道道声音响起,是十国的大才,也不缺乏大魏读书人在其中。
  许清宵在桃花庵亲口说过,不会参加太平诗会。
  这本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但经过有人添油加醋,一时之间,被曲解成许清宵瞧不起十国大才,从而引发一些争论。
  实际上如许清宵猜想的一般,十国大才不可能不知道是有人曲解他的意思。
  但并不妨碍他们找许清宵麻烦,人们更加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不过狂生也好,羞辱也好,如今许清宵几乎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就如此,翌日。
  八月十五。
  太平诗会于今日开幕,不少学生才子,早已经去了离阳宫,等到时辰,便直接入内。
  大魏京都也彻底热闹起来了,无数人涌入京都内,每一条街道都站满了人,每一家酒楼都被订完了,甚至一间房住四五人,夸张到如此。
  京都的繁荣,显得无比喧闹,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彼此起伏的叫卖声更是层层而起。
  守仁学堂内。
  永平世子有些无奈地看向许清宵。
  “许兄,这太平诗会,乃是天下三大诗会之一,你当真不去吗?”
  “十国大才都去了,每一届的太平诗会,都无比重要,你现在可是代表我们大魏啊,若是你不去的话,只怕难以压住这十国大才。”
  这些日子,永平世子都在家准备太平诗会,属于闭关状态。
  如今诗会要开始了,永平世子也就出来活动活动,却得知许清宵竟然不参加太平诗会,这下子他坐不住了,直接来守仁学堂找许清宵。
  “慕兄,太平诗会对天下读书人来说是盛会,但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场聚会罢了。”
  “如今大魏水车工程需要快速落实,愚兄不得不用心对待,此事利于百姓,不可耽误。”
  面对永平世子的劝说,许清宵以水车工程为由,算是委婉拒绝了。
  “许兄,我知道水车工程很重要,但太平诗会对我等读书人来说也重要啊。”
  “再者,这次十国大才有备而来,陛下刚刚登基,大魏王朝也需要做些事情,如若这次太平诗会被十国才子压住,那大魏可就抬不起头了。”
  永平世子换个角度去劝说。
  可许清宵却有些无奈了。
  “慕兄,大魏才子极多,说实话愚兄虽然有些才华,可还真不敢说是大魏第一才子,你为何如此断定大魏会输呢?”
  许清宵这般说道,他现在真的很忙啊,哪里有时间去参加这个盛会?
  而且一参加就是七天,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许兄,大魏的确有许多才子,但这一次不同,我父王告诉我,这一届涉及很多事情,十国才子准备了许多,就是为了在太平诗会摘得头冠,据说这后面有突邪王朝和初元王朝的影子,故此他们是奔着抢夺我大魏才气来的。”
  “如若真是如此,那咱们大魏以后可就抬不起头了,许兄,您不能不去啊。”
  慕南平说的有模有样,都扯到了大魏才气上面。
  而许清宵依旧无奈。
  “慕兄,我当真有事,大魏文宫不是还有一位华星云吗?让他去啊,再说了,如若真是这般,陛下肯定有准备。”
  “我真要忙了,慕兄,就不相送了。”
  许清宵态度很坚决,眼下最大的事情,就是弄到民意。
  只要有民意,就可以遮掩自己体内的异术,程立东是一颗炸弹,鬼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爆炸。
  许清宵有七成把握,程立东不敢直接翻脸,而是会再来找自己。
  但还有三成,程立东破罐子破摔。
  如果是前者,还有迂回的余地,可如若是后者,自己必须要尽快掩饰自己体内的异术。
  否则的话,一旦异术之事被暴露出来,那自己就真的麻烦了。
  只怕陛下都保不住自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清宵哪里有心思去参加什么太平诗会啊。
  不如花费时间,好好研究水车推广之事。
  如若能加快速度,或许就能早点获得百姓民意。
  “许兄!唉!”
  慕南平还想继续开口,但看许清宵这般模样,最终摇了摇头,只好作罢离开。
  目送慕南平走后。
  许清宵倒也显得清净。
  只是没过多久,又有人来了,是户部的官员。
  “许大人,顾尚书请您速去一趟户部,说是有要事。”
  随着户部官员到来,许清宵有些好奇了。
  但也没有多说,直接动身,前往户部。
  “发生了何事?”
  路上,许清宵询问这名官员。
  “属下也不知晓,只知晓顾尚书得到一份书信,而后雷霆大怒,过了会便让属下请您去一趟。”
  对方如此回答,可莫名让许清宵有些皱眉。
  故此许清宵加快了些步伐。
  来到了户部。
  进入户部,许清宵直奔内堂。
  而内堂当中,户部尚书顾言坐在太师椅上,左右两名侍郎也落座其中,三人神色都不太好看,房间内气氛也显得异常安静。
  “属下许清宵,见过顾尚书,见过两位侍郎大人。”
  许清宵入内,先是朝着顾尚书一拜,随后又与两位侍郎微微拱手,他也是侍郎,大家是同级,不需要行礼,只是简单客气一番。
  看到许清宵出现,顾言没有说话,而是将桌上的三封书信递给许清宵。
  “看看。”
  顾言出声,许清宵接过书信,紧接着拆开阅读。
  过了一会,许清宵的眼神微微一变。
  再看第二封,第三封。
  很快许清宵明白顾言为何如此愤怒了。
  这三封信,乃是广陵晋商,北湖徽商,南林赣商的商信。
  其中内容很简单,朝廷要大量制作水车,而制作水车最主要的三种材料,分别是藤木,百炼铁,还有水油。
  水车制造好了,需涂抹水油,会结一层油膜,耐热抗火,京都大部分建筑都涂抹了水油,有润色效果,也可有效防火,是上好的东西。
  用在水车上,也是极好。
  而除了百炼铁之外,最重要的藤木和水油,基本上掌握在这些商户手中。
  毕竟大魏王朝又不需要这种东西,铁矿需要储存,这是必须管控之物,但藤木和水油,存储没有任何意义,又做不成兵器。
  工部倒是有一些,但不会很多。
  五十郡地,需要五万架水车,工部加起来的藤木和水油,最多制造五十台,自然而然需要购买这些东西。
  而这三大商会,同一时刻,发来信件,告知户部东西有是有,但不是很多,刚好卖光了大部分,如果现在急需的话,必须要提前采伐,只是这样做的话,会导致收成极少,大大损伤长期生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