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1353

  而陈星河点了点头,虽然感觉有点怪怪的,但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学生明白了,多谢老师赐教。”
  陈星河露出笑容,是啊,许清宵有许清宵自己的造化,而自己也有自己的造化,大器晚成嘛,大不了等一等,又不急于一时。
  “恩,总而言之,你我师徒二人,虽不说一定超越你师弟,但也绝对不弱于你师弟,对吧,哈哈哈哈哈!”
  “恩,师父所言极是。”
  陈星河点头附和,同时也发出笑声。
  然而就在此时,门外的师娘,冷不丁的开口。
  “两个没入品的人,在这里得意洋洋,不嫌丢人。”
  声音响起,堂内,莫名安静下来了。
  非静止画面。
  过了好一会,周凌起身,将房门关上,随后从堂后抱出一大叠书籍,看向陈星河道。
  “星河,这是为师写的育人经,请你做件事情。”
  周凌开口,又拿出笔墨来。
  “请老师吩咐。”
  陈星河点头。
  “是这样的,前些日子清宵来了一趟,我让他落名,毕竟过些日子为师要去各地讲课。”
  “这书要拿出去卖,一部分是落名版,清宵落了一百本,为师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所以让你来。”
  周凌说道。
  “哦,明白,我这几日也无事,正好帮老师落点名,回头一同随老师过去,到时候再去京城也不晚。”
  陈星河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有些感慨,还是自己老师好,让自己落名,也算是弘扬一下自己的名气,比起那个扇贩子,云泥之别啊。
  “好,不愧是为师的爱徒。”
  周凌满脸笑容,拿出一本小册,放在陈星河面前道。
  “你对着许清宵的名字仿一下,为师这两天一直仿,却仿不出这种稚嫩感,可能是为师落笔老道。”
  “你来仿仿看,别愣着啊,快点,快点。”
  周凌指着许清宵的落名,催促道。
  而陈星河却愣在原地。
  嘶!你让我仿师弟的名字?师父,你欺人太甚了吧?我陈星河哪点不如许清宵?
  “师父,你让我仿师弟的名,我不干。”
  “他许清宵是人,我陈星河也是人,他许清宵是你的学生,我陈星河也是你的学生……但我陈星河尊师重道!”
  “师父,把戒尺收回,我写!”
  陈星河本来满腔愤怒,可看到周凌取出戒尺后,当下话锋一转,老老实实坐在桌前开始落名。
  此时此刻,陈星河心中无比憋屈。
  有朝一日龙得水,定要长江水倒流。
  念头过后,陈星河拿起书籍,递给周凌道。
  “师父,写好了,您看看可以吗?”
  ……
  对比周凌家中的热闹。
  此时此刻,京道上,却显得异常平静。
  千里马疾驰。
  躺在马车当中,望着一张张请帖,许清宵静静地思索一些事情。
  再有不到一天的时间,自己就要到京城了。
  去了京城,第一件事情不是面圣,毕竟面圣是需要等皇帝召见自己,自己主动过去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见各位国公。
  安国公、齐国公、信国公、李国公、还有徐国公,一共有五位国公邀请自己过去坐一坐。
  第一个肯定是要去安国公家中,毕竟安国公在朝堂帮了自己不少,无论出于任何目的,自己必须要过去感谢。
  齐国公和信国公,早些日子已经邀请过,这次又发来请帖,也不可能不去。
  至于李国公和徐国公,许清宵未曾接触任何,只是这次送来了帖子罢了。
  大魏王朝一共有九位国公,抛开最开始的六公,后面的三位国公,都是跟随武帝北伐赢得的地位。
  这三位国公分别是,卢国功,恒国公,越国公。
  也是这三位没有给自己发来请帖,没有发来请帖许清宵倒不觉得不受尊重,反而这是常态。
  再者若是真发来了请帖,同时被九位国公青睐,也不是一件好事。
  别看都是武官,可武官也分细小势力,如今抱成一团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北伐吗?
  毕竟盛世文官,乱世武将,若能北伐,他们也可以为后代子孙建立更多功勋,也可以让后代子孙去建立功勋。
  自大魏建国初始,只有三个国公可以世袭罔替,可如今过了几百年,这三位国公后人全没了。
  自此国公爵位,都不能世袭罔替,后代人层层递减。
  武将爵位,靠的就是打仗,太平盛世那就是文官天下,所以这帮武将集合在一起,图谋的是什么?
  北伐功勋罢了。
  当然也有仇恨在其中,这一点不可否认,可更多的还是功勋,一旦儿孙有了功勋,老一辈的人也就可以安心走了。
  最起码五代不会有任何差池,这也是为何武将们非要主张北伐的原因,涉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哪怕明知道不适合北伐,可还是坚持。
  但北伐能不能成,现在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自然武官集团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准备是可以北伐,那就去建立功勋,一手准备是不可以北伐,就必须要做好方方面面的考虑了。
  所以得到九位国公的青睐,并不一定是好事,没了北伐,这武官直接的利益争斗也会瞬间暴露出来。
  至于文官就更别说了,一直打压北伐之策,明面上为的是天下百姓,可实际上还是为了权力,一旦不打仗了,大魏彻底进入休养状态,那接下来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就是文官来处理。
  武将直接边缘化,该养老的去养老,该安享晚年的去安享晚年,后代子孙去军营随便混,等有需要再喊你们回来。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而自己,现在面临的就是一件事情。
  主兵伐!
  亦或者。
  主休养?
  毫无疑问,自己肯定是主张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回暖才是王道,可这番话绝对不能说出去,一说出去,整个武将集团要来找自己麻烦了。
  本来就得罪了儒官一脉,现在要是把武将一脉也给得罪了,那就没必要玩了。
  加入东明会也于事无补,以目前情况来说,只要北伐之事不盖棺定论,那么东明会就没什么很大的奔头。
  想闹也闹不起来,不如安安心心养精蓄锐,等北伐之事盖棺定论,他们再跳出来蹦跶。
  再者东明会也不蠢,不会拉拢一个被文武针对的官员入圈,剩下最后一股势力就更别说了,本身就是小透明,就算想保自己也没用。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想要在京城真正稳住跟脚,就绝对不能表现的太明显,必须要循序渐进,先稳住跟脚,再来慢慢展示才华,绝对不能浪。
  许清宵心中自语。
  朝堂上的争斗很明显,北伐,武将强,文官凉,不北伐,武将凉,文官强。
  事关两大势力的未来兴衰,肯定是极为激烈,自己这种没有人脉背景的,绝对不能乱说话,也不能乱站队。
  哪怕自己真的主张休养,也不能说出来,要隐晦隐晦再隐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