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1353

  许清宵愈发觉得古怪,但也没有多说什么,为人臣子,还是不要乱猜忌皇帝在想什么吧。
  反正猜也猜不中。
  两人退下。
  而龙鸾当中,大魏女帝美目却紧紧皱着,眼神显得有些迷茫。
第九十四章:大儒针对,郡王发怒,许清宵之怒,平丘赈灾案
  离开皇宫时,许清宵依旧显得迷茫。
  他愣是不知道大魏女帝召见他是为了什么?
  当真就问自己吃了没吃?
  这不合理啊。
  难不成是想要仔细端详自己的绝世容颜?
  许清宵真的有些好奇了,都说圣意难测,可这未免太难测了吧?
  也没有多想,许清宵先回客栈在说吧。
  与此同时。
  大魏文宫内。
  三名大儒坐在内堂中。
  此三人分别是陈正儒,孙静安,正明。
  “今日朝中,陛下欲让许清宵入我吏部,但最终改为刑部,两位如何看此事?”
  陈正儒开口,问道二人。
  “陛下让他入我吏部,不过是以退为进罢了,六部当中,吏部,户部,兵部最为重要。”
  “然而陛下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许清宵入兵部,大魏北伐不了,而户部许清宵也没这般才华。”
  “所以只能将目光放入吏部之中,只是刚刚入朝,便进吏部,这显然也不行,思来想去刑部最好。”
  “只是按理说,即便许清宵有再大的才华,也不可能直接安排官职,理论上就应该是过去当个阅掌,然而现在直接便是从七品主事。”
  “只能说陛下这招用的好啊。”
  孙静安开口,将事情分析的仔仔细细。
  “恩。”陈正儒点了点头,他也是这般认为的。
  “可将许清宵安排至刑部,又有何意?”
  此时,正明大儒开口,言语之中充满着好奇。
  “还能有何意,刑部负责全国一切案件审查,无非是让许清宵过去,熬一熬资历罢了,他是主事,担不起太大的责任。”
  “若是许清宵老实一些,熬上三五年,到时再让他有些权职,大概就是如此。”
  孙静安有些不以为然,并非是他傲慢,而是事实如此。
  “非也。”
  陈正儒摇了摇头,他身为左丞相,思考的事情太多了。
  “今日陛下这般,绝非只是单单想要提拔许清宵如此简单。”
  “北伐之争,这一二年差不多就要有个结果了,基本上不出意外,不会北伐,而是以兴国为主,今年府试也可看出。”
  “陛下说到底还是明白大魏如今需要什么,可若确定北伐,那朝堂许多事情就要改变,户部只怕将一跃而上。”
  “至于吏部,恐怕也会有巨大的改变,我等儒家一脉,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或许陛下是在给我等一个信号,一个警告。”
  “若许清宵能胜任刑部之事,我等这些老家伙可能就要退隐了,这件事情绝非想象那般简单。”
  陈正儒敏锐地察觉到一件事情,一件极其与众不同的事情。
  陛下有意打压儒道一脉。
  他不在乎许清宵到底安排了什么官职,哪怕真就来了吏部又如何?就算是员外郎又能如何?
  说到底许清宵还是太稚嫩了,可今天的事情,让他莫名感觉,陛下这是要打压儒道一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才是灭顶之灾。
  孙静安与正明大儒神色平静,尤其是孙静安,直接开口道。
  “不可能,朝堂当中有些事情离不开我等儒者,就好比吏部,选拔官员,任贤而用,若是让其他人来,光是问心便过不去。”
  孙静安直接否认。
  六部当中,有许多重要职位都是给儒生的,原因无他,儒者无私,尤其是大儒,到了这个程度,讲究的便是心境。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两个人才都能用,用自己的人不算自私,而是为了延续儒家一脉在朝中地位,而且方便自己用,能够好好管理天下。
  毕竟谁会认为自己错了呢?
  “可若是出了一个新学呢?”
  陈正儒开口,一句话让孙静安说不出话来了。
  刹那间,孙静安微微皱眉道。
  “正儒先生,您的意思是说,陛下想要扶持许清宵的心学?”
  孙静安想明白了。
  “有这个意思,但不一定,毕竟许清宵的心学,无法与朱圣之学对抗,换句话来说,如上面几位先生所说,许清宵成为不了圣人。”
  “可朝堂不需要一位圣人,只要许清宵能顺顺利利成为天地大儒,那我等就彻底麻烦了。”
  陈正儒不相信许清宵能成为圣人,但陈正儒也知道,朝堂不需要圣人,陛下也不希望许清宵成为新的文圣,这样一来对皇权有着极大的挑战。
  可只要许清宵成为天地大儒即可,只要许清宵成为天地大儒,是不是圣人已经没关系了,完全可以扶持出一批支持他的学生。
  到时候安插进入朝廷,那么他们只会越来越弱,若有一天许清宵门徒有人也成为大儒,那他们就彻底完蛋了。
  新旧替换,这本就是自然之道,他们抗拒不了,可新旧交替太快他们也不愿接受。
  “正儒先生的意思是说,许清宵是陛下用来测试的一枚棋子?”
  孙静安问道。
  “恩。”
  陈正儒点了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
  当下两人沉默。
  而孙静安则缓缓开口道:“既如此的话,那便让这枚棋子变成弃子不就行了?”
  他声音略显冷漠。
  “如何变为弃子?”
  正明大儒问道。
  “他既入了刑部,我与刑部尚书张靖关系不错,让他审查平丘赈灾案,不就可以了吗?”
  孙静安瞬间想到了办法,这般说道。
  此话一说,正明大儒的神色微微一变,眉头不禁皱道:“这件案子,涉及太大,让许清宵来处理,非我儒道之行为。”
  他有些抵触,因为这件案子很麻烦很麻烦,让许清宵去接手,就是摆明着坑许清宵。
  “正明先生错了。”
  “老夫这般,用意有三,其一,许清宵自认万古大才,让他接手此事,也算是考量考量他的本事,若他知难而退,便无大才之说,我等心中也明白。”
  “其二,若他敢翻案,也算是解决一桩大麻烦,既可看他才华,又能为国家出力,一举双得。”
  “其三,许清宵之学,乃歪门邪道,若真让他之学立朝,那大魏就彻底乱了,老夫听说过他的心学,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做,这种学术,怎可能教化天下人?知道钱财宝贵,就去打家劫舍吗?”
  “孙某并非是私心,为的是大魏天下,为的是黎民百姓,所以此事孙某觉得可行。”
  孙静安为这件事情找了一大堆理由来解释。
  前面两个回答,完全是糊弄人的,但最后一句话却戳到了陈正儒与正明大儒心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